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一样,不但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完善城市功能,还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导致的各种城市矛盾,实现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在进行的地铁建设带动了沈阳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进一步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发展城市用地的契机和纽带.从国内范围来看,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以沈阳为研究对象,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于提升沈阳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与同业态地面项目相比其开发风险更大。立足建设单位,以沈阳为例,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寿命周期风险管理问题。根据沈阳社会经济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现状,界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范围,分析了风险因素的来源及其致害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寿命周期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正弦型白化权函数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用于评价城市地下空间的寿命周期风险等级。以青年大街沿线某项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风险贡献度分析了示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最后从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防范城市地下空间寿命周期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内涵式的发展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扩充城市空间容量,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城市防灾救灾综合空间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选择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地下空间向大深度发展、大深度到浅深度的一体化设计、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地下设施更新技术几方面的发展动向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我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地下建筑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并提高开发质量,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度的概念,并简述影响开发度的因素及合理确定开发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赵超阳  孔军 《地下空间》1996,16(4):209-217
地下空间合理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价与论证是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实施方案优化比较的依据,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涉及经济代价、社会、环境、战略、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诸多方面的比较选择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项目评定进行探讨,在分析计算中首先简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其次建立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评定层次结构图,最后按评价值确定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8.
地下空间开发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地下空间》1996,16(3):139-142,148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征”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当前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地上地下指标割裂考虑及指标状态对整体权重影响被忽视的问题,结合熵权和变权思想提出一种改进熵权法三维评价流程。以广东琶洲岛、东莞滨海湾新区和南通重点规划区为实例,构建了符合三者地质特征的惩罚型状态变权函数,基于Petrel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采用Kriging法全域模拟,最后从数理统计、整体模型和局部剖面层次对改进熵权法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熵权法可有效将地上地下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改进熵权法相较单一熵权法在保证整体分布准确基础上对局部细节刻画有明显优势;三个研究区评价结果模型与当前城市发展现状吻合度高,验证了改进熵权法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潮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潮钱七虎(中国工程院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部)作者简介钱七虎,男,1937年生,1965年获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副博士。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前院长,现任总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晋...  相似文献   

11.
城市立体开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决定了城市立体开发的成败。本文阐述了地下空间在我国城市立体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发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探索新的生存空间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向地下拓展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讨论,提出地下空间建设会趋使城市出现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地下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快速轨道交通发展的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对于地下空间开发所关注的焦点,已由扩充商业容量转变为发掘其所具备的公共空间价值。苏州平泷路地下空间为了达成建构地下公共空间与特色街区的开发目标,针对特色街区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与对应影响因素的项目设计思路。为了确保开发过程中,项目能确实发展为平江新城的公共活动平台,平泷路地下空间以设置专业沟通平台,坚持合理与科学化发展的方式作为核心策略。同时,在项目计划初期阶段,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优化调整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商业策划阶段,藉由制订主题、调整空间业态与经营定位的方式,精准定位未来运营方向;在设计概念阶段,增设了文化活动空间,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产生保留余地;在设计深化与施工阶段,对内部重要与竖向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使平泷路地下空间最终能成为一个舒适、安全与安心的城市步行环境。最后,指出以公共空间开发为主,结合空间主题与城市文化设计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能够创造出地下空间街区的特色,并建议此模式可作为我国未来开发地下空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开发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 ,也存在着自身运动的必然规律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 ,才能减少开发建设的盲目性 ,自觉地按照其客观规律开发建设 ,以促进地下空间开发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实践出发 ,在简要分析地下空间开发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因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基础上 ,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下空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受陪都时期及其山地地形特征的影响,重庆地下空间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性。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始于近代防空洞室的建立及上下水道的利用,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城市中心区建立了发达的市政管网系统及防空地下工程;直辖后,随着商业中心的建立,地下人防常用作平战利用的地下商业街,高层建筑地下室常用作商场及地下超市;2008年,重庆市规划局发布了《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标志着地下空间开始进入因地制宜、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地下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情况,突出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推进城市的集约、可持续发展,将对原有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居住人口的剧增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显得越发稀缺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地面空间发展出现的困惑 ,指出了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巨大空间资源 ,论证了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优势 ,阐明了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明利用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指出了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经营管理,可产生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经营管理模式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从类别、收入、面积、业态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概况,并从内涵、优缺点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指出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被动开发、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有待创新等。并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开发为主动开发,在既有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