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根据君臣佐使的重要制剂组方原则,对适宜的剂量与药味相配伍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进行选择。在临床应用中,重要复方制剂的有效性已经得以证实,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中药复方制剂,因此,对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标准进行完善与提高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药"笕桥十八味"渊源及药材基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材及其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药业,乃至全世界植物药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课题,缘此,笔者对杭州历史上有影响的"笕桥十八味"药材开展专题探讨,以便于该类药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蒙药质量是保障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质量控制是保证蒙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基础,但是蒙药现行质量标准存在着质量控制指标单一、与药效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在系统分析蒙药特征和临床用药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基础,从差异性特点出发,以实用的角度建立基于质量标志物的蒙药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基于广泛且规范的蟾酥药材取样工作,首次深入分析物种基原及中华大蟾蜍体质量、性别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采用质谱定性分析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含量测定的方法,首先对来自于17省40个市(县)的76个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基原的蟾酥药材样品进行质谱分析;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对影响蟾酥药材质量的中华大蟾蜍体质量和性别因素分别进行了评价。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所产蟾酥药材物质基础差异较大,进而鉴定了9个主要的差异成分。对不同基原的蟾酥药材含量测定分析表明,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材中药典成分含量显著高于黑眶蟾蜍所产蟾酥含量;在体质量因素上,中华大蟾蜍随着体质量的增加,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逐步下降;在性别因素上,雄性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普遍高于雌性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体质量和性别因素对蟾酥质量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上都具有上述特点。该研究结果为蟾酥药材的标准制定、采收加工、人工繁育及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敏  陆兔林  毛春琴  王巧晗  苏联麟  张季 《中草药》2017,48(9):1699-1708
饮片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中成药的原料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三大中药产品的质量。作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饮片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十年来,中药质量控制一直以药材为主,饮片的质量控制虽逐渐被行业内重视,但仍不能体现其本身特性,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首次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新概念,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目前大中药产业质量标准的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饮片本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饮片特色的"饮片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新思路,旨在引发饮片领域内专家同行的思考与共鸣,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保证中药产品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叶霁  李睿旻  曾华武  柳润辉  张卫东 《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应用、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中药,特别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质量标志物主要依据中药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特点提出,是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近些年来关于质量标志物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方向。从中药方剂整体观研究体系出发,围绕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基础、整合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前沿技术,对质量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综述,介绍相关经验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成分即质量标志物提供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新探——“有限成分组合质量标准”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分析中药质量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根据中药自身特点 ,从制定质量标准的方法学角度提出了“有限成分组合标准”的观点 ,并概述了其评价研究方法、可行性、实用性 ,以及在中药新药开发、新药资源品质评价方面的指导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8):3149-3154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药材。其质量又与地域性、多样性、可变性和人文性的"四性"特点密不可分,它决定了中药资源发展中所占有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问题、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尚存在难以客观反映中药内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中测定及鉴别的成分尚不能和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联。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关联性,为反映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或复方制剂中的与功效有关物质与质量的关系,重申定义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基本条件。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建立质量标志物中药产业链全过程控制体系,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原料,其质量控制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仍缺乏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与专属性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通过综述性状电子检测、色谱-质谱联用、多效应生物评价等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中药饮片“性状-质量标志物-生物效应”的关联性,为构建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实现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阳长明  杨平  刘乐环  周思源 《中草药》2021,52(9):2519-2526
梳理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在药材、饮片、制剂质量研究及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中药Q-Marker的提出为中药质量研究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提出应加强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联的质量研究,加强整体质量表征和多元化控制,完善源头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视药材、饮片和制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分阶段开展质量标准研究,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所用要素。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和基本要求,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5方面,系统论述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5要素的科学内涵及其发现和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提出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和发现的路径,并以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和发现提供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范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性、功效多样性、成分间相互作用难以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多学科交叉、多源信息融合的评价模式是中药质量标准创新性的研究思路。提出建立多源信息融合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模式。根据中药质量整体性和功效特异性的属性,以质量标志物为核心,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整合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融合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的多维物质基础分析方法,从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维变量体系中辨识真正对中药功效产生矢量贡献的质量标识物,量化其药效贡献度,构建体现中药质量整体性和功效特异性的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孝 《中草药》2017,48(18):3669-3676
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我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确定影响中药质量的标志物,并综合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确定并控制影响产品质量所有因素。特别是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控制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是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以期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中药质量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和论述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研究实践,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与"药性"及"药效"两方面传统功效的关联关系、基于植物亲缘学及生源途径的成分特有性分析等角度,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究路径。最后,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新的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探讨桑源药材不同部位药效存在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建立桑源药材化学成分数据库,对桑源药材间的成分进行Venn分析,将化学成分数据库成分分为10个类别,分析成分信息;根据MCI将桑源药材所有成分划分为不同成分群;运用夹角余弦法计算MCI相似度;计算桑源药材共有成分群0~8阶MCI平均值和药材物芯指数(CI)。结果 筛选出了(+)-环橄榄树脂素、1′-甲氧基-2′-羟基二氢大叶茜草素、桑黄酮、桑辛素、1-脱氧野尻霉素等相似度高的成分作为潜在药效成分;桑源药材可划分为5个成分群,成分群与总成分之间的相似度在0.760~0.999,成分群之间的相似度在0.248~0.999;桑枝、桑叶、桑白皮、桑椹黄酮类成分0~8阶MCI平均值分别为4.57、4.59、6.41、4.24;生物碱类成分0~8阶MCI平均值分别为2.65、4.55、2.58、2.78;0~8阶CI平均值分别为5.51、5.49、5.44、2.88。结论 初步推断桑白皮与其他3味桑源药材发挥降糖作用的黄酮类成分及途径存在较大差异;桑叶、桑椹生物碱类成分的MCI较高,但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低,桑枝、桑白皮则反之;CI表征的桑椹总成分结构特征与桑枝、桑叶、桑白皮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质量源于过程控制水平.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产品均一、稳定的要求.从而致使我国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及安全稳定.从保证中药制剂产品"均一、稳定"出发,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提出在中药制剂质量过程控制中建立基于Q-Marker的"原料-工艺-产品质量"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药质量关乎国民生命健康,也关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在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对中药复杂体系和产业特点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现实问题,提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以此建立与中药临床效用密切关联、特有专属、整体评价和面向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为行业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工具”,对于提高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药现代化。方法: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若干原则入手,分析了文献中关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两种错误观点,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关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特征、系统学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复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有效系统,复方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故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必须结合系统学原理,在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用和主治为判别依据,逐一排除非有效系统成分。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出发,并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配伍规律、药性理论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相关联,提出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基本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并以元胡止痛滴丸为例进行示范性研究,确定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其质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