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析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诊疗且在过程中需行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于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传统导感定位法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阻滞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入血管不良事件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阻滞效果良好,麻醉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同时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参与本研究需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共76例,均为和平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所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将传统异感定位方法和神经刺激仪定位方法分别应用于两组患者临床辅助治疗,比较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相关指标更优、无不良反应出现、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临床效果更好、麻醉定位更准确成功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给予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T1、T2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 O2)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组采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阻滞效果,并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及起效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均取得了.理想的阻滞效果,对照组则有2例患者阻滞效果不佳,且治疗组阻滞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起效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375%罗派卡因25 m L。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1%(3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更好的完成定位,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前臂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麻醉时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则给予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提升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及阻滞持续时间,且药物见效快,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策略。方法:选择郑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地佐辛。根据不同的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解剖定位穿刺;观察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10.00%),恶心2例,血管损伤与皮肤瘙痒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17例(42.50%),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各4例,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反应2例,恶心与皮肤瘙痒各3例、血肿1例,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麻醉效果理想,能够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67例,按照随机数字原则进行分为3组,包括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各289例。观察3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和低浓度、中浓度对比,高浓度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各个部位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竟义(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竟义(P0.05);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有所不同,浓度越高,麻醉起效时间越短,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越长,建议麻醉镇痛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浓度的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70例入组,入组后针对患者实施抽签式分组,分为探究组、一般组,探究组为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般组利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不良反应(气胸、血肿、呕吐、恶心)发生率、不同时间段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探究组麻醉效果与一般组对比,探究组麻醉效果更好(P <0.05),探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时间相比一般组,存在较大指标差异(P <0.05),探究组不良反应(气胸、血肿、呕吐、恶心)发生率与一般组对比明显较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探究组T1、T2、T3、T4心率与一般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探究组心率指标更稳定(P <0.05),探究组T1、T2、T3、T4平均动脉压与一般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探究组平均动脉压指标更稳定(P <0.05)。结论: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提高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0例上肢手术且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穿刺法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更降低了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延长了麻醉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仪结合电火针在神经阻滞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仪结合电火针在腋路臂丛阻滞神经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60例拟行前臂、腕部和手部的择期手术患者,被随机分入异感定位组(B组)和针灸治疗仪与电火针结合定位组(A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臂丛阻滞的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后的麻醉效果。结果A组的臂丛阻滞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但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阻滞后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好于B组(P〈0.01)。结论用针灸治疗仪与电火针结合用于臂丛阻滞的神经定位,其输出功率、电流强度可调性好,引起肌颤的反应完全能达到神经刺激器同样的效果,经济性及适用性都较好,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引导下对患者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作随机非盲研究并分组,各50例。Ⅰ组按传统方法麻醉,Ⅱ组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评估两组的麻醉阻滞情况。结果:与Ⅰ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相比,Ⅱ组患者在麻醉优良率上显著提升,达到98.0%(49/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对各末梢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的处理上,Ⅱ组患者相对Ⅰ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均显著缩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超声技术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优良率高,且可缩短对各末梢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将上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60例。A组采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B组采用传统麻醉方法。观察2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针感数、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B组(P均<0.01);A组针感数明显低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略优于B组,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未见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B组出现1例Horner综合征,1例声音嘶哑。结论改良后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阻滞30 min后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以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效果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效果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止血带痛和患者满意度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管损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尤其适用于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5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n=25)。A组:经皮神经刺激定位组;B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浓度为0.375%罗哌卡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A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B组。(P〈0.05或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闽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踝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该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34例行踝部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7例。其中17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17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以及阻滞持续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以及阻滞持续时间中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硬膜外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伊川县中医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上肢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0.5%的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0.5%的罗哌卡因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增加镇痛时间,起效速度快,能对患者的不适有效缓解,也能促使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颈深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应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采用C4一点阻滞法行颈深浅丛神经阻滞20例。结果 20例麻醉效果均满意。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完善,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评价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中实施地佐辛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另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术后不同时刻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神经阻滞优良率远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4 h、8 h、12 h疼痛评分均远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实施地佐辛超前镇痛能够显著提高优良率,缩短起效时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还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贵航贵阳(三00)医院治疗上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照组患者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为5.3 min,维持时间为792.7min;对照组患者起效时间为10.2 min,维持时间为477.9 min。对比两组患者发现观察组在起效时间和药效维持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地佐辛行超前镇痛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麻醉起效较快且维持时间较长,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