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储层层次分析法,将马厂油田划分为地层段,地层亚段,砂层组,小层,单砂体,成因砂体等9个非均质层次,识别出了马厂油田的6种基本结构要素,即河道砂体,河道间砂,前缘席状砂,砂坪砂,河道间泥和湖湾泥,在储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制图单位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模型,油田开发实践证明,所建模型与油田开发动态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刘岩  陈清华  白鹏  杨涛 《特种油气藏》2011,18(1):28-31,136
以储层构形理论为指导,针对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特点,在常规储层层次分析对比法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层分级分类定成因,基于成因分区精细对比"的方法,利用稳定隔夹层为标志层的划分对比手段.达到了对永3~1断块沙二下5砂组河口坝砂体小层、单砂体、增生体三个级别构形界面的精细划分.得出了单砂体、增生体级别构形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  相似文献   

3.
井震联合分级控制小层对比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塔中4油田的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相,多变的沉积相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使得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不能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精度需要。为此,提出了井震联合分级控制小层对比方法,即首先在精细井震标定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和标准层控制,构建大套地层等时格架;然后运用相序递变规律、沉积旋回和反演结果在地层格架内对比砂层组;最后利用模型以及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砂层。在塔中4油田,利用该对比方法对全区37口钻井的CI油组的4个砂组33个单砂体进行了小层对比与划分,确立了全区砂层组及其单砂体小层的合理对比方案,建立了小层划分数据表。  相似文献   

4.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然后结合自旋回、相序递变规律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而实现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最后在沉积时间单元内部结合沉积相研究了单砂体的连通方式.最终将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4,5,6和7共4个砂层组,26个沉积时间单元,识别了5种单砂体连通类型,实现了单砂体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海115区块开展精细小层对比工作,全区砂层组统一划分,建立了标准井主剖面网络,完成了主剖面本身、各剖面之间和整个区域的统一闭合,确定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了砂层组、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田高含水开采阶段水淹不均衡、剩余油分布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储层精细划分的思路与方法.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粒度分析、测井及数字处理成果,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进行了准层序组及准层序分析;应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原理实现了小层及单砂层划分与对比;应用储层层次界面理论对沙二段7和8砂层组进行了单砂层内部成因体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将研究区沙二段7和8砂层组的7个小层划分为20个单砂层,并且将其中的8个重点砂层划分出18个成因体,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小层划分对比和渗流屏障纵横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温西3区块三间房组S1-S3砂组储层划分为161个单砂体,用测井解释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了所有单砂体中各井点的流动层带指标(I_(FZ))。统计结果表明,岩心分析渗透率-孔隙度数据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群体,而I_(FZ)值也可分为三个区间,分别对应于差、中、好储层;I_(FZ)属于不同区间的储层,其物性、渗流特征显著不同。根据I_(FZ)值,在161个单砂体中共划分出三类(Ⅰ、Ⅱ、Ⅲ)流动单元289个,并阐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点。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陈新民  梁柱  殷茵 《河南石油》2007,21(4):36-39
在小层划分对比和渗流屏障纵横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温西3区块三间房组S1-S3砂组储层划分为161个单砂体,用测井解释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了所有单砂体中各井点的流动层带指标(IFz)。统计结果表明,岩心分析渗透率-孔隙度数据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群体,而IFZ值也可分为三个区间,分剐对应于差、中、好储层;JFz属于不同区间的储层,其物性、渗流特征显著不同。根据JFz值,在161个单砂体中共划分出三类(Ⅰ、Ⅱ、Ⅲ)流动单元289个,并阐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点。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酰化是保护糖类羟基最常用的方法。将糖类羟基乙酰化反应用催化剂分为碱、无机酸、有机酸、Lewis酸、硅铝酸盐、离子液体和其他催化剂,分别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从国内外降低催化裂化(FCC)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剂、助剂及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改善汽油组分构成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降低汽油烯烃技术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国内采用降烯烃技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污水含油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水分析与处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提出了在污水含油分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凝灰岩储层作为致密油气储层的一种,其微纳米孔隙对油气的储存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二叠系风二段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特征,选取哈山地区哈11井6块凝灰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通过CO2和N2吸附实验对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多重分形理论,分析孔隙的非均质性及连通性。结果表明:所选凝灰岩样品TOC平均为0.931%,矿物组分以长石、石英、黏土矿物以及白云石为主。微孔主要发育0.33~0.38,0.50~0.68及0.72~0.86 nm3个孔径区间内的孔隙,介-宏孔主要发育2.94~16.09 nm孔径区间内的孔隙。广义分形维数(Dq)随着q的增大而减小,奇异分形谱呈凸起的非对称抛物线状,凝灰岩储层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微孔(0~2 nm)具有较小的奇异谱谱宽(Δα)和较大的Hurst指数(H),而介-宏孔(2~100 nm)具有较大的Δα值和较小的H值,表明微孔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和连通性。介-宏孔的非均质性受孔体积的影响,随着孔体积的增大,孔隙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降低。TOC和矿物组分对孔隙非均质性含量和连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TO...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离子色谱电导法,利用电化学自动再生抑制器,同时选择了1.35mmol/L的Na2CO3与1.0mmol/L的NaHCO3混合液作淋洗液,对炼油厂蒸气水中的阴离子进行了分析测定,回收率在98%~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分析测定方法准确、快速,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19.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1, pp. 22–24, November, 1989.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参数在泌阳凹陷白云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储集层预测技术的发展。提取众多的属性参数进行判断已成为地震解释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储集层预测和评价时,通常使用与储集层预测有关的各种地震属性.以各种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属性包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不同的地震属性值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层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死油区。描述 了地震属性中的振幅、阻抗频率及能量衰减四种基本类型参数的特征意义。并对泌阳凹陷核二段白云岩区进行了振幅频率衰减阻抗等属性提取分析.成功地预测出白云岩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