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从培养模式、专业认证制度和注册工程师制度等三方面介绍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通才教育、开放式教学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合理衔接为保障,为工业界培养出大量既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又能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工程师。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为进一步完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和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6)
工程素质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重视工程素质培养;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构建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筑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深入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高校对工程热力学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重新明确了课程定位,革新了教学思路,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大课程实践力度,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
从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角度、"大工程观"理念的人才培养角度和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角度,阐述了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使工科学生具有优秀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讨论了目前我国工科院校的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状况及由此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结合高等工程教育,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建设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架构。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和永恒性价值。在实践中,高等工程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为显著。以EIP-CDIO教育模式为例,分析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这种工具性价值,用文化和谐观念指导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使培养的高级工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对工程教育中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论讨了高等工程教育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高等工科院校进行相关教育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研究在日益深入。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学者关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现状、培养模式及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注册工程师制度,分析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以期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工程地质课是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了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依托课程知识点挖掘并设计相关思政元素,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推进了工程地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土木、水利与海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和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专业基础课教学如何适应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线教师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回归高等教育本位,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为此,重庆大学建筑力学教学团队通过把握土木工程背景下建筑力学的工程科学内涵,确立“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理念,探索“融工程于力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围绕学生力学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养成,建设了递进式土木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力学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之路,以期对其他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团队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设计计算、实践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训平台的建设理念。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教学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计算教学平台、新型"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平台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阐述了五个子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研究成果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工程观的提出使得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必须符合“理念、人、物、我”四方面的圆融整合要求。受传统科学范式的影响,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范式的转换已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对工程教育的科学范式与工程范式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工程范式的基本特征,强调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采用工程范式,其转型策略为:从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定位出发,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再辅以校园文化的重建,从而实现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由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创意工科的发展对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各种设计类工科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创意工科的发展与建设为引领,在创意工科人才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培养手段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时,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案例,在学科交叉、教育模式及设计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土力学双语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科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各高校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双语教学范围,逐步与国际接轨。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和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选择其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是当前无法将所有专业课都实现双语教学条件下的一个明智之举。文章从土力学双语教材的优选、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环节入手,阐述了土力学双语教学的几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阐述了现代工程能力的内涵,分析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及当前工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探讨和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亟需反映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的理论指导,形成超越问题研究水平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的分支学科,其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范畴,使之由前学科水平的经验研究深入到范畴水平的学理研究。为此,应厘清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理论体系;学科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之本,在改革方向、体系构建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凝练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工程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工程背景、工程实例、工程历史、工程哲学、治学传统、学科历史等作为层级式课程思政载体,通过阐析各层级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引导学生胸怀大局、立鸿鹄志、探寻规律,达到提升思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阐述课程思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指出学校和学科的深厚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传统的基础力学课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起到基石作用,随着国外CDIO教育理念的引入及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保证这门传统学科符合时代需求成为土木专业教师和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汕头大学工科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了实践类项目(三级项目)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应用,为今后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