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起病4.5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的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5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h、7d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d的mR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药物过敏、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试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中,既往脑出血史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试验组mRS为0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2组中轻型出血转化各1例,无过敏及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外少量局限性出血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脑梗死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效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疗效及出血转化风险,为不同病因脑梗死静脉溶 栓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 连续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进行病因分组。临床有效定义为溶栓后较溶栓前NIHSS评分下降≥4分或 NI HSS评分降至0分。分析不同病因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和7 d的有效率及24 h出血转化的风险。 结果 共纳入283例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有效例数共129例(4 5.58%),其中穿支动脉疾病 (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组35例(63.64%)、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组70例(54.69%)、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组10例(45.45%)、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组3例(23.08%)、心源性(cardiogenic stroke,CS)组11例(16.92%)。组间比较,PAD组有 效率明显高于UE组、OE组、CS组,P值分别为0.015、0.008、0.004;LA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UE组、OE组、 CS组,P值分别为0.032、0.011、0.009;UE组有效率明显高于OE组、CS组,P值分别为0.031、0.019。溶 栓7 d有效例数共193例(68.20%),其中PAD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S组(72.73% vs 58.46%,P =0.009)。 溶栓7 d后≤55岁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80岁患者(76.11% vs 55.56%,P =0.013)。共有23例出现出 血转化(8.13%),PAD组出血转化率(1.82%)明显低于LAA组、OE组、UE组、CS组,P值分别为0.025、 0.018、0.004、0.001;CS组出血转化率(18.46%)明显高于LAA组、OE组、UE组,P值分别为0.005、 0.012、0.021;≥80岁患者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55岁患者(14.81% vs 6.19%,P =0.002)和55~79岁 患者(14.81% vs 8.39%,P =0.006)。 结论 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有效率和出血转化风险有差异,穿支动脉疾病组溶栓早期有 效率较高,出血转化风险低;心源性组患者早期有效率较低,出血转化风险相对较高;患者越年轻, 溶栓效果越好,出血转化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非标准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自2007年初-2015年底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分为非标准剂量组(0.521~0.833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比较分析两剂量组溶栓24 h后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及90 d mRS评分情况。结果溶栓前mRS评分均为0分,其中非标准剂量组48例(0.521~0.833 mg/kg,中位数为0.7245 mg/kg);标准剂量组51例(0.9 mg/kg)。两剂量组溶栓前NIHSS评分中位数均为13分,发病到溶栓时间的均值分别为200.75 min和197.53 min。校正基线变量差异后,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8.33%vs 5.88%,P=0.727),死亡率(6.25%vs 9.8%,P=0.796),90 d患者生活自理比例(64.58%vs 64.71%,P=0.641)及获得良好预后比例(56.25%vs 49.02%,P=0.645)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具有与标准剂量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中国人群,阿替普酶最佳剂量可能处于0.6~0.9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实验组血管再通率; 通过NIHSS评分评估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4.1%,再通时间为(219.4±59.2)min,取栓次数为(2.5±1.1)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对比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优势。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在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导致出血转化的因素。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评估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2组疗效;对比溶栓组在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组和未溶栓组相比,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现3例脑出血,10例牙龈出血。结论阿替普酶在4.5 h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其导致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待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本研究选用rt-PA两个剂量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 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6.6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Ang-Ⅱ、CD62p、GMP-14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11—2011-11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70例进行溶栓治疗,所有病例签署溶栓同意书,其中34例患者选择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作为研究组,其余36例患者仅以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NIHSS 6h、7d、2周评分,2周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NIHSS 6h、7d、2周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小。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病情,疗效稳定,减少溶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7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6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就诊,年龄<70岁的AIS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和低剂量组(91例),分别给予0.9 mg/kg和0.6 mg/kg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同时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分别有92例和9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0.87%和8.79%,治疗后72 h内死亡或神经功能恶化率分别为14.13%和12.0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RS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SICH发生率分别为7.61%和5.49%,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9.56%和18.6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对非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溶栓效果,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与标准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对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40例未经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评估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6h、24h、7d、14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实验组的BI和QL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指人体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中断,从而造成局限性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或者坏死,使患者出现神智不清和肢体瘫痪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对于脑梗死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发病情况,在该病急性期,应当运用合理和积极的治疗措施[1]。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在早期实施溶栓治疗,属于一种比较积极的治疗手段。我院对自2010-07—2012-06住院治疗的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惠者分成3组,对照组用5%GS250ml加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类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另两组则加用不同剂量的纳洛酮加入NS250ml内静滴治疗,连用10d;大剂量组:加纳洛酮4.0—8.0mg/d;小剂量组:加纳洛酮1.2~2.0mg/d。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2.5%,小剂量组总有效率73.3%,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而且大剂量组显效率60.O%,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的39.3%。结论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好,使用时应及早、足量和持续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2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餐后口服;观察组采用华法林片口服。观察2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溶栓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APT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37.43±10.16)s、INR(2.83±0.62)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29.87±10.27)s、(1.97±0.53)显著较高(P0.05),NIHSS评分(13.45±4.32)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17.35±5.41)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6.13%、栓塞事件发生率9.68%较对照组51.61%、35.48%显著较低(P0.05)。结论华法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溶栓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mg)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mg/kg),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根据术后90d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67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分级低、取栓次数增加、血管再通情况差且症状性出血发生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血管再通情况、取栓次数及症状性出血是影响ACI患者桥接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IHSS评分评估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灵敏度为61.2%,特异度为90.6%。结论 入院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差、血管再通不良、多次取栓及症状性出血是ACI患者桥接取栓治疗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作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次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防治指南指出其使用剂量50~325 m g ,关于剂量变动与疗效、安全性的相关性并未予明确阐述[1]。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100 mg与300 mg阿司匹林对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