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吸痰是经鼻或口甚至在病人建立人工气道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吸痰盘作为开放式吸痰的必备物资,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呼吸道相关性感染多有报道[1-2].传统的吸痰盘内物资除持物钳外,还包括两个一次性换药碗,其中一个盛生理盐水后用于吸痰前湿润吸痰管,一个盛生理盐水后用于吸痰后冲洗吸痰管(生理盐水需要瓶装的开启后注入碗内备用).护士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对两个吸痰盘应该严格区分使用,且无菌技术操作,以避免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尤其用于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人工气道患者的吸痰盘,铺好后按无菌技术要求其有效期是4h.有研究报道[3]对吸痰过程中12 h更换一次的用于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进行细菌学检测发现,冲管液的细菌阳性率高达100%.为了避免由吸痰盘管理不善引起的呼吸道相关性感染,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我们对开放式吸痰盘进行了改良,取而代之的是瓶装生理盐水,经过临床使用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任宁吴中亮  李永奇 《护理研究》2005,19(12):2667-2667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用于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但反复插入吸痰管,易损伤气道黏膜,造成肺部感染,还可引起循环紊乱和颅内压增高。2002年5月-2004年12月,护理人员对住院的22例昏迷病人行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有效清除了痰液,减轻了病人痛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的20例患者经气管插管延长管同时湿化给氧的临床应用,包括对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的效果评价。方法:将一次性鼻导管剪去鼻塞后接一次性吸痰管,氧流量一般调2~4L/min,或按病情调整。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60ml接一次性延长管再与另一条一次性吸痰管连接,用微量泵以3ml/h速度泵入。将一次性鼻导管和一次性延长管装置同时插入气管插管延长管的一端并固定,将气管插管延长管的另一端与气管套管连接。每日可遵医嘱予生理盐水20ml α-糜蛋白酶5mg 庆大8万U通过气管插管延长管的侧孔雾化吸入,3次/d。结果:本组19例血氧饱和度情况良好,1例无改善;19例痰液黏稠度情况改善,1例无改善;20例均无发生刺激性咳嗽;除原有1例肺部感染外,其余19例均无发生肺部感染。结论:气管插管延长管可重复使用,每24h更换1次,浸泡消毒后可重新使用,只需24h更换一次性鼻导管及一次性延长管装置,成本低,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任宁  吴中亮  李永奇 《护理研究》2005,19(29):2667-2667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用于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但反复插入吸痰管,易损伤气道黏膜,造成肺部感染,还可引起循环紊乱和颅内压增高[1].2002年5月-2004年12月,护理人员对住院的22例昏迷病人行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有效清除了痰液,减轻了病人痛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琦蔚  张娴 《上海护理》2009,9(6):64-67
人工气道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也是在临床中遇到的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OES),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脱开呼吸机,患者出现氧饱和度(SaO2)、心率的变化,痰液溅出容易造成管路的污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医护受到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上对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通常采用负压装置系统为患者进行吸痰,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但吸完痰后负压吸引器的连接管存在存放不方便的现象,易导致连接管前端污染。基于此原因,我科利用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对连接管进行固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一次性吸痰管一根和剪刀一把(图1)。1.2 方法将吸痰管前端系在床头,用剪刀剪掉多余的吸痰管,负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经皮SpO2值、呼吸道粘膜损伤及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以及清醒病人吸痰恐惧感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2组病人吸痰后SpO2值比较p〈0.01,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吸痰时病人恐惧感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曾巧灵 《现代护理》2007,13(15):1394
有效吸痰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吸痰的病人很多,可每次吸痰后,分离污染的一次性吸痰管,连接吸痰管接口处不是用纱布包扎就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不仅繁琐,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导致污染及交叉感染,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影响了患者的恢复。现在我们采用了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帽来解决问题,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次性吸痰连接管剪去前端绿色接头部分,使其连接一次性吸痰管时不易脱落、漏气。1.2每次吸痰结束后,反复冲洗吸痰管后分离污染的一次性吸痰管,取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帽1个,直…  相似文献   

9.
刘帆  陈弟洪  廖燕  刘逸文  吴孟航 《护理研究》2013,(11):3711-3712
临床吸痰方法包括开放式吸痰(open tracheal suction systems)与密闭式吸痰(closed tracheal suction system),但无专用吸痰用冲管器,导致临床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和不便.开放式吸痰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吸痰,吸痰后冲管需要医护人员铺吸痰盘(按照无菌盘的管理要求,4h更换1次),每次吸痰后冲管均需要打开吸痰盘,这种方式增加了吸痰管污染几率、增加病人费用及护士工作量;密闭式吸痰是指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该方法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具有节省费用、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减少病人外源性感染发生的机会、降低病人肺部感染率和延迟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等优点而被中外专家认可.2010年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RRC)机械通气病人气管内吸痰指南也认为,对新生儿及需要高FiO2和吸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成人推荐使用封闭式吸痰,由于封闭式吸痰管吸痰后冲管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其不能在临床上有效使用.随着医疗行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我院重症医学科专管专用课题组深入调研,设计出符合临床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后冲管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肺部感染是80岁以上老人的首要致死原因,中国老年患者的肺部感染致死率为41.8%~49.6%[1]。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出现衰退表现,如胸廓变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和残气量增加等,导致其呼吸运动减弱、换气通气功能障碍、咳嗽排痰动作减弱。此外,由于老年患者鼻腔对空气的加温、加湿、净化功能减退,呼吸道黏膜黏液-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咳嗽反射变弱,呼吸道黏膜表面的 IgA分泌减少,致使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因此,老年患者极易出现排痰不畅、痰液堵塞呼吸道等护理问题,从而导致缺氧、窒息、急性左心衰、肺不张、肺部感染加重、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5]。为有效清除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成为维持患者气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正确有效的吸痰可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6-7]。由于老年患者存在气道黏膜薄弱、机体耐受力较差等特点,临床上对意识清醒、未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患者常常发生呛咳、憋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等不适反应[8],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吸痰操作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进而影响住院治疗效果[9]。目前,中国的临床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非人工气道吸痰操作常常存在如下问题:对吸痰时机的评估和判断不明确[10-11];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插管体位、吸痰方式和吸痰操作负压[12-28];极少采用气道的局部麻醉[29-30]。为解决老年患者非人工气道吸痰现存的护理问题和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未建立人工气道老年患者的吸痰护理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颖  胡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6):4416-4416
吸痰是解除危重、昏迷及麻醉等患者呼吸道痰阻塞的操作之一,其目的是吸出气管内的痰液及误吸之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患者气管阻塞,预防肺部感染。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负压瓶直接立在床旁或悬挂在床上。负压瓶立在床旁容易被打翻且不固定,  相似文献   

12.
吸痰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对于呼吸道感染或阻塞者,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治疗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吸痰质量,减少吸痰次数,我们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常规吸痰管进行了改良,研制了一种多孔吸痰管。经临床应用证明,改进后的吸痰管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制作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型号适当的常规乳胶吸痰管1根,将前端剪去,确保剪口边缘光滑;然后,在距离吸痰管前端6cm的管壁上,用小剪刀剪4个吸入孔,4孔相互交错120°,每个吸入孔  相似文献   

13.
在经鼻腔吸痰中使用无菌液状石蜡润滑吸痰管前端。提高了吸痰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经高温消毒的无菌液状石蜡1瓶,无菌棉签、一次性吸痰管1根(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无菌手套。戴无菌手套取出无菌吸痰管,用无菌棉签蘸无菌液状石蜡润滑吸痰管前端10cm~14cm,畅通呼吸道,将吸痰管从鼻腔轻轻插入病人的气道,吸出呼吸道的痰液及鼻咽腔的分泌物。可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多且无人工气道又无力咳痰的病人。  相似文献   

14.
正吸痰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操作,在临床上因其操作流程不当或物品管理不规范而引起的呼吸道相关性感染多有报道[1-2]。按照吸痰操作的标准要求:吸痰管在吸痰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要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3]。而现在常规使用的吸痰包内仅有吸痰管和手套,所以操作前常需另外准备一次性换药碗来盛装冲洗用水,以保证吸痰各个步骤的顺利完成。但这种方式会增加病人呼吸道感染的危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笔者将吸痰包与换药碗相结合,设计了二  相似文献   

15.
吸痰是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之一,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仍是吸痰储液瓶连接吸痰延长管和一次性吸痰管,其中储液瓶和吸痰延长管使用后处理方法为清洁后用消毒液浸泡,再重复使用。该方法不足之处主要有:增加护士工作量;易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对医院内感染高度重视的要求。我科从2011年2月开始,在吸痰病人中使用一次性负压吸痰装置,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吸痰是临床护理工作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其吸痰管与吸痰装置由一个玻璃接头连接.连接管需每次使用后浸泡消毒处理.吸痰管是一次性的,一用一更换.而玻璃接头为两端细小、中间稍大的玻璃管腔结构,不易消毒处理.若消毒处理不彻底,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总结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呼吸道护理的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昏迷病人早期通过刺激咳嗽、彻底吸痰、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和吸痰技巧,认为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技巧与方法,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管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调查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减少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 48例非肺部感染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 41.6% ,发生例次感染率为 75 .0 % ,与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使用广谱抗菌素、激素以及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不规范吸痰有关。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加强行之有效的病房管理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合理使用抗菌素 ,保证营养是预防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吸痰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窒息等并发症,是临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它适用于无力咳出黏稠痰液、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目前,临床上在准备无菌吸痰盘和行吸痰护理操作时存在一些弊端,如增加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护士工作量及医院消毒成本支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吸痰管润滑试吸装置,该装置与一次性吸痰管配套连接使用,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邓秀华 《护理研究》2005,19(8):1605-1605
临床护理工作中,给病人吸痰是常见的护理操作,特别是气管切开病人,要求护士严格掌握无菌操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吸痰结束后,吸痰连接管在与吸痰管分离后,如何保持连接管相对无菌成为护理人员需思考的问题。经临床尝试,认为每次吸痰后将一次性针头套套在吸痰连接管的接头处,避免连接管长时间暴露,减少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这种方法不但方便.而且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