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后血管再闭塞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再闭塞情况分为再闭塞组(26例)与稳定再通组(86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6-12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入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分为脑出血转化组(48例)和无脑出血转化组(239例)。两组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阅患者病例搜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患者中共48例发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6.72%。脑出血转化类型相对较多,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52.08%和41.67%;单因素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脑出血转化率。  相似文献   

4.
刘云平 《护理研究》2012,26(33):3147-3148
脑梗死也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动脉管腔狭窄阻塞使相应的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形成血栓或栓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言语不清、肢体瘫痪等,其关键治疗措施是再通血管。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最佳选择[1]。该疗法可有效避免或减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旨在发现溶栓后再梗死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干预溶栓后再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1例发病时间<4.5h、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后再次加重或症状消失后再次出现者为再梗死组,其余患者为未再梗死组。分别采集比较2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再梗死发生率为15.84%。再梗死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未再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NIHSS评分、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静脉溶栓后再梗死存在相关性,可能为溶栓后再梗死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对溶栓治疗的疗效、药物剂量、影响因素及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并发症进行探讨。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6~ 1998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6例分为溶栓组 46例 ,男 2 9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9.48岁 ;对照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2 .0 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 ,发病 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发病后平均 4.96小时开始用药 ,对照组发病后平均 5 .2 0小时开始用药。表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 )组别基本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溶栓组 第 1日 5 (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血管再闭塞26例(纳入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未发生血管再闭塞70例(纳入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27.08%(2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性别、发作至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与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13分、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3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与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及取栓次数有关,临床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应注意以上因素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尿激酶(100万u~150万u/人次)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组30例,并设立同期对照组29例.在治疗前后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并发症、CT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组在不同时间的治疗显效率都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并发脑出血2例,1例因左额顶叶出血并发脑疝死亡(死亡率为6.64%);对照组并发梗死后出血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死亡2例(死亡率为6.9%).结论:超早期(6小时以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病人超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9月的发病在6 h 内的1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确诊后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方面积极配合,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细致的护理。[结果]16例溶栓病人中,溶栓后2 h,有效12例,占75%,无效4例,占25%。出院时,5例基本痊愈,无后遗症;10例有效,1例无效,所有病人均无出血及溶栓并发症。[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且安全可靠,通过对溶栓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可协助溶栓治疗的顺利完成,保证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即营养疗法以及纤溶酶5 U,静脉给药15d,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纤溶酶。15d后对比分析2组药物作用效果。结果 2组临床功能评分存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激酶临床作用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情况,并总结经验。方法对2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例(19.2%),显效5例(19.2%),有效10例(38.5%),总有效(治愈、显效加有效)20例(76.9%),无效2例(7.7%),加重1例(3.8%),并发脑出血死亡3例(11.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溶栓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扩血管治疗,溶栓组另给予尿激酶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33%和86.67%,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6.67%和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惠芳 《新医学》1998,29(7):389-390
  相似文献   

16.
17.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脑梗死大部分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动脉所致,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灶体积并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故急性脑梗死后首选急诊溶栓。目前我国多使用尿激酶动或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因费用高、严格的限定时间、医源性等因素使用的较少。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28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将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不良反应发生率5.9%均优于对照组的70.6%、20.6%(P<0.05)。结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给予系统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尤瑞克林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各7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左右椎动脉(VA)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满意,不仅能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还能调节MMP-9、MMP-2表达,减少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