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  蔡鹤生 《地球科学》1995,20(4):427-432
长江河道变迁直接影响其两岩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生活。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近期江岸的冲淤变化、江心洲的演变及岸崩塌变形的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预测了江岸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2.
赣江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改道变迁。每次变迁都会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和认识古河道的变迁,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将会带来一定的帮助。对赣江下游历史上的几次河道变迁扣近期的河道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演变主要表现在河道洲滩冲淤的交替、河流走势以及主汉易位等,总体趋势是淤大于冲,且趋于加剧。因此,出现多数洲滩淤胀扩大扣淤积合并扩大,河槽变窄、河床变浅等现象;河道变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引起洪水位上涨,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3.
邹家忠 《水文》1989,(3):62-64,F003
一、概述长江河道原型观测,是河流泥沙测验的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对长江河道进行实地勘测、调查、测验、钻探和野外试验,搜集水文泥沙及河床地形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掌握河道冲淤和演变特性,可为综合治理开发长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金良  鲁俊 《水科学进展》2021,32(2):192-200
黄河上游内蒙古冲积性河道凌汛问题突出,研究河道冲淤演变与凌情响应机制可为该河段防凌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内蒙古河段凌情、河道冲淤演变资料,分析凌情变化表征指标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研究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与凌情变化表征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河道冲淤演变的特征指标平滩流量与凌情表征指标冰下过流能力、槽蓄水增量关系密切,冰下过流能力为平滩流量的1/5左右,随着平滩流量减小而减小,而槽蓄水增量随着平滩流量的减小而增大,有利内蒙古河段防凌的平滩流量宜不小于2 000 m3/s,槽蓄水增量宜不超过14亿m3。本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河段冰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湖口河段近期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久伟  吴敦银  李荣昉 《水文》2011,31(2):46-49
湖口河段是鄱阳湖流域水量汇入长江的唯一出口,也是江西与外界航运交通的咽喉,其演变情势直接影响流域防洪和航运安全。利用历次实测的水下地形图及湖口水文站实测断面资料,对河道冲淤、纵向及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口河段左岸滩地以淤积为主,主河槽及深泓线近期冲刷较严重,右岸受地形约束基本保持稳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河段岸线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并将维持左岸滩地淤积,主河槽和右岸冲刷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河道泥沙冲淤分布规律分析中,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泥沙冲淤过程三维可视化技术框架并构建了相应系统。提出并研究了河道边界自动识别、河道演变过程数据模型的自适应生成、动态河道与大范围场景的无缝嵌套建模、多层细节层次与无缝拼接、时空过程可视化与控制显示模式、动态河道的交互、基于局部插值的断面提取等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以三峡坝区河道为例,研发了三峡坝区河道演变时空过程可视化表达系统,证明了提出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流河是冲积平原河流中的重要河型之一,曲流河的河道演变对冲积平原的建设与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处江汉平原的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段河道是最典型的曲流河段,其曲流河道的几何形态和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对该段河道演化过程的研究在河流的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表明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河段的曲流河道演化在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情况下,该河段河道的演化仍然维持曲流河特征。受大洪水的切滩作用及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3个分流口对洞庭湖的分水分沙的影响,该段河道的演化过程较为复杂。自然裁弯取直和人工裁弯取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河道演化的进程,但由裁弯取直及上游水利工程引起的纵坡降增加产生的冲淤变化将会维持河道的稳定,同时在该河段实施的护岸工程也会抑制河流的横向侵蚀,曲流河段河道演化进入自调整和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防洪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探地雷达电磁波在河道传播的正演模型,并模拟了水下不同构造的典型工况,得到了相应的二维反射图像。和实际探测的河道图谱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模拟图像的分析和实际雷达探测图谱的解释,研究了探地雷达方法在河道探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厂房桩基础设计为“洛阳铲”成孔灌注桩,不适宜该地基土且未考虑填土负摩擦的影响,加上部分桩基施工过程中未达到持力层,从而导致厂房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沉降开裂。通过在原厂房承台中置入树根桩,并对承台进行了加固处理,使厂房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非开挖铺管导向钻进中的事故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导向钻进法在实际管线铺设施工中遇到的孔内事故 ,阐述了处理常见孔内事故的措施 ,并提出了避免事故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山黑石山地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英 《地层学杂志》2006,30(4):347-350
在1/25万《红宝石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新疆北山黑石山地区发现早泥盆世火山—沉积地层,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化石及地层年代研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其划归大南湖组。该组的确定为恢复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狄恒恕  王松贵 《地球科学》1991,16(5):533-539
本文通过近年来的地震反射信息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透过红山地区这个窗口,揭示柴达木盆地内中、新生代两个世代的构造成因类型,展示二者叠置关系和构造样式,认为该区存在先张后压的演化历史,且后期挤压作用破坏和改造早期拉张构造样式,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盆地中生代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16.
主要依据数理统计方法,对储量规模较小的第Ⅳ勘探类型铜矿体在生产勘探阶段合理的勘探网度和生产勘探结束后提供开采设计的生产矿量的控制程度、储量级别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7.
大阜山金红石矿床含矿岩体的形成变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少康 《化工矿产地质》2006,28(2):73-82,104
通过对含矿岩体结构、产状、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微观特征,矿体产状、矿体与各类岩石的空间关系,矿石岩性观察研究,认为含矿岩体空间形态为向北东倾的椭圆柱形,原岩为辉长岩、成岩过程中物质成分发生了充分的分异富集,分异作用主要是重力分异、次为结晶分异;成岩后又经历了“角闪岩相→榴闪岩相→绿片岩相”的变质过程,三次变质作用均有金红石形成、第二次是主要成矿作用。分异作用奠定了成矿的物质基础、是矿体产状和矿石岩性的主因,变质作用使高钛岩石变为矿体。深部有一定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光源更为全面的应用、探测器及计算技术方面的发展X射线晶体学技术得到了利用电子藕合探测器技术(CCD)对矿物晶体包括对地幔矿物及具有调制结构的矿物晶体结构的测定.开发出电子藕合探测器技术中的甘道菲(Gandolfi)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对单晶样品进行德拜环的测定,而且可大量应用于难以取得单晶颗粒的样品的XRD研究.从而使得处于单晶(具有严格单一的晶体学取向)及粉晶(具有完全随机的晶体学取向)之间过渡类型的晶体的XRD研究成为可能。该方法与粉末衍射图谱的全谱拟合(Rietveld method)法相结合可解决粉晶结构解析和精修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history of the Azov-Kuban submontane depression and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its geotectonic evolution are given on basis of the abunda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The geotectonic pla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pression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underwent rather considerable alterations. Throughout the territory under consideration these, alterations were manifested nonuniformly. Accordingly the author distinguishes four principal stag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zov-Kuban depression and gives a brief characteristic of each stage. — Author's English summary  相似文献   

20.
海泡石相变的粉晶 X 射线衍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功宝  张建洪 《现代地质》1998,12(2):204-209
摘 要  利用粉晶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泡石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特征。研究发 现‚海泡石在受热后将向滑石转变‚并可分为4个阶段:室温~200℃‚为海泡石相;300~ 700℃‚为向滑石转化的过渡相;800~900℃‚为混合相;900~1000℃‚为顽火辉石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