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估计2005-2010 年无锡市0~14 岁儿童流感相关超额住院率。方法 收集无锡市14 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流感及肺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资料及我国南方病毒学监测数据,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流感相关超额住院情况。结果 2005-2010 年无锡市0~14 岁儿童住院率平均为91.6‰(79.2‰~99.3‰),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占总住院人数的54.2%,流感及肺炎住院占38.1%。年均流感及肺炎超额住院率为1.28‰(95%CI:0.29‰~4.84‰),呼吸系统疾病超额住院率为2.18‰(95%CI:0.61‰~6.79‰)。甲型H1N1 流感在2009 年导致993 例流感及肺炎超额住院和1 042 例呼吸系统疾病超额住院,对应的超额住院率分别为1.14‰和1.20‰。结论 无锡市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 流感大流行对0~14 岁儿童产生相当的超额住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和门诊病例的流感流行特征。方法在深圳市2家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门诊流感样病例和病原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家医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4月,共监测19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经检测35例(18.2%)流感阳性;共采集823份门诊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检测181份(22.0%)流感阳性。门诊病例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14岁年龄组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在住院和门诊病例中均为最高,分别为31.2%和40.7%。住院和门诊病例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均在1月-2月达到最高。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和门诊病例的流感流行特征基本相同,门诊病例的流感感染率略高于住院病例,女性流感感染率高于男性,性别差异在门诊病例中更明显,5岁~14岁年龄组儿童的流感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南通市2007—2008年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南通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老年保健效益指数(GEI)等指标分析2007—2008年南通市老年人死因资料。[结果]南通市2007—2008年老年人平均死亡率为3 737.17/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主要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年龄组分析显示,85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60岁~、65岁~和70岁~三个年龄组中肿瘤死亡率最高;75岁~年龄组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全死因GEI男性为0.555、女性为0.611。呼吸系统的GEI最高。[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应作为本市老年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2014-2016年怀柔区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流感病毒感染情况,并估算怀柔区全人群流感导致的SARI住院率。 方法 于2014-2016年在怀柔区1家哨点医院开展SARI监测,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开展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计算2014-2016年SARI病例住院率及流感导致的SARI住院率。 结果 2014-2016年共纳入SARI病例1 980例,采集标本1764件,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8.76%。2014年和2016年以季节性甲型H3N2[A(H3N2)]流感病毒为流行株,2015年以乙型Yamagata(BY)系流感病毒为流行株。流感病毒阳性病例中以60~岁人群最多(占35.65%),15~岁组病例所占比例最低(占3.02%),60~岁人群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22.06%)。2014-2016年3个年度相对的流感导致的SARI住院率分别为34/10万、50/10万和50/10万,<5岁年龄组儿童流感的住院率最高,为149/10万~276/10万;其次为60~岁人群,流感导致的SARI住院率为97/10万~150/10万。2014-2016年甲型流感导致的住院率分别为27/10万、17/10万、37/10万,乙型流感导致的住院率分别为6/10万、32/10万、13/10万。 结论 0~4岁年龄组儿童、60~岁人群流感的住院率高,应作为流感防控的重点对象;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份导致的住院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连志勇  安向东  王迎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28-1130
目的探讨利用现有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评估在某一时段内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强度和特点。方法通过流感哨点医院监测系统、流感网络实验室监测系统、疾病死亡监测系统监测数据与往年平均水平的比较,计算因甲型H1N1流感造成的超额流感样病例发病数和死亡数。结果根据流感哨点监测数据计算出从36~42周(2009年9月17日—10月27日)累积超额流感样病例51447人;根据流感网络实验室数据得出甲型H1N1阳性标本占全部阳性标本的比率持续上升,在43周后达到100%;根据疾病死亡监测数据计算出60岁以上人群因肺炎死亡较2006—2008年同期相比超额死亡55人。结论通过监测系统中计算得出的积累超额流感样病例数、甲型H1N1流感在流感阳性病例所占比例、因肺炎超额死亡数,综合评估5~25岁年龄组人群流感样病例成为甲型H1N1流感主要感染人群,高年龄组人群(60岁以上)病死率可达2.6%,儿童、青壮年病死率仅为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汕头市哨点医院住院病人发热肺炎监测情况,了解汕头市发热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汕头市2个哨点医院住院病人发热肺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汕头市2012年发热肺炎病例数高于2011年。不同年龄组发热肺炎占住院病例的构成比不同,其中构成比最高为"0~"岁组(50.05%)和"60~"岁组(20.3%)。不同年龄组发热肺炎的时间分布不同,"0~"岁组2012年发病曲线与2011年相比主要区别在3-4月;"3~"岁组和"7~"岁组2012年与2011年高峰期均为4月和10月;"20~"岁组2012年除了1月、6月、12月发病数低于2011年相应月份,其他月份均高于2011年相应月份;"60~"岁组,2012年相比于2011年4月、7月各有1个发病高峰。结论汕头市2012年发热肺炎病例数高于2011年,主要区别在3-4月,与2012年广东省流感高发时期相一致,提示2012年3-4月住院肺炎病例增加可能是由于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增多所致。不同年龄组发热肺炎占住院病例的构成比不同,时间分布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发热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湖北省人群死亡特征和趋势,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疾病监测死因监测数据,采用Deathreg2005死因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08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73‰、5.23‰,5.94‰;男性死亡高于女性。死亡顺位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各年度间各疾病死亡率有所变化,但区别不大。0~岁年龄组死亡率为761.08/10万,主要死因为围产期疾病的早产和窒息;1~14岁年龄组死亡率为21.02/10万,主要死因为损伤中毒;15~39岁年龄组死亡率为62.11/10万,主要死因是损伤中毒。40~64岁年龄组死亡率为564.35/10万,主要死因为肿瘤。6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为5560.87/10万,第一位死因是脑血管病。结论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造成湖北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是慢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Wang LJ  Cai Y  Ma LM  Zhou M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及其漏报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DSPs的161个监测点各抽取6个行政村(居委会),收集其2006-2008年常住人口资料,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覆盖人口6 422 667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对漏报率进行估计,并对漏报率调整前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国总粗死亡漏报率为16.68% (6271/37 603),经加权调整后,漏报率为17.44%,城市略低于农村,分别为16.08%与18.14% (P <0.01);中部与西部高于东部,分别为19.27%、18.15%和15.46% (P<0.01).0~4岁儿童漏报率远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34.95%、16.90% (P <0.01);其中0~4岁年龄组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为39.36%,男性为31.93%.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全国男性的死亡率由6.38‰调整到7.74‰,女性由4.66‰调整到5.64‰;中部地区男性死亡率调整前后分别为6.49‰与8.00‰,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4.59‰与5.73‰.0~4岁儿童死亡率男性调整前后分别为2.48‰与3.64‰,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1.98‰与3.27‰;其中,城市儿童死亡率调整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76‰与1.39‰,调整后儿童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1‰与2.26‰.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由6.60‰调整到7.96‰,女性由4.80‰调整到5.77‰.结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率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别,0~4岁儿童的死亡漏报率存在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京市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肠道门诊2008年和2009年在4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急性初诊病例,7日内复诊病例和病程超过2个月的慢性病例被排除。资料来源于北京市肠道门诊早期预警系统。结果 2008年和2009年符合标准的病例数为159 244例和173 151例,发病并就诊率分别为9.75‰和10.24‰,男性比例分别为55.90%和54.30%。年龄呈双峰分布,0~1岁年龄组就诊并发病率最高,两年分别达到153.46‰和133.26‰,其次是20~30岁之间。病例集中在7~8月份,城区发病并就诊率明显高于郊区。超过80%的病例在72 h内就诊,病例每日发病高峰在早8点和14点、就诊高峰在9~10点和14点。大便多为稀便,两年分别占56.29%和57.70%,呕吐分别为21.18%和21.30%。结论急性腹泻病仍然是影响北京市公众健康的重要的疾病,儿童、特别是0~1岁婴儿是腹泻病的主要危害群体,其次是20~30岁青年群体。北京市不同地区发病并就诊率有较大差异,病例日分布和每日就诊时间分析应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北京市宣武区2005年-2009年度流感病毒分离情况,分析北京市宣武区2005年-2009年度流感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关的流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宣武区呼吸道病人就诊较多的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监测点,采集流感样病人的咽拭子标本,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毒株及病例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宣武区2005年10月~2009年3月共采集并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503件,分离到流感病毒357株,总检出率23.75%。四个年度的流行优势株依次为甲型H1亚型、甲型H3亚型、乙型、甲型H1亚型。2006年-2007年度流感病毒分离总阳性率在四个年度中最高(26.5%),2007年-2008年度最低(20.22%)。各年龄组中50岁~59岁组阳性率最高(36.27%),0~岁组阳性率最低(9.92%)。结论:不同年度流感流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流行优势株依次在甲型H1亚型、甲型H3亚型、乙型之间轮替转换。不同年度流感分离率高峰时间略有差异,较前一年度提前或错后近3~4周时间。  相似文献   

11.
黄志  陈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6,(13):2323-2327
目的 了解2008-2015年怀化市出生缺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怀化市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对怀化市36家医院进行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对其8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8-2015 年怀化市监测出生缺陷率平均113.34/万,最低为2008年91.14/万,最高为2012年122.08/万,8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起先天性心脏病位居出生缺陷发生首位,其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男性出生缺陷率明显高于女性,<20岁组和>35岁组孕母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20~3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怀化市监测出生缺陷率逐年升高,以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最为突出,建议加强遗传优生宣教力度,提升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技术水平,规范孕产妇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主要采用心脏听诊和超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仑区内2008-2010年出生的本地和外地户籍11317名婴儿的CHD患病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婴儿CHD患病率为10.78‰,本地户籍婴儿患病率为7.63‰,外地户籍婴儿患病率为13.76‰;CHD类型构成前3位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8.85% CHD婴儿在新生儿期确诊,35.24%在1岁内有自行闭合现象,10.17%在1岁内死亡,36.89%曾合并新生儿疾病,9.84%伴有心外畸形;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母亲高龄生育、文化程度低、职业为家务者婴儿患病率较高.结论 本地户籍婴儿CHD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外地户籍婴儿CHD患病率高于本地人口婴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 - 2016年荆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 - 2016年荆州市甲肝疫情资料,采用集中度值法分析甲肝季节特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甲肝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荆州市2004 - 2016年共报告甲肝2 232例,年均发病率为2.89/10万,13年间荆州市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 (趋势) = 158.445,P<0.05),年平均下降速度为5.93%。各年份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地区发病顺位为:城乡结合部>中心城区>远郊(χ2 = 31.907,P<0.05;χ2 = 15.178,P<0.05)。男性发病高于女性(χ2 = 18.268,P<0.05),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62.10%)。发病高峰年龄:2004 - 2008年病例以30~54岁为主,2008 - 2012年病例以35~59岁为主,2013 - 2016年病例以40~69岁为主,病例发病年龄有后移现象。2009以来荆州市甲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结论 2004 - 2016年荆州市甲肝发病呈下降趋势,甲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明显。今后应在进一步做好小年龄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加强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2年南宁市7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重点人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2年7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南宁市7岁以下儿童共报告手足口病1442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5.08/万,重症率为0.66%,死亡率为1.98/10万。西乡塘区年均发病率最高为857.30/万,横县(195.61/万)最低。4-7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96.85%。病原学监测以EV-71和CoxA-16隔年交替流行为主。结论 南宁市7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实际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比以往报告均明显增高,而病死率较低。做好高发人群,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昌福 《职业与健康》2012,28(7):838-839
目的了解宁德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全市共报告乙肝26 6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4.8/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发病年龄组为15~64岁,占总病例数的92.75%;14岁以下儿童发病占2.32%;发病最少的年龄组为0~4岁,占0.36%。2006年血清监测结果显示,该市人群HBsAg阳性率为7.27%,抗-HBs阳性率为59.24%,0~4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0.60%。结论宁德市乙肝人群分布不均,乙肝流行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大规模推广和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仍是当前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高唐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状况,分析其死亡趋势,为制定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高唐县2008 - 2016年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减寿率,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8 - 2016年全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8 313人,占总死亡的26.83%,年均粗死亡率187.97/10万,标化死亡率108.23/10万。男性死亡4 534人,年均粗死亡率201.62/10万,标化死亡率110.16/10万;女性死亡3 779人,年均粗死亡率173.86/10万,标化死亡率105.71/10万。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随年份增长略呈下降趋势(χ2趋势= 22.47,P<0.001,χ2趋势= 206.35,P<0.01);农村死亡率(199.35/10万)高于城市(162.46/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8 - 2016年份居民期望寿命上升1.25岁,脑血管病的减寿年数为23 826人年,年均减寿率为5.88‰。结论 脑血管病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重点疾病,已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级应加强脑血管病的病因预防与行为干预,最大限度降低脑血管病对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兵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兵团2004年和2010年两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对参保人口的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与2010年相比,参保职工两周患病率由211.8‰上升到390.2‰,两周就诊率由81.6‰上升至95.0‰,年住院率由106.9‰上升至145.9‰,未住院率由19.4%下降到14.1%,经济困难是未利用住院服务的主要原因,次均就诊费用年增长率为4.1%,次均住院费用年增长率为5.7%。结论:兵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定程度地促进了职工对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但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补偿水平不高,尚不能完全保障职工合理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中西部农村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政府进一步落实卫生政策和提高农村慢性病老年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夏4个县的2 450名慢性病老年人进行调查,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慢性病老年人住院率的差异,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慢性病老年人住院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西部农村地区慢性病老年人住院为37.8%(926/2 450)。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有0.702(0.582~0.846)倍的风险住院,65~69岁的人较60~64岁的人有0.748(0.583~0.960)倍的风险住院,≥70岁的人较60~64岁的人有0.616(0.482~0.788)倍的风险住院,非务农的人较务农的人有0.782(0.642~0.953)倍的风险住院,中高收入组的人较低收入组的人有0.603(0.448~0.812)倍的风险住院,高收入组的人较低收入组的人有0.562(0.415~0.761)倍的风险住院。结论 宁夏农村慢性病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较高,但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和家庭年人均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