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005年盛夏十堰市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5年7月6~10日各层(850、700、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场资料、FY2卫星云图、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6~10日发生在十堰市境内的一次单站暴雨和一次区域性暴雨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站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形势下发生的,单站暴雨发生时,切变线及低涡700hPa始终偏北于850hPa,低空没有急流配合;区域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南压比较显著的形势下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发生时,中尺度低涡及切变线接近重合,低空有强劲的西南急流与高层的西风急流配合。  相似文献   

2.
长治市2006年8月28日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对该次暴雨的500hPa天气形势和700hPa切变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强降水主要集中时段的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FY-2C云区相对湿度廓线以及多普勒雷达降水回波特征进行了综合诊断,给出了该次暴雨的主要着眼点,为今后暴雨预报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受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的外围环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05年10月3日浙江平阳发生了特大暴雨,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红外云图,对其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及影响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在福建登陆后,其东侧强劲的偏南急流有利于水汽向浙南沿海输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北方低层入侵的冷空气与东南急流汇合,使得浙南沿海低空出现了强烈的辐合上升,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9年8月30~31日江西省中北部出现强暴雨过程时的天气形势特征和部分数值预报产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陈余兰 《贵州气象》2006,30(B09):13-15
从环流形势特征、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5年5月22日独山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暴雨天气的发生与南支槽、低涡切变系统的活动以及高、中、低层数值预报产品的有利配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2012年7月21-24日我市出现的大部地区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深入分析,总结台风的活动和演变对梧州产生强降水天气的影响,为今后台风暴雨预报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3,他引:36  
于玉斌  姚秀萍 《高原气象》2000,19(1):111-120
通过对960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高位涡)扩散南下在台风低压环流区附近的“侵入”作用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等熵面位涡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状况;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一次春季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山东省2003年4月17-18日暴雨的高低空环流形势,以及产生暴雨的成因,得出北方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山东上空交汇是产生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从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余兰 《贵州气象》2006,30(Z1):13-15
从环流形势特征、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5年5月22日独山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暴雨天气的发生与南支槽、低涡切变系统的活动以及高、中、低层数值预报产品的有利配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0505号台风"海棠"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0505号台风的降水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台风的降水主要有两个阶段,即台风登陆前和登陆时降水以及台风登陆后在西行过程中的降水;而通过对形势场、台风路径以及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则发现,前一阶段的降水主要属于台风本身带来的降水,后一阶段的降水则主要是台风尾部环流中东南风急流配合850 hPa冷区所造成的。云图和雷达回波对暴雨落区有指示作用,也进一步揭示了特大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6月24~25日500、700、850hPa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各层的垂直速度、涡度等相关物理量场和实时卫星云图资料,对6月25日08~20时发生在十堰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所引发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云图特征与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及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动力场扰动、大量水汽的输送与积累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得以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2.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尹恒 《湖北气象》2004,23(3):3-6
2003年8月9~15日十堰市出现了一次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局地降雨强的阴雨天气过程。该文对这次天气过程的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等进行了重点分析,为十堰市局地强降雨和区域强降雨预报的差异性提出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盛夏影响广西的两类台风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传新  周军 《气象》2003,29(10):13-16
以2001年7月上旬连续入侵广西的两次台风过程为例,分别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降水条件差异。结果表明,造成降水强度和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0103号台风与中纬度西风系统发生了相互作用,同时水汽辐合层次伸展到500hPa以上;而0104号台风是一个孤立的热带天气系统,由于副高阻挡,该系统不存在与西风带冷空气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水汽辐合也仅限于摩擦层以内;另外还发现湿位涡与台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济南盛夏两次大暴雨天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分析济南盛夏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现它们的环流形势存在历史相似;高低空急流的强弱、冷空气的路径对地面气旋的移动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暴雨的产生与特定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系统的出现有关;抬升作用、水汽输送、层结不稳定是生成大暴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对2004年鄂东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4年8月13-15日鄂东8个自动气象站(武穴、黄梅、蕲春、浠水、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的有关地面气象资料、高空天气图及T213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带来的鄂东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云娜”台风是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sE气流引导下西行影响鄂东的:(2)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较大区是鄂东“云娜”台风暴雨强降水区;(3)与西风带系统产生的暴雨相比,在这一台风暴雨期间与之后,涡度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对咸宁市南部2005年6月27日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槽线东移到鄂东南后停滞不前;副热带高气压西北侧的西南急流源源不断地将水气输送到暴雨的发生地,加上幕阜山脉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导致了这次大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 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窄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 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9.
华北盛夏暴雨过程的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T213输出资料,对发生在2005年8月16日~17日的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能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24h~36h,对流层上下层有暖湿空气同时发展,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强的干、湿静力能锋区稳定维持是这次大范围暴雨产生的能量基础,中低层湿静力能差值大于0,且数值很大,说明对流不稳定层结很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不稳定度的条件下;水汽的充足补给作用,是这次暴雨过程能量转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