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灾难中秩序后面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所折射出的对死亡的无知与人性冷漠,指出缺乏死亡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缺陷,回顾了世界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现代死亡教育的内涵,通过与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由来已久的禁忌,积极开展死亡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死亡教育的体系,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以此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护生死亡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亡恐惧量表(FODS)与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对282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恐惧处于中等程度,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护生死亡恐惧总均分为(3.737±0.320)分,死亡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008±0.490)分。结论: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死亡教育可使护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与观念,从而到达具备护理濒死与死亡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5—7月应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和死亡教育需求调查表制作而成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形式发放,对西南地区护理本科生的死亡态度、死亡教育需求及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以期为引导本科护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完善死亡教育课程提供参考。调查显示,大多数西南地区护理本科生的成长环境中避讳死亡话题,从未接受过死亡教育,死亡态度总体为中性接受。各大高校应在借鉴其他国家死亡教育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有关死亡的历史文化背景、本科护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生的死亡态度和其死亡教育需求倾向建设并完善死亡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杨红梅  赵丹  钟海燕  喻玲 《重庆医学》2023,(8):1219-1224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的现状,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628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死亡教育需求量表调查急诊科护士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结果 急诊科护士死亡态度总分为(90.45±10.91)分、死亡教育需求总分为(210.78±28.13)分。急诊科护士自然接受、逃离接受、趋近接受与死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437、0.289、0.310,P<0.05),死亡逃避与死亡教育需求呈负相关(r=-0.281,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具有正向死亡态度,对待死亡主要持有自然接受态度。急诊科护士死亡教育需求较高,其中濒死护理教育需求最高。  相似文献   

5.
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怎样帮助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接受死亡,实施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目前,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直接面对死亡的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有关死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帮助临终者消除痛苦,减轻焦虑与恐惧,满意走完人生旅途到达生命的最终点。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对学生开展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1死亡教育发展概况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6.
死亡教育既是教育应有的内容,同时又是通向其终级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向死而生"则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使其自觉地对自我生存境遇进行体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省思生命,明晰生命的真谛,进而超越死亡,展现人性光辉,活出人生意义,这也是死亡教育意义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NKI 1988—2018期刊文献的系统梳理,以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变化为划分标准,将中国的死亡教育研究划分为起步、全面探索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即中国的死亡教育研究经历了由医学专业应对教育到全民普及性预防教育再到灾后心理减灾教育的发展历程。三十年来,学者们聚焦死亡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类问题,在死亡教育的价值、中国死亡教育的现状、死亡教育的多主体配合等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同时还存在基本理论问题尚未厘清、研究视角笼统、研究内容零散、研究方法传统等不足。今后的死亡教育研究亟须在汲取国际经验基础上,依托中国文化传统,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和“知-防-救”一体化目的,将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全方位的实践探究相结合,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实施策略,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以增强死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现状和干预措施,促进临终关怀的实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在职的80名临床护士做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士的死亡教育认知、一般信息、死亡教育影响因素、受教育情况等。结果在死亡教育的知识测试中,>65分以上占31.2%,为接受死亡教育61例,占总比例的76.2%,有45名护士不了解死亡的5个心理阶段,占总比例的56.2%。缺乏伦理观、死亡教育知识、死亡教育意义、目的以及最终也了解不多,影响对重症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结论医院应当积极的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进行提高,护理人员不仅是对患者的躯体做护理,还需要给予身心全方位的护理,以此来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面对死亡的痛苦与恐惧。  相似文献   

9.
死亡教育始于西方国家,伴随死亡学兴起而起步,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此对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定义、内容、研究对象及课程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开展死亡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客观的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利用科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护理实践和社会的健康教育[1].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情况对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教育肇始于西方,目前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教育的盲区。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有必要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医学生的死亡教育需要整合多学科理论,形成持续、开放、多元、实用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死亡教育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要做好安宁疗护中的死亡教育,应积极改善现存问题,利用文化、社会等资源,培养专业的安宁疗护工作者。同时,运用合理的死亡教育方式不仅能有效帮助肿瘤患者及家属坦然面对死亡,提升其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医护人员死亡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全社会死亡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医学生死亡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概括了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概况,总结了近五年我国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针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方式及内容、现存的问题做一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5.
死亡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教育通过引发人们思考死亡相关问题,帮助民众形成积极的死亡观,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生死、身边人生死的问题。中国民众死亡知识相对缺乏,绝症患者、老年人在临近死亡时被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死亡教育的开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死亡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推动我国死亡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高职护生对死亡教育的认知与需求。方法 抽取高职护生986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死亡教育认知与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7.30%的护生表示对死亡教育非常了解,30.43%的护生表示比较了解,46.45%的护生表示了解一点,15.82%的护生表示不了解。不同年级高职护生对死亡教育开展形式和方法的需求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年级护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应结合护生需求,探索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死亡教育在肿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死亡教育的必要性、现况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死亡教育在我国针对高校在读学生研究较多,临床医护人员死亡教育继续教育课程还在探索阶段,针对临床肿瘤患者死亡教育较少,因此肿瘤患者的教育模式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死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登蔚 《医学教育》1990,(10):14-17
本文提出了在人民群众以及医学生、医务工作者中进行死亡教育的问题;前者是普及性教育,后者是专业性教育。作者建议,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一门新学科——“死亡学”,并将它列入我国医学教育计划之中。如何看待、认识死亡是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就此提出了“死亡是医学和哲学的永恒主题”、“生与死的辩证观”、“死亡是一种美”等观点,并给予一些阐述,这对于创建死亡学学科和开展死亡教育或许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苏学宇  舒勤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079-1080,1098
结合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社区艾滋病致孤儿童开展死亡教育的原因分析,提出对不同应激阶段的致孤儿童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死亡教育,以尽快减小父母死亡对致孤儿童所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提高致孤儿童再次应对亲属死亡的承受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