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是一种小型的亚洲麂,在形态上和另一种小麂(Muntiacus reevesi)形态相似,但赤麂分布更广,更靠南方。核型研究发现,赤麂的染色体数目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少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6(♀)和7((?)),而小麂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6条。过去有人根据染色体G带的形态和DNA的碱基序列等资料认为,小麂的46条染色体在长期生物演化过程中,经过染色体的融合而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DNA(BMC5,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M.crinifrons(2♀,9♂)线粒体DNA12SrRNA和细胞色素B783bp左右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8♀,9♂)MDR-1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多药耐药基因)726bp左右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 DNA (BMC5, 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杂交鳢(斑鳢♀×乌鳢♂)(Channa maculata ♀×C.argus ♂)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cocincinus的核型,即2n=12(10M+2SM)+22m,NF=46;大型染色体中,No.2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os.1、3、4、5和6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并与我国已报道的该科的另外5个种(昆明龙蜥、四川龙蜥、草绿龙蜥、新疆鬣蜥、蜡皮蜥)的核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甘薯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的DAPI核型及rDNA FISH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API显带和rDNA-FISH技术对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 No.18)及2种不同产地近缘野生种(Ipomoea hederacea Jacq.)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DAPI核型分析表明,‘徐薯18’核型公式为2n=6x=90=72m+18sm(18SAT),随体位于第1、3、6染色体上;美国近缘野生种核型公式为2n=2x=30=30m(4SAT),香港近缘野生种核型公式为2n=2x=30=20m+10sm(4SAT),随体均位于第6、12染色体上。rD-NA-FISH结果显示,栽培种甘薯基因组中含有3对5SrDNA位点,分别位于着丝粒区、亚着丝粒区和染色体端部;美国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含有2对5SrDNA位点,香港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含有1对5SrDNA位点,均位于随体部位;两种不同地域来源的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均含有2对45SrDNA位点,分别位于第6和第12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9.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8♀,9♂)线粒体DNA 12S rRNA和细胞色素b基因784bp左右的片段和核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MDR1)的728bp左右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了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毛茛属新分类群及其核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种R.shuichengensis L,Liao有两种核型类型,即基本型2n=2x=16=4m+2sm+10st(2SAT);杂合型2n=2x=16=4m+2sm+9st(1SAT)+1t(1SAT),其核型和近缘种R.trigonus Hand.- Mazz.核型相似,但其随体染色体短臂比后者更小而不同。新变种R.silerifolius var.dolicanthus L. Liao核型(2n=2x=16=4m+2sm+10st(2SAT)与原变种Var.silerifolius不同。根据形态和染色体的特征,我们认为本文中两个新分类群和R.Trigonus是国产毛茛组中x=8至x=7的过渡类群。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云南果蝇属暗果蝇种组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新近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果蝇属暗果蝇种组(Drosophila obscura species group)种类D.luguensis、D.dianensis和D.limingi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并将3个种的核型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进行了比较。D.luguensis具2n=12条染色体,包括3对中央着丝粒(V形)染色体、2对近端着丝粒(棒状)染色体以及1对微小(点状)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D.dianensis和D.limingi具2n=10条染色体,包括1对大的V形常染色体,1对小的V形常染色体,2对J形(亚中着丝粒型)常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为J形,Y染色体为短棒状。基于核型比较的结果以及D.sinobscura亚组地理分布的资料,结合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认为D.luguensis可能保留了该亚组祖先种类的核型。D.sinobscum的核型(2n=12:2V,1J,2R,1D)可能由一个pre-“sinobscura-hubeiensis”谱系的一个分支通过臂间倒位演化而来,而D.hubeiensis的核型(2n=10:4V,1D)可能由该谱系的另一分支通过着丝粒融合(2对近端着丝粒常染色体的融合)而形成。推测在D.dianensis和近缘欧洲种D.subsilvestris(2n=12:3V,2R,1D)间、D.limingi和东亚近缘种D.tsukubaensis(2n=12:3V,2R,1D)间的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12.
鹿科麂属(Muntiacus, Cervidae)在近两三百万年内经历了快速物种辐射, 但其物种间核型差异巨大. 5个现生种核型数据显示, 该类群染色体数目范围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46条到赤麂(M. muntjak vaginalis)的6条. 该类群的基因组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快速演化, 使其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40多年来, 技术的革新使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染色体重排的类型、推动重排的分子机制及物种间的核型演化历程逐渐被阐释. 而且, 研究中发现, 雄性黑麂(M. crinifrons)1p+4染色体的演化途径与哺乳动物Y染色体的演化历程相似, 可成为哺乳动物性染色体演化研究的珍贵模型. 有关麂属动物基因组演化依然有许多问题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蛾螺科三种螺的核型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蛾螺科三种螺的核型。水泡蛾螺(Buccinum pcmphigum)为2n=30,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16m+10sm+4st,NF=56;Plicifusus scissuratus为2n=34,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20m+10sm+4st,NF=64;香螺(Neptumea cumingi)为2n=60,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30m+22sm+8st,NF=112。 蛾螺科核型分析,显示贝类染色体数目及其形态与贝类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已测定的鹿科麂亚科动物小麂、赤麂、黑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统计它们各自连接在一起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序列的碱基长度和组成,计算rRNA基因遗传距离,估算分歧时间,比较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差异,基于连接在一起的13个氨基酸序列,以羊为外群,通过邻位相连法和最大简约性法构建进化树,探讨小麂、赤麂、黑麂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小麂是较原始的物种,赤麂和黑麂较为近缘,是从类似小麂的祖先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甘薯近缘种染色体核型及花粉粒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压片法和花粉粒扫描电镜法对甘薯近缘种Ipomoea hederacea Jacq.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核型及其分类地位进行分析和界定,以明确甘薯近缘种的细胞遗传学信息及其在甘薯属中的进化程度.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此近缘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属于二倍体种.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此物种染色体长度分布在4.19~8.83μm,核型公式为2n=2x=30=26m(2SAT) 4sm(2SAT).花粉粒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其外壁结构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贡山麂(MUNTIACUS SP.)的新核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贡山麂(Muntiacus sp.)的有丝分裂核型和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电镜观察表明,染色体数目为2n=9。核型有其独特的特征,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现生5种麂都有明显的区别,并对此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两种泥鳅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付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结果。泥鳅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100,臂数(NF)128;大鳞付泥鳅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49),臂数64(65)。因此,初步推断我们所研究的泥鳅是一种四倍体类型的鱼,它的核型曾有一个2n(50)→4n(100)的自然加倍演变;其较原始类型的核型可能是2n=50(NF=64)。大鳞付泥鳅与泥鳅属较原始类型鱼的进化分歧,在核型演化关系上可能主要表现为由两对端着丝点染色体发生着丝点融合(罗伯逊易位),成为一对具有明显双臂的染色体。我们还发现某些大鳞付泥鳅中可能存在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首次报道了5种国产橐吾属植物的核型,结果如下:东俄洛橐吾(Ligularia tongolensis)核型为2n=58=32m 14sm 12st;侧茎橐吾(L.pleurocaulis)四川稻城居群核型为2n=58=24m 32sm 2st 3~5B,云南中甸居群核型为2n=58=36m 22sm;云南橐吾(L.yunnanensis)核型为2n=58=28m 30sm;叶状鞘橐吾(L.phyllocolea)核型为2n=58=30m 24sm 4st 1B;浅苞橐吾(L.cynthceps)核型为2n=58=24m 34sm。5种橐吾染色体数目都为58。在叶状鞘橐吾和四川稻城产侧茎橐吾中发现有B染色体存在,这在以前对橐吾属及近缘属植物的核型研究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用常规涂片法对贵州产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与织金瘰螈P.zhijinensi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里瘰螈的核型为2n=24=16m+8sm,染色体臂数NF=48,其中No.7、10、11、1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其余均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织金瘰螈的核型为2n=24=20m+4sm,NF=48,其中No.9、11为sm,其余均为m。2种瘰螈的核型存在差异,可为2个物种的成立提供细胞遗传学佐证。  相似文献   

20.
长鬣蜥的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蕊芳  贺维顺 《遗传学报》1993,20(3):211-215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有丝分裂染色体及C-,Ag-带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核型。染色体数2n=36,NF=48,核型组成为12V+24m(V为双臂大染色体,其中No.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m为微小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在小染色体上。一对Ag-NORs分布于第2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