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1998年5月至2005年7月共完成PDA封堵术831例,有11例(1.3%)患者因PDA形态特殊、开口变异不能采用常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而通过建立股动脉-PDA-肺动脉-股静脉轨道法进行封堵。11例患者平均年龄(42±20)岁(8~76岁),≥35岁者8例,平均体重(61±23)kg,PDA最窄部直径平均为(4.1±1.9)mm(1.6~6.7mm)。其中10例采用圈套器在肺动脉圈套导丝建立轨道,1例因无圈套器,直接由动脉端将导丝通过PDA-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静脉-髂静脉送入6F静脉鞘管拉出体外。结果1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其后顺利完成Amplatzer法PDA封堵术。采用封堵器(ADO)型号为6/4mm(3例)、8/6mm(4例)、10/8mm(2例)、12/10mm(1例),14/12mm(1例)。10例术后10min均达到完全封堵,1例术后10min有少量残余分流(ADO型号为14/12mm),封堵后20min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残余分流消失,11例均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DA形态及开口的变异致使输送鞘管不能顺利由肺动脉侧经PDA进入降主动脉,是常规经静脉途径Amplatzer法封堵无法完成的主要原因,动静脉轨道法则能很好克服以上技术难点,且技术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2 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查体 :胸骨左缘 2~ 3肋间有连续性杂音 ,肺动脉瓣第 2心音亢进。血尿常规正常。X线胸片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1。超声心动图 (UCG)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处直径 10mm。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 ,示肺动脉平均压 3 8mmHg(1mmHg =0 .13 3kPa) ,主肺动脉血氧饱和度较右心室高 2 3 % ,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Qp/Qs)之比为 2 .3。穿刺右股动脉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示PD…  相似文献   

3.
4.
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4例,男1例,女3例。年龄5个月 ̄30岁,平均20岁,动脉导管直径1.3 ̄6.0mm。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个月随诊观察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zer法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诱导血栓形成法封堵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女,3岁。体重15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人院。人院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心动图发现直径1mm的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正常。治疗方法: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送人6F端侧孔导管及5F猪尾导管,先后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形态、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21例单纯性儿童PDA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测量并记录左房、左室的前后径、横径、上下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同时测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并记录。结果 21例儿童PDA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横径及左室前后径、横径均有明显变化,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DA介入治疗后减轻了左室容量负荷,早期左心形态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入院,儿时有反复发热、咳嗽、气急史,平素无活动受限,无蹲踞及指趾紫绀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口唇不绀,无创静息血氧饱和度95%,右上肢血压15/10kPa,左下肢血压16/10kPa,右下肢血压16/10kPa,心率7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及3/6全收缩期杂音,伴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左肺呼吸音减弱,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规范化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居第二位。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正常血管,大多数出生后管腔闭锁,如1岁后仍未闭塞,则为病理状态。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压力相差悬殊,PDA引起连续性的左向右分流,致肺循环及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右室负荷均加重。  相似文献   

10.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12.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14.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的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血管造影形态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994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 ,4 83例单纯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 ,平均年龄15岁 (10个月至 6 3岁 )。 4 82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 ,其中 6例患者加摄右前斜 30°~ 5 0°体位、4例加摄左前斜 6 0°~ 80°(或加足位 2 0°)体位。 1例镜面右位心患者采用右侧位造影。结果 PDA分为6种类型 ,漏斗型 4 2 0例 (87% ) ,平均最窄直径 (4 2± 1 6 )mm (1~ 15mm) ;窗型 3例 (0 6 % ) ,直径分别为 8 0、9 0和 9 0mm ;管型 34例 (7 0 % ) ,平均直径 (5 4± 3 8)mm (0 8~ 2 0 0mm) ;串珠型11例 (2 3% ) ,平均最窄直径 (2 1± 0 5 )mm(1 0~ 3 7mm) ;指型 10例 (2 1% ) ,平均最窄直径 (1 5± 0 4 )mm(1 0~ 3 0mm) ;不规则型 5例 (1 0 % ) ,最窄直径分别为 1 2、2 1、3 2、4 0、6 0mm。结论 PDA形态变化较多 ,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三种介入性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Porstmann法、Rashkind法及弹簧栓子法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orstmann法、Rashkind法及弹簧栓子法共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45例,其中Porstmann法5例,Rashkind法33例,弹簧栓子法7例。所有患者在PDA封堵后10分钟重复胸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术后3天及3~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PDA有无再通及残余分流情况。结果全组45例,总技术成功率为96%(43例)。Porstmann法及Rashkind法各有1例术中出现栓塞材料脱落而急诊手术;Porstmann法有2例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结论经导管治疗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方法,Porstmann法已较少采用,直径≤2.5mm的PDA首选弹簧栓子法,3~8mm的PDA应采用Rashkind封堵伞治疗,直径>8mm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