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本权 《科技信息》2006,(7):259-262
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两端铰支的梁柱受热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借助数学方法,揭示了梁柱失稳过程中平衡的特性,并给出梁柱的侧移与荷载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和若干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尖点突变理论应用于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中,建立了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的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根据尖点突变理论进行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的4类判定方法,对判定方法的2种适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将4类判定方法与文献中的判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判定思路Ⅳ可用于工况1情况下极限承载力的进一步判定.经静载荷试验数据验证,对基桩刺入破坏、屈曲破坏的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建立的尖点突变模型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由判定思路Ⅱ在工况2的情况下,进行基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估计.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第三系盆地为例 ,详细论述了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的复杂多变性及成藏的特殊性。沉积盆地的复杂多变性使沉积盆地具有剖分性、平衡特征的复杂多变性以及不连续的突变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尖点突变特征相似或相近 ,建立起与尖点突变模型的关系 ,并利用反映沉积盆地多种突变特征的地震反射序列来检测其是否突变和突变程度 ,从而 ,可获得沉积盆地结构和地层介质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油气分布。良好的应用效果表明 ,尖点突变模型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4.
应用尖点突变模型讨论了铁磁相变的性质,研究了范氏气体的五种突变特征与铁磁相变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期货市场投机者粘性预期的尖点突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投机决策模式研究往往偏重于两个极端:完全理性(基于完全概率信息)和完全非理性(忽略基本面信息),这显然与真实投机者有限理性的事实不符。本文通过对期货市场多逻辑不确定性的分析,对期货投机者典型的预期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纳入到突变理论的模型框架中,从而为基于有限理性的期货投机决策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金属疲劳断裂过程中的尖点突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疲劳断裂过程中存在着突变现象的观点,对系统(由疲劳试样和疲劳试验机所组成)在疲劳断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作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疲劳断裂过程中尖点突变的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获得了疲劳断裂过程中突变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受压构件的变形性能以及对其有影响的参数,利用突变理论的特性和优点,对长期荷载作用下FRP约束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轴压比与其徐变终值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建立了一个考虑徐变终值(S)、轴压比(N)和构件性质(R)的尖点突变模型,通过已有试验数据确定参数α,β,γ的值以及轴压比系数k.根据现有试验数据计算所得的F值与理论值比较接近.计算结果表明以尖点突变模型拟合S-N-R之间的关系与实际吻合良好,证明了此尖点突变模型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考虑风速的沙漠化及其逆转与尖点突变模型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V^2+16P=0的分支集方程,由该方程建立考虑风速的沙漠化及其逆转的尖点突变模型,并用沙坡头人工植被的抗风力和沙坡头沙样含水量变化的风洞实验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解释,说明该模型适用于对土壤风蚀和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预判断。  相似文献   

9.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从稳定性角度出发,分析黄土湿陷的多种湿陷机理.对已建立的湿陷性黄土结构失稳突变模型给出一个完整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计算过程.利用突变理论揭示湿陷性黄土发生湿陷的变形机制和规律.通过尖点突变模型的计算推导得出:当应力满足突变模型分叉点集方程时,其相对应孔隙的微结构将发生失稳坍塌.此外,由于突变模型的控制变量随着k(含水量ω的函数)值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土体浸水湿化是土体发生湿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油气储层异常体及其边界处的突变特征提出了油气储层边界尖点突变技术.这种技术是将地震时间序列x(t)化为突变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的标准形式v(x),进而可得出平衡曲面方程和分叉集方程,在此基础上,可求得突变参数,用以有效而准确地确定油气储层异常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其边界.  相似文献   

11.
常规的原位试验平板载荷装置在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时误差大、精确度不高,导致所确定极限承载力不符合实际值;因此试验装置的优化改进对试验数据的精确度影响甚大。在平板荷载试验装置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将原位试验改进前后的试验数据得到的承载力值与承载力系数与经典的极限平衡法(Vesic经验公式及修正)计算极限承载力大小作对比,并结合潜在滑移场理论所确定极限承载力及土样的承载力系数,得到了优化试验装置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提出和建立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区域性工程实例进行了模型训练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静载及循环荷载下砂土中复合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桩基的广泛应用,对桩土间承载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根据桩土间接触作用,采用大比例桩土模型进行了室内试验.为更好地仿真桩土间的摩阻效果,试验过程中对桩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并开发了一套竖向静载及循环加载系统和测试装置.通过对砂土中复合桩基进行竖向静载和循环加载试验,基于模型桩基的桩顶沉降、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及桩底反力等数据的分析,发现桩基承载性能随加载次数增加而增强:桩顶沉降提高了29.6%,桩身轴力提高了40.4%,桩侧摩阻力下降,桩底反力提高了50%,且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了25%,为继续研究服役期桩基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桩-土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自主研发了复杂荷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系统,可开展单向荷载、竖向-水平耦合荷载作用下桩基加载试验。由模型槽、竖向-水平耦合加载系统、测量系统三部分构成,子系统之间以螺栓连接,可拆解。模型槽由透明有机玻璃制作、角钢加箍,便于试验土体观察和模型桩埋深、仪器埋设控制;加载系统采用滑轮、配重块和微型千斤顶、液压泵施加竖向-水平耦合荷载,设置直线滑动导轨为荷载方向调节装置,以消除水平面内桩顶与微型千斤顶之间摩擦力对桩土的作用效应,维持竖向力始终作用在桩顶中心位置;测量系统除可测得桩顶水平位移、沉降等数据外,亦可多点测量桩身水平挠曲线。最后开展了单向荷载、竖向-水平耦合荷载作用下PCC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对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单桩静载实验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静载荷实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局限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作为单桩极限承栽力静栽实验的有益补充.该方法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确定土体本构关系,在桩土之间设置无厚度接触单元,作为桩土界面的处理方式.结合工程实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工具,建立实体几何模型,进行桩基静载实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定计算参数,桩基静载实验P-s曲线实测值和计算值高度一致.分析结果对桩土模拟及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静力载荷试验和旁压试验的曲线形态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旁压试验可作为公路膨胀土路基承载力原位测试的一种手段.由于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在测定和评价膨胀土地基承载力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状态下膨胀土的承载能力,更要考虑其运营期间的承载力衰减特性,并初步给出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7.
对金砂-汕樟立交桥的荷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设计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相应工况进行模拟,通过模型计算值与实测挠度、应变与频率各参数的对比和分析,了解桥梁结构在各种作用力下的实际受力状态和工作状况,判别已建桥梁符合设计标准,满足使用要求。测试结果可以为有限元模型修正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桥梁使用状态评估、健康监测提供较可靠的基准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压浆技术在钻孔灌注桩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叙述了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施工工艺、技术参数和检测结果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二维光弹实验中对模型进行液压或气压双向同时加载存在系统管路复杂,设备昂贵,常出现漏油、漏气问题,利用环氧树脂光弹材料的冻结性能,以某有色金属矿山采场地压管理为例,采用一种等效的双向分次加荷法——分荷法,一个方向烘箱内冻结加载,另一垂直方向光弹仪上常温加载,把双向同时加载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先后两次单向加载。实验结果表明,达到了双向同时加载的同等效果。该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克服了双向同时加载常出现漏油、漏气的缺点,丰富和发展了光弹模拟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张柁  张园  任鹏  王鑫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7):7363-7368
活动翼面偏转过程中所承受的动态气动载荷大小随运动状态不断变化,方向始终垂直于翼面弦平面.为了真实模拟活动翼面运动过程中真实受载状态,活动翼面功能试验加载过程需与翼面收放过程/状态连续和同步,具有随动跟踪翼面运动的能力,且确保载荷动态垂直于翼面.为满足试验加载要求,提出了一种摆臂式随动加载技术,并设计了随动加载装置,然后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将该技术应用于某型号襟缝翼耐久性试验中.数据分析表明,该加载方法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