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干预研究现状,具体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危险因素、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式以及不同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以及血糖控制的影响。认为我国现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应结合海南省2型糖尿病人群特点研究更具特色的心理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140例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心理干预提高认知和遵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遵循评估-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心理干预-效果评价的护理程序,比较干预前后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认知和遵医行为明显提高。结论: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心理干预,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心理素质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发展,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归类。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发展分为心理否认、恐惧焦虑、苦闷忧郁、轻视麻痹、失望放弃等五个阶段。结论: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素质教育,对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与患者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目前的心理状况和遵医情况,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可不同程度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提高疗效,增加护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综述国内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心理干预模式及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及糖代谢指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症状的异同,为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访谈法对6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6期)住院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不同分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症状表现程度不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饮食睡眠方面的症状参数评分明显高于非增殖型患者(P<0.05,P<0.01)。结论: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比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症状严重,为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糖尿病病人相关心理痛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DDS)对164例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进行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资料、糖尿病痛苦量表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病人相关心理痛苦总均分为2.35分±0.68分;无痛苦55例(占33.5%),中度痛苦83例(占50.6%),重度痛苦26例(占15.9%);不同性别、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治疗方式、是否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相关心理痛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6.5%的糖尿病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糖尿病,并建立科学的、适宜的自我管理计划,减轻病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采取评估问卷调查及跟踪随访,针对不同患者具体心理状态给予相应干预措施。[结果]除怀疑、满不在乎和抗拒、不愿治疗2种心理状态外,其他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均有不同改善。[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干预措施能更好地促进治疗。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病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应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门诊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在促进糖尿病患者心理康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状69例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5031-5031
目的调查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对心理干预的不同反应,探讨在疾病初期开展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为患者缓解压力,提高医疗效果。方法对69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结果本组显效25例,平均病程3.81 a;有效28例,平均病程5.07 a;无效16例,平均病程6.64 a。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的心理状态及总结心理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216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的各种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 216例患经过心理护理,均能及时诊治,性生活满意度明显改善。结论 患的心理状态与治疗效果有密切联系,心理护理对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状况,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45名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用焦虑自评量袁(SAS)进行调查,并用SPSS1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病人焦虑总分与国内正常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付费方式间2型糖尿病病人的焦虑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提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他们的心理状态,改善其负性情绪状态,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病人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278例糖屎病患者进行有关心理需求的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对心身健康方面知识的需求最为重视,其次是疾病知识需求,再次是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的需求。结论不同地区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不同,健康教育应当有自己的侧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前,了解并解决病人心理需求问题是取得健康教育最大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糖尿病患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对患的病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应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门诊糖尿病患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在促进糖尿病患心理康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的心理护理分析,说明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分析我科268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治疗,所有患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程度地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心理护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赵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408-6408
目的 探讨多次并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以焦虑(82.67%)和抑郁(72.00%)为主,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对精神病知识缺乏、外界压力、经济负担等.心理干预后患者的SDS、SAS总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护理干预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生理、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致使每个人的心态不同。我们分析了初诊为糖尿病 80例的心理状态 ,认为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 心理状态分析1 1 否认型 患者不相信自己得了糖尿病 ,特别是兄弟姊妹和父母都未患此病 ,就更不相信 ,以为是误诊 ,表现出情绪烦躁 ,不信任。1 2 愤怒型 患者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自己会得这种病。他们觉得糖尿病就象癌症一样难治 ,特别是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要治疗终生时 ,更是烦躁易怒。1 3 满不在乎型 认为糖尿病不可怕 ,周围好多人都得了糖尿病 ,吃点药就好 …  相似文献   

18.
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素萍 《护理研究》2007,21(12):3320-3321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要比50岁以下的人群高出3倍,60岁~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规治疗效果,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糖尿病新住院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对100例新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住院患者应对方式评分分别为:面对维度(19.98±3.86)分,回避维度(15.25±3.02)分,屈服维度(7.70±2.76)分;患者的糖尿病心理痛苦总分为(1.88±0.71)分;35%的患者存在中等以上心理痛苦;回避与心理痛苦总分、医生相关痛苦、人际关系相关痛苦、生活规律相关痛苦成正相关(P0.05),屈服与心理痛苦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新住院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患者的回避应对和屈服应对水平越高,心理痛苦程度越大。临床医护工作者应以正性的态度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患者的心理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IR)现状并提出心理干预措施和教育对策。方法:对121例住院初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引起患者PIR的原因,并总结应对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有51.23%的患者存在PIR;PRI与年龄、病程有关,其中40~50岁患者心理状况差,占70.97%;病程>5年的患者心理状况差,占61.90%(P<0.05)。结论:初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PIR,需对不同问题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注重心理干预,从而使患者调整好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