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通经饮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分级、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行椎体后路椎管减压术,其中对照组60例术后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通经饮配合针灸治疗,治疗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肌力分级、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皮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肌力分级、脊髓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 05),SEP波幅和MEP波幅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自拟益气通经饮配合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肌力,降低相关诱发电位波幅,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面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2例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在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未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观察组(26例: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以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Ⅳ级~Ⅵ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未行神经电生理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零切迹颈椎前路手术中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行颈椎零切迹手术的61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结果:神经电生理监测发现术中SEP波动5例,术中MEP波动7例,经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害表现,术前JOA评分为(7.73±1.34)分,术后1个月JOA评分为(13.12±1.24)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零切迹颈椎前路手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神经脊髓功能状态,避免对脊髓神经的损害,明显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的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与肌电图(EMG)在脊髓疾患手术中联合监测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9例脊髓疾患进行术中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记录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图形变化。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8例监测SEP记录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未达到预警界值,有11例SEP监测记录出现潜伏期延长或波幅下降达到监测预警界值,手术结束有10例逐渐恢复到界值以内,有1例于手术结束未恢复到界值以内。所有监测肌电图病例,手术中均监测出自由肌电反应,其中14例通过直接电刺激触发肌电图确定所支配肌肉神经根。结论:SEP及EMG联合应用术中监测对保护脊髓及神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应用高速磨钻47例为A组,超声骨刀40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减压节段、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各出现1例脂肪液化,均未出现硬脊膜撕裂,脊髓及神经损伤、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结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能安全有效的完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超声骨刀在减轻术者工作强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引流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病人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对脑干和面神经造成功能障碍。术后两周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8.5%),次全切除3例(11.5%),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2%)。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评估,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神经Ⅰ级~Ⅱ级21例(80.8%),Ⅲ级~Ⅳ级3例(11.5%),Ⅴ级1例(3.8%)。结论大型听神经瘤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壮骨活血方联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自拟壮骨活血方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椎体、椎管的影像学指标恢复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评价2组胸腰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径、矢状面Cobb角、椎管前后径比、横断面积比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的ASIA分级标准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壮骨活血方剂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椎体形态,减轻椎管狭窄程度,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并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结合针刺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ASI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结合针刺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提高神经恢复速度,改善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炙马钱子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24例和联合马钱子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炙马钱子胶囊。治疗前、治疗6周后、12周后,采用ASIA2006标准进行下肢运动评估,检测体感诱发电位P40,观察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Barthel评分观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6周后马钱子组Barthe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下肢运动评估未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后马钱子组下肢运动评估、Barthe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P40均未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炙马钱子治疗脊髓损伤效果优于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益气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骨伤科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在术后抗感染补液基础上,于术后次日予以口服益气通络汤,连续服用28d,对照组只在术后予以抗感染和补液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2,4,8周及第12周JOA评分、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结果:两组JOA评分、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法)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2周时评分并不比术后次日有明显改善,同时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时,观察组40分法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第8周及第12周时,JOA评分及40分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服用益气通络汤,可以改善麻木、冷胀、紧束、沉重、行走不稳等残留症状,促进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高危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20例重度胸椎管狭窄患者和18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胸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后路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选用Nicolet Endeavor CR 10导神经电生理监测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胸椎管狭窄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与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SEP、经头颅电刺激MEP及自发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监测。结果:术中2例SEP监测出现异常;其中1例为胸椎管减压术中放置明胶海绵过多,导致脊髓受压而出现监测异常,及时去除后恢复;1例为胸椎管减压术缝合切口过程中局部渗血压迫脊髓出现监测异常,及时清除血块及止血后恢复正常。6例经头颅电刺激MEP监测出现异常;其中3例发生在脊柱侧弯撑开矫形过程中,及时松开后恢复正常;1例因电极脱落引起;2例因肌松剂干扰引起。5例自发EMG监测出现异常;其中3例截骨及减压时出现单侧下肢肌电反应;2例因椎体旋转严重,放置椎弓根螺钉后出现肌电反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恢复正常。结论:在高危脊柱外科手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神经功能状态,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胸腰椎骨折伴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和脱水药物、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能量合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评分、感觉评分、皮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治疗后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进步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SEP波幅和MEP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ASIA分级进步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可改善运动和感觉神经的功能,提高脊髓神经损伤分级,安全性好,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椎管内麻醉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4 h(T1)、8 h(T2)、12 h(T3)及24 h(T4)的镇痛效果,观察术后8 h患者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8、1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率高于对照组,留置尿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手术中,采取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比椎管内麻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自主排尿率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入住本院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62例,根据不同入路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取后路手术,对照组采取前路手术,比较两组短期手术指标,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感觉、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脊髓神经运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无论是采用前路减压还是后路减压,均在解剖学复位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前路手术能更好的恢复神经功能,后路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颈前路椎管减压联合平乐郭氏益气养血通督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2017年12月—2020年12月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与督脉瘀阻证候评分。结果 74例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和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中药组JOA评分和督脉经络瘀阻证候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6个月JOA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平乐郭氏正骨益气养血通督汤从气血论治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能起到益气养血、温通督脉的效果,能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较单纯颈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均采取后路单开门手术,其中32例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7例采用传统丝线悬吊法作为对照组(丝线悬吊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情况、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随访过程中,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微型钛板组与丝线悬吊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均出现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后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但微型钛板组的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丝线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前及术后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颈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的颈椎Cobb角大于丝线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的开门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的开门角度大于丝线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中能够充分减压,解除脊髓压迫,且操作简单,稳定性强,患者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轴性症状、再关门等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肌力功能恢复及降低并发症的出现,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针灸治疗同时联合针灸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0月~2016年11月本院骨科就诊的胸腰椎骨折病员中,选择36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18例术后进行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研究组18例在进行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病员经治疗前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肌力分级、术后并发症及感觉。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肌力Ⅲ级、Ⅳ级、Ⅴ级患者人数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ASIA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研究组患者恢复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常规组61.11%;常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67%,研究中为38.89%,常规组显著更高。两组基本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给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同时给予针灸治疗,能帮助提高术后患者神经恢复情况,即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愈瘫胶囊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手术+口服愈瘫胶囊)和B组(手术+口服甲钴胺分散片)。经过13~25个月的随访,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6个月、术后1年进行颈椎JOA评分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d,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患者JOA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有效率93.18%,B组有效率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瘫胶囊对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胸椎管狭窄症(TSS)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26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所有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监测选用加拿大的Xltex32导术中电生理监护仪进行监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多种模式的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结果:术中2例SSEP波幅监测出现异常;其中1例为胸椎管减压术中出血,放置止血棉过多,导致脊髓受压而出现SSEP波形异常,及时去除止血棉后恢复正常;1例由收缩压下降导致SSEP波形出现异常,由收缩压升高纠正。4例MEP监测波幅出现异常,2例因术中电极脱落引起,2例因术中吸入肌松剂干扰引起。结论:在胸椎管狭窄症术中进行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脊髓和神经功能状态,明显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差异性手术入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62例多节段的CSM患者为本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的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颈椎的前路减压的植骨融合术(ADCF),对照组给予颈椎的后路单开门的椎管成形术(PODLCS),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脊髓神经的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于手术6个月后的JOA评分与手术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观察组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SM患者使用ADCF及PODLCS有比较好的疗效,并且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明显地提高多节段的CSM患者的JOA评分,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