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特点及致病药物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 162例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 ,抗结核类药物占 3 2 .10 % ,解热镇痛消炎类药占 2 0 .10 % ,抗生素类药占 13 .5 8% ,抗甲状腺类药占 10 .49% ,其它占 2 2 .83 %。经停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类药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13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35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抗生素类药占20.00%(27/135),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占17.04%(23/135),解热镇痛抗炎药占13.33%(18/135),抗结核药占11.85%(16/135),中药占10.37(14/135),降糖药占4.44%(6/135),抗甲状腺类药占4.44%(6/135),激素类药占3.70%(5/135),抗痛风药占2.96%(4/135),降脂药占2.96%(4/135),抗癫痫药占1.48%(2/135),减肥药占0.74%(1/135),皮肤病用药占0.74%(1/135),藏药占0.74%(1/135),升白细胞药占0.74%(1/135),除草剂占0.74%(1/135),疫苗占0.74%(1/135),另有4例(2.96%)用药不详。无任何临床表现38例(28.29%),纳差或乏力58例(42.96%),上腹部不适27例(20%),黄疸58例(42.96%),皮疹20例(14.83%),瘙痒16例(11.85%),发热14例(10.37%),肝大11例(8.29%)。经停药并给予保肝解毒治疗,82.22%的病例预后较好。结论临床上多类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病,其发病无性别差异,中老年病人多发。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掌握其临床特点,重视对药物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分别是抗结核药物27例(48%),中草药14例(25%),免疫抑制剂5例(9%),抗菌药4例(7%),其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甲亢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性激素类药、心血管类药共6例(11%),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差异较大,预后较好。结论: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合理用药,早期预防、诊断、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82 例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32.9%(27/82),其次为抗生素,占13.4%(11/8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5.1%(37/82),轻微肝病症状的占48.8%(40/82).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多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损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掌握和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指标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引起药肝脏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类药物占28.21%,抗生素类药物占23.08%,解热镇痛类药物占15.38%,中草药类占12.82%,肿瘤化疗类药物占10.25%,抗甲状腺类药物占3.85%,神经精神类药物占3.85%,其它药物占2.56%。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70例,慢性药物性肝病8例。不同药物的临床表现,因作用机制不同而表现各异,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异常升高和黄疸。所有患者立即停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类药物,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损害型。作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40例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病例。结果 :与药物性肝病有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 1 4例 ( 35 % ) ,中草药 1 0例 ( 2 5 % ) ,抗菌药 6例( 1 5 % ) ,抗肿瘤药 6例 ( 1 5 % ) ,其他药如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抗甲状腺药等 4例 ( 1 0 % ) ,病死率为 1 2 .5 %。结论 :抗结核药、中草药致肝损伤最为常见 ,早期预防、诊断、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董火林 《海南医学》2006,17(7):92-9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5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病的药物依次是:抗结核药、中成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物;58例中无临床症状者19例(32.8%);潜伏期在3个月内者54例(93.1%),1月内治愈者53例(91.4%).结论致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应加强对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改善药物性肝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病12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超  张学武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59-106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西药占63.3%(76/120),居前几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抗菌药物等;中药占36.7%(44/120),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药物为主。女性(55.8%)多于男性(44.2%)。潜伏期1~8周。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高度重视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我院8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并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将入住我院的82例经过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际共识的有关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评价。结果:经过本组患者的药物相关性分析可得:抗结核药为52例(占63.4%),中草药为30例(占36.6%)。本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黄疸,其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害分型为主: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为35例(占42.7%),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为27例(占33%),其他不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为20例(占24.3%)。结论:对于药物性肝病而言,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以抗结核药与中草药这两种因素为主。对于国际评价标准而言,它有助于排除或是肯定药物性肝病,也就是说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8例药物性肝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9类,最常见的是中药类(31.3%),其次是抗结核类(25%)、抗生素类(12.5%)、解热镇痛类(8.3%)以及抗肿瘤类药物(6.3%)等,绝大多数药物性肝病出现于服药后2~12周。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其次为胆汁淤滞型及混合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3例严重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严重药物性肝病,其中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草药5例(21.7%),抗结核药4例(17.4%),抗肿瘤药3例(13%),抗生素3例(13%),免疫抑制剂3例(13%)。23例中HBsAg阳性为13例(56.5%)。结论严重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诱发药物前五位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HBsAg阳性患者易发生严重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和药物相关性的调查研究,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而总结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易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2005年1月~2010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病历中,遴选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有效病例共172例,记录病人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响因素、转归等内容。结果: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黄疸,消化道症状为主,可伴有其他症状。本研究显示易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中,以中药、抗生素、感冒药、抗结核药较常见,占69.7%。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不具特异性,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也发生着变化,中药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中占36.7%,处于易引起药物性肝病药物种类第1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及药物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10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药物相关性。结果在临床分型方面,肝细胞性为最主要类型,占50.00%;在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方面,抗结核药占33.00%,中草药占24.00%。结论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性为主,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为抗结核药及中草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熟悉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用药物及不同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92例药物性肝病病人使用的不同药物种类及实验室指标。结果92例中肝损的药物分别为中药类、解热镇痛类、抗结核药、抗生素类及抗肿瘤药。结论临床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多,其次为胆汁淤滞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15.
8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总结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发病时间、用药史、原发病情况、肝功能情况(包括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中草药或中成药类占46.34%,抗结核病药类占21.95%,抗生素类(除抗结核病药)占10.98%,解热镇痛药类占6.09%,抗甲状腺药类占4.88%,抗精神病药类占3.66%,抗肿瘤药类占2.44%,避孕药类占2.44%,免疫调节剂类占1.22%。其中发生重型肝炎18例占21.95%。结论:随着我国临床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变化,临床用药特点等情况,致使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比例、发病情况等发生变化,尤其是导致重型肝类的比例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着重对药物性肝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列举各种临床上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及其临床特点。结果: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以抗生素和中草药类导致的肝损伤最多见,其中,抗结核类药占13.16%(5/38),中草药占31.58%(12/38),抗甲状腺药物占5.26%(2/38),保肝类药物谷胱甘肽占13.16%(5/38),抗精神病药及化疗药各占5.26%(2/38)。结论:以上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很多为临床上常用药物,其中尤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最多见,因而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病83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逢梅 《广西医学》2004,26(5):672-674
目的 了解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 83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呈多样性 ,其中 2 0例 (2 4 1 % )为中草药或中成药所致 ,1 5例 (1 8 1 % )为抗生素类药引起 ,余 4 8例为各类其他药物所致。 82例 (98 8% )表现为急性型 ,4 8例 (5 7 8% )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 ,均有乙型肝炎慢性感染史。结论 使用损肝药物要严密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吴彬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67-6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45.23%,抗肿瘤药13.33%,抗生素11.90%,中药9.52%,解热镇痛药4.76%,,抗精神病药4.76%,抗真菌药4.76%,抗风湿药2.38%,治甲状腺药2.38%;发热8例,乏力33例,消化道症状24例,尿黄21例,关节痛5例,肝区不适1例,皮疹1例。皮肤巩膜黄染21例,皮疹1例,肝脏肿大2例,腹水3例;经停药并给予保肝解毒治疗78.57%的病例预后较好。结论: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5.23%,为雷米封、利福平,抗肿瘤药13.33%,这一结果说明,抗结核病、抗肿瘤药对肝损害严重。所有病例均立即停用有关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治疗药物性肝病无关的药物;予以卧床休息,及降酶、退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显效33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87.50%;中草药、抗微生物药物、抗结核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比例分别为:41.25%、18.75%、15.00%、11.25%、5.00%、3.7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如抗微生物药、中草药等,临床早期发现、确诊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