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例(29.2%)。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博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5.17±9.57、7.21±0.93、6.79±1.23;B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房颤除外),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61例中长RR间期≥2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3.22%(161/5000),50岁以上患者占85.22%,病因以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从高至低主要为房性早搏未下传27.33%(44/161),二度Ⅰ型房室阻滞14.29%(23/161),二度Ⅱ型窦房阻滞13.66%)22/161),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2.42%(20/161),三度房室阻滞6.83%(11/161)。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项目,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各类心电图改变之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分析(持续性房颤除外),探讨如何正确分析各种原因引起长RR间期的方法,从而提高动态心电图对长RR间期的诊断正确性,并分析其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不同原因出现长RR间期不同的特点,分析时分别采用默认值(≥2000ms)或人工设定值(<2000ms)方法,统计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原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 52例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引起长RR间期的原因86.3%为器质性心脏病,其它见于老年人或其他原因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者;本组在分析长RR间期过程中69.2%采用的是默认值的方法,30.8%采用了人工设定值的方法。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长RR间期分析过程中,无论是采用默认值或是人工设定值的方法,分析时都应根据不同原因重新认定长RR间期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颖  史文博  崇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3911-3913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1.5 s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改变。方法对7 245例动态心电图受检者中伴>1.5 s长RR间期的598例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发生长RR间期的年龄、性别及长RR间期的时间分布,探究其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 >1.5 s长RR间期的检出率为8.25%,61~93岁老年人发生比例较高,占80.60%(P﹤0.01),其中61~93岁男性发生长RR间期的比例最高为48.33%,与前两个年龄组男性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RR间期发生在23:00~5:00点最多,占57.02%,与发生在6:00~22:00点比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三者或二者的合并为长RR的最常见病因;正常人也可见长RR;药物可诱发长RR;长RR的主要心电图改变是心房颤动(43.31%)、室上性早搏未下传(15.05%)、阵发心房颤动(7.53%)、Ⅱ度窦房阻滞〔S-AB(5.52%)〕、Ⅱ度Ⅰ型房室阻滞〔A-VB(3.51%)〕。>3 s长RR多见于心房颤动、Ⅲ度房室阻滞、三分支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50%伴晕厥。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是安全、有效、可重复、长程检测长RR的惟一手段。分析长RR要结合年龄、性别、发生时间、病因等临床情况,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动态心电图房颤伴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的为A组38例(65%);与睡眠无关的为B组20例(35%)。并分析房颤伴长RR间期24小时平均心率、逸搏出现的频度及伴随症状。结果结果 A组长间歇的出现与睡眠相关性高于B组(p<0.05),A组平均心率高于B组(p<0.05),B组逸搏出现的频度明显高于A组(p<0.01),A组患者长间歇时仅有1例头昏和黑朦,B组患者长间歇时有12例出现头晕、黑朦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长短、睡眠相关性、24小时平均心率、逸搏出现的频率以及不同的病因,为指导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春来 《心脏杂志》2017,29(6):692-695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诊断与辅助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4 h动态心电检查患者最长RR间期≥1.5 s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AS9.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长RR间期长度不同心电诊断的疾病不同(P<0.01),多重比较显示,3组间均不同,其中1.5~<2.0 s组中,心电诊断以心律不齐和房早未下传为主;2.0~<4.0 s组中心电诊断以心房颤动为主;≥4 s组中以窦性停搏为主。长RR间期出现的频数不同心电诊断的疾病分布不同(P<0.01),多重比较显示,3组间均不同,其中频数在1~12的心电诊断以心律不齐和房早未下传为主;频数在13~96的心电诊断以心律不齐和心房颤动为主;频数在97以上的心电诊断以心房颤动和窦性心动过缓为主。房早未下传和心律不齐的比重随着长RR间期出现频数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则相反。Fisher检验显示,睡眠无关比例较大的疾病有心房颤动、心律不齐、房早未下传;其中心律不齐、房早未下传在睡眠相关组中比例也较大。疾病分布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脂血症为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患者患上述1种疾病的最长RR间期长度最小(1.75±0.26)s,其次是患有2种疾病的(1.87±0.48)s,3种及以上者的最大(1.98±0.56)s;RR间期频数也存在上述趋势。结论 最长RR间期长度越长、长RR间期的频数越高提示临床疾病越复杂。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能否诊断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临床探讨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对Af伴长R-R间期≥2.0s的12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同时监测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及射频消融术后的变化,探讨房颤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记录并分析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中RR长间期发生时间及次数,对因永久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治疗者,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结果205例患者中203例(99.02%)出现≥1.5s长间期,24:00时至凌晨04:00时出现次数最多,10:00时至12:00时次之。62例接受CPVA术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均伴长RR间期,全部成功终止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心电图示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7%),未发现Ⅱ度AVB,3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置入永久起搏器。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常见≥1.5s的RR长间期,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相似文献   

9.
探讨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2s动态心电图(AECG)特征及临床意义。对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AECG特征分为4组。①合并室内差传11例(23.9%);②合并束支传导阻滞7例(占15.2%);③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8例(占39%);④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大于3s长R-R间期5例(占10.9%)。植入合适的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心律失常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详情。结果60例患者中,夜间全部发生长R-R间期>1.5 s占比72.89%,白天占比27.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钟平均心室率在60次以下76.67%,每分钟平均心室率超过60次23.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需重视发生时间和次数,同时与患者临床病史相结合,及早予以患者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发病率及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方法回顾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且有效记录达20~24 h的患者共15 492例,RR间期≥2 s被定义为长RR间期,患者按性别分组,每10岁分成一个年龄段。结果长RR间期共有1 745例,发生率为11.26%;长RR间期患者的年龄比未发生长RR间期患者的年龄大,男性长RR间期发生率比女性高。在10~29岁中的2个年龄段,长RR间期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降低;在30岁以后的年龄段,长RR间期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70岁以上年龄者男、女性的长RR间期的发生率无差异,70岁以下各年龄段均有差异。长RR间期原因中最多见的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扑动期间。结论长RR间期的发生率超过10%,整体男性高于女性,但在70以上老年患者中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动态心电图(DCG)长RR间期≥3s患者中植入起搏器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DCG对长RR间期患者植入起搏器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DCG检查达到有效记录时间且记录中至少发生1次长RR间期≥3 s的患者,统计其中植入起搏器的比例并回顾植入起搏器患者(起搏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起搏器组和长RR间期≥3 s组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导致最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等方面的情况,回顾植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 292例DCG长RR间期≥3 s组中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为85例,植入起搏器的比例为29.1%;起搏器组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胸闷、头晕或心悸、黑矇等症状,其中27例(31.8%)有晕厥史。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无差异〔(70.4±12.9)岁vs(67.3±13.0)岁,49.4%男性vs 57.5%男性,P0.05〕。起搏器组(n=85)和长RR间期≥3 s组(n=292)中导致最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按发生率高低最多见的均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期间(28.2%,44.9%)、窦性停搏(28.2%,26.4%)和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终止后(21.2%,10.6%)。所有患者均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症状好转出院,随访中无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分析长RR间期≥3 s患者中导致最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可为患者植入起搏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心内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电复律后房室结功能,探讨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 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患者,均在电复律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房室结功能。结果 除1例为一度房室阻滞外,其余19例房室结功能均正常。结论 房颤伴长RR间期不应作为临床诊断二度房室阻滞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2.0s)、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AVB)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的201例中〉2.0s的长R-R间距、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A组45例)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156例)。结果两组间日间及夜间平均心室率、最大及最小平均心室率,B组明显小于A组。长R-R间期次数及最长R-R间期均值,B组均大于A组(P〈0.05)。结论Af伴长R-R间距、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若与睡眠相关,视此AVB的临床意义不大;而与睡眠无关时,常有头晕、黑朦,病情危重,应视此AVB有临床意义,及时提请临床医师处理。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884例,检出持续性Af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长R-R间期(指&;gt;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将Af中R—R间距≥2.0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和间歇性Af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长R—R间距差异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最长R—R间距中37例(80.5%),发生在22:00-06:00之间。A组长R—R间距平均为(2.46±0.20)s,B组平均为(4.41±2.42)s,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恢复窦性心律时无1例存在房宣传导阻滞(AVB)。结论Af伴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Af伴二度AVB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18.
美托洛尔是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各种心脏病和高血压,可降低血压,降低心室率,缓解心绞痛,并增加左室功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老年患者服用美托洛尔要严密监测其药物副作用,尤其是降低心率.本文回顾分析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服用美托洛尔后出现长R-R间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线索及其表现形式,观察48例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结果发现有10类表现形式,以房室交换区,室性逸搏心律或加速性逸搏心律为多,其次是房室交换区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房室双层传导阻滞;逸搏频率〈40次/min6例,41~60次/min33例,61~75次/min9例。提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应为完全性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 s)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持续性房颤伴RR间期>1.5 s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25 mg每日2次,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4 h和清醒状态时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比率,最长RR间期、平均心室率、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参数[24 h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高频(HF)、低频成分(LF)]。结果除3例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1例应用地高辛,1例失访外,最终入选95例。治疗后,最长RR间期从2 200±540(1 500~3 520)ms延长到2 400±490(1 510~3 560)ms(P<0.001);平均心室率、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均显著降低(79.78±13.31次/分vs 93.67±15.74次/分,151.82±25.08次/分vs 175.64±24.32次/分,40.78±9.79次/分vs 47.04±11.49次/分,P均<0.01);SDNN、RMSSD、HF和LF均显著增加(233.9±40.8 ms vs 209.7±54.2 ms,270.1±74.0 ms vs 240.2±40.8 ms,18 572.2±6 667.4 ms2 vs 13 997.0±5 491.3 ms2,11 373.7±4 486.6 ms2 vs 8 599.4±3 669.3 ms2,P均<0.01);全天有RR间期≥2.5s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差异[36.8%(35/95)vs 28.4%(27/95),P>0.05];清醒状态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增多[8.4%(8/95)vs 6.3%(6/95),P>0.05]。无近似晕厥及晕厥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有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伴有长RR间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美托洛尔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