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门医工交叉的课程,其具有理论概念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文以“中医舌诊图像处理问题式教学(PBL)教学”为例,将中医文化有机结合到医学图像处理教学中,提出合适的教学案例、创新的教学方案,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此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将中医诊疗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有助于保卫、发展和发扬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发现学生中医理念不够突出,中医思维片面肤浅,临床辨证困难,隐性知识难以传承。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中医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甘肃中医药大学基于思、教、研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深化中医理念,以运用与创新更高阶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隐性能力,构建更有效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欣  白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27-1829
<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高级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高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成为各中医院校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桥梁课程的中医方剂学,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以后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方剂学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探索,表明该方法在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白晶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27-1829
《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高级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高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成为各中医院校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桥梁课程的中医方剂学,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以后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方剂学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16日,以“回归中医思维,继承与创新并重,倡导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为主题的首届全国中医肿瘤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专家提出,如何将中医临床思维与现代肿瘤治疗方法相融合,以规范化和专业化为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整体水平,已成为中医治疗肿瘤领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医护理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人才,已成为中医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加强中医护理临床技能的培养、重视科研意识培养和科研能力训练、采用情景式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肿瘤专业导师团队为例,对现代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与思考。基于目前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潜移默化的医德教育、持之以恒的经典积累、倾囊相授的经验传承、汇通中西的科研实践、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的五位一体培养方案。这一方案是对中医家传-师承-院校教育模式的充分实践,中医研究生培养应走道术结合之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解读中医。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其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现状等问题,在中医急诊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救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而成为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南方医院中医内科开展的"以实习医师为中心"的中医临床教学查房训练方法及在临床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运用情况,认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开展"以实习医师为中心"的查房训练,可以激发学生临床实习热情,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中医学生的创新与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医筋伤学》病名多,内容繁杂,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特别要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PBL教学法是Poblem-Bsed Larning的简称,是"基于问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1],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规培带教是全科医生必须完成的临床带教,如何科学有效,教学相长地完成这一任务,方法学至关重要,在长期规培带教实践中,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介入以中医诊疗难点为基础的教学(PBL)+以中医经典治疗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BL)模式,能够更好地训练规培医生的临床中医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应用;培养规培医生发现中医问题、分析中医疗效和解决中医治疗难点的能力;锻炼临床综合思维应变能力,对于构建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框架,激发规培医生的中医临床兴趣培养和技能的提升等均具有很大作用。在现代医院中运用三法联合教学进行中医规培带教,能够提高规培医生全科思维,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临床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培养中医创新人才,作者于2008~2009年间对《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教学之中。针对"天癸学说","肾主生殖","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等中医妇科基本理论,先后在本校03中医七年制、05中西医结合儿科、05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班级进行了研讨,有12名同学进行了发言,1名同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探索中医学发展中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意识,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中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与研究探索,在中药鉴定学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CTM(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联合应用,可以深化理论知识,加强对疾病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探索提高中医内科教学效果的方法.医患沟通能力是中医药学生在全球医学教育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中医教学以培养医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引入真正的临床医患沟通现状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的组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是中职中医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占较大比重,也是培养学生必要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课程,多年来传统授课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本文以第二章第一节“感冒”为例,运用通俗易懂易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改革,重新设计课堂环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合PBL教学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课堂。  相似文献   

18.
采用BOPPPS模型对中医四诊实训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帮带"传统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能力、良好的医学道德以及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是西医高职院校临床专业必修课,中、西医分属于截然不同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两者在观察人体的角度、方法上不同,故在西医高职院校进行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不能照搬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使西医高职临床专业学生较快较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更好适应未来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中医、针推、养生、康复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训练学生四诊、辨证的中医思维方式及基本操作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从实训课改革入手.此文分析了实训教学现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中心,探索实训课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