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认知基础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了推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意识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心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刘凤英 《高教论坛》2014,(3):30-32,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的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21):138-139
提高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是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者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有什么重要特点"这三个问题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原因,最后提出当前高校开展好认同教育的主要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包括在其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之中。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具有变动性、差异性和主体性等方面的特征。价值认同的变动性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能;差异性决定了其原则;主体性决定了其实践路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包括主观基础和客观基础。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结构和生活经历,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和价值性成为大学生认同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纠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灌输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的社会认同理论,健全领导体制机制以提供组织保障,构建普及路径以增强系统认知,加强学校教育以增强理性认同,强化融入路径以增强情感认同,丰富实践路径以形成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成因,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认同是人从“认知”走向“践行”的纽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是指引发和实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确保其认同过程顺利运行,以实现认同目标的要素系统。该机制运行的前提是大学生获得价值观的需要和认同动机。大学生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标准进行判断,对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进行“认同”,表现为认知趋同、情感趋同和行为趋同。  相似文献   

10.
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一些问题,如价值观信仰不坚定、信仰危机,理论脱离实际、认识浮于表面,缺乏道德责任感和精神追求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想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培养。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要想得到有效的锻炼,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进行不断的增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的认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特选择安徽省内3所高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于中间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不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目前作用发挥不够.对此,就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日益完善的特殊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模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尤其体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现实的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教育,进而促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塑,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取向、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中观层面上,有利于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微观层面上,引领大学生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价值认同包括价值认知认同、价值情感认同和价值行为认同。对此,可通过引领大学生准确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实现认知认同;唤醒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塑造榜样、创设校园文化引导行为认同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较弱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主要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方略。而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对其价值观的认同感,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课题。目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师能开拓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动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东省东中西部大学生调研数据和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然主要依赖于高校教育,思政课教育是主阵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发展战略的认同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正向影响;价值观宣传作品有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小;网络、微传播平台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应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课堂教学与倡导课外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实施中实现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同频共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确保网络安全,做大做强新媒体传播平台,深入挖掘与优化价值观宣传资源,提供优质的媒介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是对人生存意义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生存意义的最高看法。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要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关注大学生的个体生命存在,揭示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大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