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至2002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Xie LX  Wang FH  Shi WY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704-708
目的 探讨1997至2002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6年间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原因及其变化。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的所有PKP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将PKP的原因分为10类:化脓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白斑、角膜破裂伤、角膜烧伤、再次PKP、遗传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和角膜变性及其他。并且记录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病因,再次PKP的原发病和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6年间PKP的原因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共调查1702例PKP患者。PKP的原因依次是化脓性角膜炎542例(31.9%)、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99例(17.6%)、圆锥角膜219例(12.9%)、角膜白斑164例(9.6%)、大泡性角膜病变118例(6.9%)、角膜破裂伤105例(6.2%)、再次PKP77例(4.5%)、角膜烧伤70例(4.1%)、遗传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和角膜变性67例(3.9%)及其他41例(2.4%)。圆锥角膜(χ^2=26.399,P〈0.001)和大泡性角膜病变(χ^2=11.4229,P〈0.001)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他原因则无明显变化。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感染居首位(65.9%),6年来各病原菌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多数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有内眼手术史,其中白内障手术最常见(76.3%)。再次PKP的原发病以角膜烧伤(24.7%)、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3.4%)及化脓性角膜炎(14.3%)为主,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免疫排斥(61.0%)、植片感染(14.3%)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10.4%)。结论 感染性角膜病仍然是PKP的主要适应证,其中真菌感染为首位病因。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04-708)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进行眼底检查,了解妊高征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高血压以及胎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比较妊高征的严重程度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和高血压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以及胎婴死亡率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妊高征愈严重视网膜病变愈明显(P<0.001),血压愈高视网膜病变愈明显(P<0.001),视网膜病变愈严重提示胎婴死亡率愈高(P<0.05)。结论:妊高征患者的眼底检查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形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SAI值,角膜散光及切口处周边角膜曲率,结果:术后1个月的SAI值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角膜散光仅比术前增加0.11D(P>0.05),但轴位发生明显改变,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周边角膜较术前平坦,平均为0.49D(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未增加,但轴位改变;角膜表面变得非常不对称,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较角膜曲率计更适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及散光的评估;切口处的周边角膜变平坦,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能会减少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4.
巩膜炎与全身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8例类风湿关节炎性、12例全身免疫疾病性和18例特发性巩膜炎患者,比较三组病例的巩膜炎特征及眼并发症。结果:三组的发病年龄无显著不同(P>0.05);第一组与第三组比较,前者双眼发病多(62.5%,P<0.05),且坏死性巩膜炎最常见(50%,P<0.01),多伴有视力下降(59%,P<0.05),容易并发边缘性角膜溃疡(25%,P<0.05)。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易引发巩膜炎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占40%),这种类型的巩膜炎较特发性巩膜炎严重,更具破坏性,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上皮下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LCs)与神经纤维病理改变的关系,分析其发病机制,并提出免疫机制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分析角膜神经纤维形态、数量、长度、角膜知觉和LC细胞密度,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和长度、分支数量明显降低,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中央和周边上皮下的LC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 P<0.05)。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C密度和神经纤维密度(r=0.461,P=0.011)、长度(r=0.519,P=0.002)间存在线性相关。同时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中央的知觉较对照组明显减退( 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角膜下神经纤维明显受损,角膜知觉减退,LC细胞数量增加,提示这种改变可能是免疫机制介导所致。  相似文献   

6.
周围溃疡性角膜炎(PUK)是一种罕见的周围角膜疾病,严重时可致失明,合并系统性疾病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寻找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性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近年来对于系统性疾病致PUK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本研究旨在阐述PUK相关的系统性疾病及眼局部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拉萨市林周县4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Hou B  De J  Wu H  Gesang D  Bu P  Qiangba S  Tao H  Da W  Du A  Luo B  Qin X  Gao M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0):589-593
目的:调查拉萨市林周县4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盲患病率。方法:2000年4-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林周县44个自然村40岁及以上人群3153人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根据小孔视力和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标准A)及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标准B)计算盲的患病率。结果:在应受检的3153人中,实际接受检查人数为3071人,受检率为97.4%。(1)以标准A计算盲的患病率:双眼盲的患病率为2.3%(95%可信区间:1.8-2.8);盲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01);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调整年龄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文盲中盲的患病率高于非文盲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调整年龄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文盲中盲的患病率高于非文盲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调整年龄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以标准B计算盲的患病率:盲的患病率为3.2%(95%可信区间:2.6-3.8);盲的患病率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01);男与女盲的患病率优势比值为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调整年龄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01);男与女盲的患病率优势比值为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调整年龄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文盲中盲的患病率高于非文盲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调整年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原地区盲的患病率高于内地。白内障是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ASIK手术角膜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实施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70例(2500眼)进行研究。其中A组为SCMD微型角膜刀组2000眼,B组为Moria2微型角膜刀组500眼,观察角膜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处理。结果A组:不完全瓣21眼占1.05%(21/2000);游离瓣13眼占0.65%(13/2000);碎瓣1眼占0.04%(1/2000);角膜上皮植入占0.25%(5/2000);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占5.5%(110/2000);角膜混浊2眼占0.1%(2/2000)。B组:游离瓣占0.4%(2/500);角膜上皮植入占0.2%(1/500);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占5.4%(27/500),无不完全瓣、碎瓣及角膜混浊发生。结论LASIK手术尽管可能发生角膜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熟练的手术技巧、设备的改进及术前对每一例患者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是降低角膜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泪液分泌等眼表改变,及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上皮、神经纤维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依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眼底改变(NDR)组[42例(59眼))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66例(86眼)1;选取无全身及眼部疾病的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匹配)33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角膜敏感度测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分析、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分别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NDR组除泪膜分析结果(大于等于Ⅲ级者占32%)与对照组(1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观察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DR患者角膜敏感度为(33.0±12.4)mm,低于对照组的(47.2±9.7)mm(P〈0.01);泪液分泌量为(11.8±4.2)mm,少于对照组的(15.2±4.3)mm(P〈0.011;BUT值为(7.3±2.5)s,低于对照组的(13.7±4.0)s(P〈0.01);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像为Ⅲ级及以上者占50%,高于对照组的14%(P〈0.01);角膜荧光染色阳性者占74%,高于对照组的8%(P〈0.01);角膜上皮细胞密度为(4407±480)个/mm^2,小于对照组的(4736±313)个/mm^2(P〈0.01);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为(898±153)Ixm/视野。低于对照组的(1231+176)txm/视野(P〈0.05)。且随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角膜敏感度下降fr=0.657,P=0.020)、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rm=-0.460,P=0.012)、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减少(r=-0.473,P=-0.020)。结论NDR患者角膜会出现轻度改变,应引起注意,需定期检查;PDR患者角膜已发生明显改变.应积极诊治。  相似文献   

10.
Waldenstrom(1943)首先描述的良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BHGP)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长期性紫癜、血沉增快和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BHGP患者仅见有眼干燥症的报道,本例伴发巩膜炎、严重的角膜周边部溃疡、实质性角膜炎尚属首例。局部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无效后用血浆除去法(plasmapheresis)减少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后,角膜病变静止,血浆除去法在治疗本病及其它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眼部疾病方面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黄连粉针超声雾化眼浴法治疗角膜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勤  易梅 《眼视光学杂志》2001,3(2):120-120,128
目的:观察应用双黄连粉针超声雾化眼浴法治疗角膜病的疗效。方法:对130例(202只眼)角膜病变患者,其中单纯疱疹性角膜炎48例,腺病毒性角膜炎40例,春季卡他性角膜炎3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12例,采用双黄连粉针为主药超声雾化眼浴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治愈115只眼;好转78只眼,无效9只眼,总有效率为95.5%。结论:双黄连粉针超声雾化眼浴法治疗角膜病变有效,是眼部治疗给药新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以及后囊膜切开术的患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激光术后14d,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4d,中央部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周边部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后7d及14d中央部位及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眼中央部位与周边5点处角膜内皮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2.6~3.2mj能量的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破裂缝合、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37眼)角膜破裂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角膜破裂缝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2眼(5.4%),0.1-0.3者10眼(27%),0.4-0.5者20眼(54%);>0.5者5眼(13.6%)。结论:角膜破裂缝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治愈率高及病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85例眼红斑痤疮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眼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门诊所登记的85例眼红斑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65例(76.4%),女性20例(23.5%)。就诊年龄最小15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85例患者均有面部皮肤红斑痤疮,其中36例进行螨虫检查,22例发现有蠕形螨(阳性率84.6%)。眼部损害:慢性睑缘结膜炎68例(80.0%),慢性结膜炎59例(69.4%),角膜新生血管(短小血管翳)45例(52.9%),表层点状角膜炎34例(40.0%),角膜周边舌状或三角形浸润并血管增生23例(27.1%),球结膜血管性结节10例(11.8%),角膜溃疡并新生血管4例(4.7%),表层巩膜炎4例(4.7%),角膜基质炎并新生血管3例(4.7%),干性角结膜炎、巩膜炎、睑缘附近皮肤红斑痤疮、中间型葡萄膜炎各2例(各占2.4%),角膜穿孔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炎、反复发生霰粒肿、球结膜下积液、睑缘结膜炎亚急性发作各1例(各占1.2%)。结论 眼红斑痤疮为一常见眼病,侵害皮肤及眼表组织。眼部损害主要是睑缘结膜炎,结膜炎及不同程度的角膜炎症。球结膜血管性结节是本病特有的体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根据眼损害的严重程度可采用抗生素持续或间断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贝复舒滴眼液促进机械性角膜外伤及外伤修复术后愈合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方法:观察机械性角膜外伤、角膜手术及术合愈合不良病例共176例(176只眼),随机分成贝复舒治疗组与角膜宁治疗组(对照组),疗程2周。每天观察角膜缺损、修复、角膜染色、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结果:贝复舒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疗效判断指标较治疗前皆有显著性差异(P<0.01);贝复舒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角膜宁(P<0.05)达88.6%,且未见局部刺激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贝复舒滴眼液能促进各种机械性角膜外伤及外伤修复术后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u X  Liu S  Huang P  Wang P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0):603-605
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因素。方法:对209例(364只眼)近视患者行PRK,手术前、后采用Golde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并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进行量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随访时间>1年。结果: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的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的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的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术后眼压测量值的降低与角膜厚度的减少和角膜曲率的降低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其二元回归方程为Y(手术前、后眼压差,mmHg)=1.156+0.022X1(手术前、后角膜厚度差,μm)+0.052X2(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差,D)。结论:PR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是导致手术前、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眼库角膜供体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997~2004年山东省眼库角膜供体的临床应用情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3475个角膜供体。方法 分析角膜供体应用于患者的年龄、区域、手术方式及疾病种类。主要指标术式及疾病种类。结果 接受角膜供体多为中年(44.7%)及青年(32.5%)患者。80.4%患者来自山东省。供体分别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376例,板层角膜移植术984例,角膜表面镜片术115例。应用于感染性角膜炎(49.4%)、圆锥角膜(13.8%)、角膜白斑(9.7%)、大泡性角膜病变(8.7%)等眼病。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占39.0%,病毒性角膜炎占35.2%,细菌性角膜炎占21.9%。结论 感染性角膜炎是山东省眼库角膜供体应用最多的疾病,其次为圆锥角膜。角膜白斑与大泡性角膜病变分别居于第三、四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眼部热金属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眼科医院2004年9月至2012年12月因眼部热金属烧伤入院的患者47例(54只眼),对烧伤部位的临床特点,热金属种类、烧伤程度、面积之间的关系,远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进行小结。结果眼部金属热烧伤有以下临床特点:(1)烧伤主要局限于热金属直接作用的部位:球结膜局限性缺血坏死面积小于1/4者25只眼(56.8%),21只眼位于下方;(2)金属直接作用于角膜的部位有较为严重的组织自溶:26只眼(48.2%)角膜自溶中20只眼位于下方近角膜缘处,具有面积小、深度深、溶解快的特点;(3)眼睑烧伤多见:角膜、结膜受损的同时伴有眼睑烧伤48只眼(88.9%),29只眼睑板糜烂坏死留有瘢痕;(4)不同温度的热金属(铁水和铝水)对角膜的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0.926, P>0.05);(5)烧伤后6周眼表是否稳定与结膜、角膜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关(卡方=4.456, P <0.05;卡方=8.145, P <0.01);(6)远期并发症中睑球粘连的发生率较高,25只眼,占55.6%。治疗结果:(1)18只眼(37.5%)因眼睑缺损、眼球暴露影响眼表稳定行永久性睑裂缝合术;(2)早期(3 d内)是否行羊膜移植术与角膜自溶的发生有关(卡方=5.035, P <0.05)。结论高温热金属对眼部的损伤主要局限于金属直接作用的下方球结膜及角膜,随病情发展有严重的组织自溶。烧伤程度与热金属的温度无关,烧伤面积的大小影响愈合程度。早期羊膜移植术可缓解烧伤程度。伴有眼睑的烧伤较多,永久性睑裂缝合术可有效改善眼睑缺损、眼球暴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移植术在眼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自体结膜移植术联合角膜移植术治疗20例单眼眼部烧伤患者,术后随访1.5~24(平均7.55±2.39)个月。结果术后盲目率显著下降(P<0.01),角膜植片透明率为75%,PCED发生率为23%,角膜新生血管复发率为25%。结论手术对键眼具有安全性。应用自体结膜移植术联合角膜移植术治疗单眼眼部烧伤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flt-l在各种病变角膜的表达和可能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周边角膜和角膜缘组织11例和各种病变的角膜标本32例。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标本内VEGF及其flt-1,分析其VEGF的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VEGF在血管化和非血管化角膜标本均为阳性,在角膜上皮和病变基质表达较强;flt-l在大多数标本呈现阳性反应。在基质和内皮病变角膜VEGF表达高于正常角膜的表达(P<0.05),在浸润炎症细胞和增殖组织中的表达与角膜混浊程度、新生血管面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种病变角膜均表达了VEGF及其受体,VEGF在角膜损伤的修复和新生血管化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