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齿轮的点蚀破坏,是许多闭式齿轮传动的主要破坏形式。因此,齿面接触强度计算的可靠程度,选用的齿轮材料的接触疲劳极限应力的准确程度,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在国家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GB3480-83)中所提供的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应力的框图,系来自ISO标准。它不一定符合我国各工厂的情况。因而,就必然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用常规的办法来做齿轮试验,是费时又费钱的。本文介绍了一种快速试验法,即罗卡提(Locati)方法。它只用一对试件,就可以求出疲劳极限应力,是一种省时省钱且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它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点蚀判据,参考曲线以及我们在CL-100齿轮试验机上试验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子双圆弧齿轮接触疲劳极限的计算方法。在试验基础上,得到碳 调质GB12759-91型双圆弧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σHLim,并推荐了接触强计算中最小安全系统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研究了cf53钢的淬透性,以及接触疲劳性能,测定了P-N和P-S-N曲线,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f53钢接触疲劳损伤是由于表面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直至剥落,磨擦力与t45的合力是表面裂纹萌生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晶界是微观结构疲劳短裂纹扩展的主要障碍,疲劳极限实质上是疲劳裂纹能够产生,但不能突破晶界阻碍而继续扩展的最低应力.本文通过对微观结构疲劳短裂纹扩展条件的分析,考虑了晶粒取向对裂纹扩展有效驱动力的影响及晶界对裂纹的临界阻力,提出了-种基于非扩展裂纹行为的材料疲劳极限确定力法.与其他估算方法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估算低温下金属材料应变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估算低温下金属材料应变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并首次提出了金属疲劳极限的热激活模型。该模型可定量地解释温度和频率对疲劳极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应变疲劳公式可很好地拟合低温下金属材料应变疲劳寿命的实验结果;疲劳极限可表示成非热激活分量σ_(ai)(ε_(apc))和热激活分量σ_a~*(T,ε_p)之和;σ_(ai)(ε_(apc))是与温度和频率(或应变速率)无关的材料常数;σ_a~*(T,ε_p)与流变应力的热激活分量近似相等。最后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本文提出的低温下就应变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的估算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接触疲劳磨损理论讨论激光熔覆试样的疲劳磨损寿命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一,接触疲劳磨损理论用于激光熔覆层的寿命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表面淬火、离子氮化+表面淬火的复合热处理以及复合热处理+喷丸处理3种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对40Cr钢的表层硬度残余应力分布以及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热处理+喷丸工艺处理的40Cr钢可获得最高的表层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同时也表现出最为优异的接触疲劳性能。据此提出,高的表层硬度和残余应力能够有效地抑制接触疲劳裂纹在试样表面的萌生和扩展,因而可大大提高40Cr钢的接触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与[1]相同的几何方法,由弯曲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规律-椭圆弧线方程推广得到二向及三向主变应力下的疲劳条件。传统的最大应力、最大线应变强度理论都是所导出结果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极限条件——Gough 经验椭圆方程推广到二向及三向主变应力的情况。导出的结果与由剪切应变能强度理论得来的结果相比,能够反映材质的不同对疲劳极限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cf53钢的淬透性,以及接触疲劳性能.测定了P-N和P-S-N曲线.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f53钢接触疲劳损伤是由于表面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直至剥落.摩擦力与τ45的合力是表面裂纹萌生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出发,对数据集中二态和多态蛋白质的接触数进行筛选分类,建立了一个利用蛋白质残基接触数来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计算预测的折叠速率和实验验证的折叠速率的相关系数以Cα原子为特征时达到了0.832,以N原子为特征时达到了0.903.结果表明残基间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折叠速率有很大的影响;蛋白质残基中的N原子与其他原子的相互作用对折叠速率的影响要大于残基中Cα原子对折叠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18Cr2Ni4WA钢的奥氏体实际晶精度和马氏体束径对其疲劳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钢的疲劳极限σW与其原奥氏体晶粒度或马氏体板条束径尺寸d的关系为σW=C+kd^1/2(C,k均为常数);马氏体束径dM和原奥氏体晶粒度dA之间的关系为dM^-1/2=C+dA^-1/2,通过测量钢的组织特征尺寸估算其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8.
19.
由于用扫描电镜观察橡胶磨损后的表面形貌的研究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偶然的因素,使得目前对橡胶线接触磨粒磨损机理看法不一。作为磨损过程最终产物的磨屑,是材料经受一系列机械的和物理与化学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研究磨屑的形状及其分布对于揭示磨损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将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应用于橡胶磨屑分析,通过对橡胶磨屑的采集及图象处理,发现橡胶磨屑形状因子属正态分布,且均在0 .3 到0 .4 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疲劳磨损为橡胶线接触的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20.
在9Cr2Mo轧轧局部冷焊焊缝中,研究了焊缝服役后的疲劳现象与残余奥氏体数量、形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块状AR是焊缝早期疲劳的主要原因;其疲劳机制是块状AR塑变切断破坏和高应力诱发相变孪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