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研究压榨法、石油醚浸提法、超声波水代法、水酶法、超临界CO2萃取5种方法对茶油提取率、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94.46%,提取所得的茶油在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上优于其他4种提取方法,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成品油质量指标;超临界萃取法是生产高品质、高效益茶油的理想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5种方法提取出来的茶油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压榨法、有机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4种方法提取樱桃仁油,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樱桃仁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DPPH·清除能力及脂肪酸组成,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樱桃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樱桃仁油提取率最高,达到(97.61±0.86)%;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有较大差异,而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特征性指标差异不大,且均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的能力;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大,亚油酸和油酸是樱桃仁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压榨法、有机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4种方法提取樱桃仁油,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樱桃仁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DPPH·清除能力及脂肪酸组成,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樱桃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樱桃仁油提取率最高,达到(97.61±0.86)%;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有较大差异,而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特征性指标差异不大,且均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的能力;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大,亚油酸和油酸是樱桃仁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压榨法所得的石榴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4种不同制油方法对石榴籽油石榴酸含量的影响,并对石榴籽油进行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性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石榴籽油的石榴酸含量最高,可达82.39%,有机溶剂萃取法所得石榴籽油石榴酸含量最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石榴籽油得率最高,理化指标较好,抗氧化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以橡胶籽仁为原料,采用压榨法、浸出法、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水酶法制备橡胶籽油。比较不同提取工艺的油脂提取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油脂提取率最高,水酶法的最低;水酶法得到的橡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高;浸出法所得橡胶籽油的酸价最高,压榨法的最低;压榨法橡胶籽油过氧化值最高,水酶法的最低; 4种提取工艺所得橡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钟政昌 《中国油脂》2021,46(4):20-25
分别采用水剂法、正己烷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提取西藏野桃仁油。通过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野桃仁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生育酚与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角鲨烯含量、氧化稳定性,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西藏野桃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98.42±0.79)%;提取方法对野桃仁油的折光指数、气味影响不大,对碘值、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对野桃仁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而超临界CO2萃取的野桃仁油含有奇数碳脂肪酸;正己烷提取法提取的野桃仁油中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最高;4种方法提取的野桃仁油在25 ℃的预测货架期依次为水剂法>正己烷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籽油的提取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的不同工艺,并对油脂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实验结果表明,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较其他提取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经气相色谱分析,猕猴桃籽油中含有69.5%的亚麻酸.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7):286-293
对辣木籽油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更好地为辣木籽油的研究与产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从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应用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对辣木籽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及其对辣木籽油提取率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辣木籽油在食品、化工领域的应用,但是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辣木籽油因其具有与橄榄油近似的脂肪酸组成而在食品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对产自江西莲花县的油茶籽进行提油实验。对得到的油茶籽油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并采用GC-MS分析了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对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产生影响。从脂肪酸组成的角度评价,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的油茶籽油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以猕猴桃籽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 萃取猕猴桃籽油的分离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分离工艺条件对萃取毛油的分离效果,并对二级降压分离工艺的分离Ⅰ、分离Ⅱ的压力和温度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萃取过程中采用二级降压分离,其中分离Ⅰ压力9MPa、温度42℃,分离Ⅱ压力6MPa、温度为室温(20~30℃)时,所制得猕猴桃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2%,酸价1.2mg KOH/g,可不需精炼即能达到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猕猴桃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超临界萃取方法,以二氧化碳作为溶剂,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着重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对萃取结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萃取效率可达97%以上,与传统工艺进行比较,超临界萃取是一种优异的提油方法。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萃取与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茂君  刘飞 《食品科学》2007,28(7):162-165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150min;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之比为2:1,芯材与壁材比率为1:3,料液浓度为25%(W/V);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14.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首先分析了山茶属中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4种油茶中,浙江红花油茶的种仁含油率(60.7%)和干籽含油率(37.2%)最高,鲜果含油率仅次于小果油茶。从经济角度考虑,浙江红花油茶最具发展前景。然后以浙江红花油茶为材料,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冷榨、溶剂萃取3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其油脂提取率、酸价、过氧化值、碘价、色泽、皂化值、透明度、维生素E、油脂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CO2超临界萃取的油脂提取率(92.09%)最高,低温冷榨法(74.1%)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法。低温冷榨和溶剂萃取的酸价、过氧化值显著低于CO2超临界萃取法,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好于后者。维生素E含量:CO2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低温冷榨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对‘凤丹’牡丹(Paeonia?ostii?‘Fengdan’)籽油进行提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最高(28.61%),超临界CO_2萃取居中(28.17%),冷榨法最低(19.14%);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影响差异不大,而对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水分及挥发物和颜色等方面影响差异较大;3种方法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体外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以指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计,体外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有机溶剂浸提法冷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冷榨法成本少,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简单,安全性好,更适宜牡丹籽油提取。  相似文献   

16.
猕猴桃籽油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质量比为2∶1,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1∶3,料液质量分数为25%;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17.
韩小金  张荣  毕继诚 《食品与机械》2007,23(2):23-25,37
以萃取优质红花籽油为目的,以红花籽为原料,考察了各操作参数对红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CO2流量和原料粒径对红花籽油萃取率产生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在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3.55k/gh、粒径0.4mm,含水量0.5%,时间120min的条件下,萃取率可达90%。经气相色谱分析红花籽油的组成,亚油酸含量高达8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92%。萃取物分析表明:超临界红花籽油的品质优于传统方法得到的红花籽油。  相似文献   

18.
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胡麻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3种方法提取的胡麻油的自氧化试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冷榨胡麻油、超临界CO2提油、溶剂提油。碘值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超临界提油、冷榨胡麻油、溶剂提油;酸值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超临界提油、溶剂提油、冷榨胡麻油;黏度变化从大到小的是超临界提油、冷榨胡麻油、溶剂提油。3种胡麻油中特征值变化最大的是超临界CO2提取的胡麻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加热茶叶籽仁粉,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适宜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100 min,CO2流量45~55 kg/h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94.1%,并测定了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