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设计骨科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床边执行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自行设计的骨科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床边执行单,将其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中,选取执行单使用前2019年为对照组,执行单使用后2020年为观察组,比较2组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知晓率、执行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结果 ...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24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制定科学、规范、操作规则和操作制度,可防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部门联合干预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以检出多重耐药菌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模式后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隔离措施执行率等监控指标。结果采取多部门联合干预模式后各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均明显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较联合干预前明显提高,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持续下降。结论通过采取多重耐药菌多部门联合管理模式,管理更加规范,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依从性明显提高,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对策,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方法对2011年1~6月份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感染部位。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60岁以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老年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以产生超广谱-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标准预防,对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14):1916-19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ICU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西安航天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ICU医院感染患者246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140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组(106例),分析多重耐药菌组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2011-2015年,10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435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43%),且整体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单因素分析显示,ICU住院时间、低蛋白血症、急性脑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动静脉置管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血管疾病、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是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16、1.582、1.26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40,5.151),(1.085,2.306),(1.131,1.415)]。结论: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控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7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67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住院时间、消毒隔离等状况,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与患者免疫力、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消毒隔离及手卫生依从性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时对各种导管进行拔管评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加强对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监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建立反馈通报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结果通过有效的预防与控制,2007-2012年我院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是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4):796-798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控制多重耐药菌措施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神经外科1 870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其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其中80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和是否入住ICU、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手术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入住ICU、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均是神经外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行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ICU中的此类患者,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隔离防控措施进行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9.
王兆  杨蕾  陈微微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491-149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感染暴发原因及防控对策。方法对ICU中32例MDRAB医院内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总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室内环境、喉镜及呼吸机污染是引起ICU患者发生MDRAB感染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病室环境及医疗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是控制MDRAB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结论针对ICU内MDRAB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对ICU环境及物品进行定期、针对性消毒,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有创操作,特别是减少气管插管,严格遵照卫生部关于多重耐药菌的管理规范进行严格隔离及标准治疗,可有效控制MDRAB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为治疗和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肿瘤患者的各类标本进行耐药菌监测分析。结果338株病原菌中发生MDRO医院感染48株,占分离菌株的14.2%;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21株(43.75%)、肺炎克雷伯菌16株(33.33%)、MRSA 11株(22.91%);感染高危科室为肿瘤内科(47.9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50%)为主。结论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应加强监测,正确、合理实施个性化抗菌药物应用,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1600例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11600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94例,感染率5.12%。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3例,感染发生率2.01%。检出病原菌665株。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且存在相当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结论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及时公布细菌耐药情况,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1600例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11600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94例,感染率5.12%.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3例,感染发生率2.01%.检出病原菌665株.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且存在相当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及时公布细菌耐药情况,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抗感染药学》2017,(6):1115-1117
目的:分析某医院2016年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本院2016年度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多重耐药菌检测情况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资料,统计和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结果:2016年度该院共检出多重耐药菌784株,测出菌株数目排行前五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在痰液标本检出率为最高,其次为尿液标本和分泌物标本;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在肿瘤科、重症监护室(ICU)和神经内科;检测出的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美洛培南较为敏感,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为耐药。结论:该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严重,医院应该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株的监控,根据送检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院获得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易感因素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院内发生6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差异项目,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相关因素,分析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影响因素。结果 6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有14.71%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使用呼吸机、动静脉置管、合并心血管疾病、床单位合格率、器械消毒合格率、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是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与多种因素有关,为减少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情况,临床应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方法按原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52例多重耐药菌患者实行强化隔离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52例多重耐药菌阳性患者,经过医生的用心治疗,有效地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监测多重药菌感染情况,20例连续两次多重药菌检测阴性、15例临床感染症状治愈或好转、17例死亡,没有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更可有效地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本院多重耐药感染的基本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对多重耐药菌的药学服务.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本院多重耐药菌的状况,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结果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及危害.结论 临床药师成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团队中真正的一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9,(1):80-82
目的:探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其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抽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200例资料,分析其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20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菌株83株其检出率为41.50%,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7.71%和72.29%;检出的多重耐药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与患者使用抗菌药种类>2种、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等易感因素有关。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较高,对常用抗菌药物易出现耐药情况,临床在治疗该病患者时应根据易感因素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按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陈宏宽 《抗感染药学》2021,18(2):211-213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1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以及治疗用抗菌药物类型、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等合理性。结果:21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菌223株,其中TOP 3耐药菌主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80株(35.87%)、耐药肺炎克雷伯菌38株(17.04%)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3株(10.31%);210例患者的治疗均使用抗菌药物单一用药181例(86.19%)、二联用药29例(13.81%),未见三联用药;其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139例(66.19%)用药较为合理,剩余71例(33.81%)患者的用药均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均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菌株分布较广,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管理,定期分析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某医院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为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指导。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2011年某医院儿内科591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2009-2011年三年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986)。在591例患者中,17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2.87%,主要来源于社区(82.4%);64.7%的感染发生在呼吸道,感染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58.8%),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结论儿内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与滥用抗菌药物及不合理用药有关,应加强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MDRO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治疗药物选择、抗菌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诱发机制;并根据现有不良反应报告,在患者粒细胞减少后及时提出停用可疑药品以及个体化用药建议,得到临床采纳.结果:临床医师采纳药师建议,患者感染症状迅速得到控制,抗菌药物致粒细胞计数减少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MDRO感染脑膜炎患者的药学监护,有效减少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医源性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