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锯齿溪蟹心肌细胞属横纹肌。粗丝和细丝排列成明带和暗带相间的横纹,每一条粗丝周围有6条细丝组成一个规则的6边形图案,但粗丝是中空的,细丝则是实心结构,且肌原纤维在心肌细胞体积中所占比例较少,线粒体的嵴较短,线粒体排列疏松,心肌细胞之间没有形成脊柱动物那样的闰盘结构,因此,这些结构就造成了锯齿溪蟹的心肌功能比较低等。  相似文献   

2.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盐渍洼地蟹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洼地种蟹培育是解决成蟹养殖种苗来源的重要途径,文中介绍的幼蟹放养,饲养管理与水质控制,幼蟹生长率与土增重量的变化,蟹种成活率与回捕率等对蟹种池墉强化培育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世宏 《海洋科学》1996,20(6):10-11
1亲蟹1.1选留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从湖泊、养蟹池塘或河口浅海捕来的河蟹中,选留体壮肢全、活泼的体重在75~125g的性成熟蟹做亲蟹,雌、雄性比以3:1为宜。由于长江系的蟹具有个体大,体表颜色好看、活力旺盛等特点,故养殖户目前多喜欢购买此种蟹苗。1.2饲养亲蟹入池前必须清池。池中可保持10~20cm的水位,每亩用生石灰75kg即可,1周后注入淡水备用。亲蟹入池时雌、雄分开饲养,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四周可用50cm左右的塑料薄膜围住。目前投喂饵料主要以小杂鱼、鲜活蛤肉、沙蚕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仔蟹维生素E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酪蛋白、明胶,糊精和去维生素E的鱼油为原料,配制成等氨等能的半纯化基础饲料,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20,40,60,80mg制成试验饲料,对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和后继仔蟹进行了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探讨了VE对大眼幼体和仔蟹生长,存活、蜕皮的影响和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20mgt 40mgVE时,Ⅲ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均较高,分别为436.065,51.17%和2.54和487.61%,61.50%和2.58,而VE缺乏组,同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仅分别是264.94%、26.17%和2.21,但是当每100g饲料中VE的添加量提高到80mg时,仔蟹的上述三项指标,不但没有随之升高,反而明显下降,并与VE缺乏的对照组相接近,表明VE添加过量,也会抑制仔蟹的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VE对仔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蜕皮是必需的其适宜添加量为每100g饲料中添加20-40mg.  相似文献   

6.
蟹子也疯狂     
近几年,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海蟹,它的8条利爪和1对螫钳十分修长,成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蟹爪可伸展成直径3米的扇面,最大的可达3.7米。渔民称它“杀人蟹”。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中,北部的蟹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少华 《台湾海峡》1991,10(4):351-355
本文根据我所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蟹类已鉴定到种的有112种,其中以梭子蟹科(30种)、玉蟹科(25种)和长脚蟹科(23种)占优势,优势程度较高的种类依次为红色相机蟹、双斑(虫寻)、模糊新短眼蟹和刺足掘沙蟹。全区蟹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55g/m~2和13个/m~2,其分布以近岸水域高于调查区东侧水域;在季节变化上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细颗粒沉积区蟹类生物量高,粗颗粒沉积区种数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长江华溪蟹输精管的超微结构与精荚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兰  堵南山  赖伟 《海洋与湖沼》1996,27(4):373-379
于1993年9月-1994年8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利用电镜技术,并结合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输精管的超微与精荚的形成过程,在于为深入研究华溪蟹的进化,受精生物学以及种质保存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精子分别进入输精细管,被上皮细胞分泌物所包围,随着精子在管中的后移,分泌物不断增多增厚,最后将精子包围成团进而形成圆柱状精荚;精荚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三部分组成;精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于1989-1990年,用组织切片技术,结合外观特征,在光镜水平对浙北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并对从卵原细胞增殖到卵母细胞生长、卵子成熟及卵巢退化、重新发生等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可以观察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相为成熟卵的标志,并以此标志将卵子发生分成四期、卵巢发育分成VII期。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成熟时间因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北地区雌蟹促产怀卵的最佳时间是3月份并延至4月上旬;卵子必须借助海水及交配活动刺激才能达到成熟;因故无法产卵或一直生活在淡水中的成熟雌蟹其整个卵巢即退化,退化卵巢亦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与首次等待青春期蜕壳的蟹一致;孵后母蟹不仅能继续蜕壳生长,其卵巢也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如前一致;但在卵巢结构上彼此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促产以及亲蟹培育,幼体培育,环境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早春利用水泥池塑料大棚,采取控温控光,充气,移植是、控制水质及合理投饵等强化培育技术,将长江水长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育成“早豆蟹”、使蟹苗当年养成商品蟹,改革河蟹两年养成的传统生产模式。经过两年的研究,在1287.2m^2试验池哄培育出“早豆蟹”183万只,平均每平方米700多只。成活率达60%,投入产 为1:2.5,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群体早期生长及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大眼幼体群体 (三倍体率 64.38% )在池塘中养殖 ,对其早期生长及营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从三倍体群体自身的生长状况看 ,放养后 68— 78天是整个测量期间三倍体群体生长最快的阶段 ,其中壳长增长显著 (P <0 .0 5 ) ,壳宽和体重的增加极显著 (P <0 .0 1 )。与二倍体群体相比 ,放养后 68— 1 0 6天 ,三倍体群体在壳长、壳宽、体重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 (P <0 .0 1 )。三倍体幼蟹蟹体氨基酸总量高于正常二倍体幼蟹 ,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高于二倍体 ,而蛋氨酸的含量则低于二倍体幼蟹。蟹体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三倍体幼蟹低于正常二倍体 ,EPA、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例也低于二倍体。结果表明 ,三倍体幼蟹的生长比正常二倍体具有优势 ,并且在营养组成上也和二倍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17.
藻、虾、蟹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受庆 《海洋学报》1990,12(3):388-394
江蓠属海产藻类,是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台湾省已经池养了30多年[1].对虾、青蟹肉味鲜美,是国内外畅销的海产品,青蟹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早已兴起,青蟹养殖业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可作养殖的池塘面积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是当前海水养殖业发展所寻求的一个新方向.1984年张起信等研究了虾、藻混养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3].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和红螯相手蟹(S.haematocheir)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其长度均为658bp,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37.5%,17.0%,16.9%和29.5%,39.0%,16.2%,15.3%。2种蟹共出现5种单倍型,褶痕相手蟹2种,红螯相手蟹3种。两种间有75个(11.4%)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其中转换42个,颠换33个;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个体间差异。2种相手蟹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这与其它海产甲壳动物COI基因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技术(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浦东 《海洋科学》1996,20(2):36-36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浦东 《海洋科学》1995,19(6):65-6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yculatus)简称梭子蟹,是著名的海产食用蟹类。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很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日本,梭子蟹在海产经济鱼类分类中,属超高级品种,与龙虾、日本对虾、鲍鱼、牙鲆、真鲷等一类。价格接近真鲷,与黑绸甚近,1982年平均价为1225日元/kg,折合人民币100元以上,1989~1990年,日本市场批发价格已达1500日元/kg。日本市场到岸价(CNF)600~750日元/kg,高于冻梭子蟹若干倍。我国已开始与日本进行少批量活蟹贸易,但由于海捕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