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中药制剂拮新康对34例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长春新碱+拮新康组较长春新碱组细胞毒性明显增加(P<0.01),其中20例为难治与复发白血病患者对长春新碱已耐药,但加拮新康后细胞毒性作用增强(P<0.01);同时拮新康本身对白血病细胞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采用环磷酰胺抑制小鼠免疫机能作实验模型,探讨“拮新康”对小鼠细胞免疫机能的影响,发现其对免疫损伤动物模型及正常动物的IFNr与NK活性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提示“拮新康”有抗白血病细胞和提高细胞免疫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拮新康抗白血病细胞与免疫机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中药制剂拮新就对34例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试验显示:长春新碱+拮新康组较长春新碱组细胞新毒性明显增加,其中20例为难治与复发白血病患者对长春新碱已耐药,但加拮新康后细胞毒性作用增强;同时拮新康本身对白血细胞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采用环磷酰胺抑制小鼠免疫机能作实验模型,探讨“拮新康”对小鼠细胞免疫机能的影响,发现其对免疫损伤动物模型及正常动物的IFNr与NK活性水平较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拮新康对耐药白血病细胞增殖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急性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MT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观察经拮新康处理后耐药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及P-gp表达的改变.结果10%拮新康人血清+ADM组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率较10%正常对照人血清+ADM组增高(P<0.01);10%拮新康血清+ADM组较10%正常对照人血清+ADM组P-gp阳性表达率下调(P<0.05);10%拮新康血清+ADM组较10%正常对照人血清+ADM组P-gp的半定量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拮新康能抑制耐药白血病细胞增殖.拮新康通过降低耐药白血病细胞P-gp的表达逆转MDR.  相似文献   

4.
拮新康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采用环磷酰胺抑制小鼠其免疫功能作实验模型,探讨“拮新康”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小鼠应用不同剂量的“拮新康”后,检测小鼠脾细胞IFNr与NK活性,发现“拮新康”对免疫损伤动物模型及正常动物其IFNr与NK活性水平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果表明,“拮新康”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瘀毒清对微小残留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615小鼠L7212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为工具,观察瘀毒清对模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和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及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用FCM检测骨髓有核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并通过肝脾病理检查观察白血病细胞的肝脾浸润情况。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低(P<0.01),而正常成熟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肝脾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则均较对照组轻,两个剂量组小鼠生存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尤以低剂量组更明显,生命延长率达194.22%;低剂量组G2和S期细胞百分率似较对照组有减低趋势。结论:瘀毒清有一定的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中药“拮新康”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形态学及DNA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株HL 6 0及K5 6 2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示 :①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 ,DNA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梯形带改变 ;②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拮新康经适当作用时间后可诱导白血病HL 6 0 ,K5 6 2细胞凋亡 ,但诱导K5 6 2细胞凋亡所需时间较HL 6 0长且剂量较大。提示拮新康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与剂量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拮新康”的逆转耐药与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采用中药制剂“拮新康”对28例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长春新硷知拮新康组较长春新硷单药组细胞毒性明显增强(P<0.01),其中10例为难治与复发白血病,对长春新硷己耐药,但加拮新康后细胞毒作用仍增强(P<0.01)。以上研究表明拮新康能逆转长春新硷的耐药,增强长春新硷的抗肿瘤细胞作用,同时拮新康本身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采用拮新康治疗难治与复发白血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减少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抗生素脱污染造成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溶血空斑实验测定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并测量的重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脾细胞悬液的溶血空斑细胞数量及脾脏的重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双歧杆菌数量与溶血空斑细胞数和脾脏重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双歧杆菌减少可降低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双歧杆菌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CL22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白血病的能力,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移植瘤模型鼠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CL22细胞2×107个,经尾静脉注射入NOD-SCID小鼠,对照组小鼠注射无菌PBS。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瑞氏染色监测血象和骨髓象变化,PCR检测骨髓细胞BCR-ABL基因转录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脾组织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于注射细胞后约4周开始出现反应力下降、精神萎靡、股骨肌肿大、后肢骨节出血点等体征,外周血白细胞从第5周逐渐增多,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涂片可见幼稚粒细胞,肝、脾、骨髓组织切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细胞高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未经治疗存活约70天,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KCL22细胞可成功构建NOD-SCID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吸入性苯染毒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50只6~8周龄雌性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2组,苯染毒组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m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空白对照组不处理,实验结束时分别采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测定脏器指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微核试验.结果 苯染毒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为50%(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减少(P<0.05);胸腺、脾指数和肝脏重量明显减小(P<0.01),肾指数增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减少(P<0.01),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可初步建立苯染毒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L_(801)粒系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及脾细胞电泳率(EPM)均比相应的正常细胞为高。花生凝集素PNA能凝集正常LACA小鼠骨髓细胞,但不能凝集白血病细胞。本文还显示正常LACA小鼠骨髓细胞PNA凝集组的CFU-GM产率低于不凝集组。揭示LACA小鼠骨髓内能被PNA凝集的细胞中较成熟的细胞比较多。  相似文献   

12.
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采用P388白血病细胞系和DBA小鼠建立P388/DBA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结果 P388细胞腹腔接种DBA小鼠 ,白血病的发病率为 10 0 % ,无自发缓解。P388白血病模型对环磷酰胺 (Cy)敏感 ,有较好的药物剂量 生存时间关系 ,接种细胞数量与Cy剂量间有良好回归关系 ,是研究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理想模型。移植生物试验提示 ,当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在 10 1左右时 ,其分布可能局限于肝、脾及股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结论 采用P388白血病细胞系和DBA小鼠可建立P388/DBA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  相似文献   

13.
Asablood activatingChinesedrug ,ligustrazinecanimprovethemicroenvironmentofbonemarrow ,increasetheadherentfunctionofstromalcellsandpromotethegrowthofhematopoieticcells[1] .Toin terprettherolesthatligustrazineplaysinbonemar row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an…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不同剂量的新型氨基甾体处理小鼠急性粒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动物模型 ,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骨髓未分化细胞百分率及脾重的变化。结果表明 :新型氨基甾体能明显降低小鼠粒单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上述指标 (P <0 .0 1) ,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加大 ,后者明显降低 (P <0 .0 1)。提示新型氨基甾体对小鼠粒单白血病动物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加大剂量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Livinα和Livinβ在儿童急性白血病(childhood acute leukemia,CAL)骨髓单个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MMNC)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ivinα和Livinβ在C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Livinα和Livinβ在初诊的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MNC中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ivinα的表达水平高于Livinβ(P<0.01).ALL化疗后第19天,幼稚细胞≤5%组Livinα和Livinβ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幼稚细胞5%组化疗后较化疗前也降低(P<0.05),但化疗后Livinα和Livinβ的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Livinα和Livinβ在CAL中高表达可能对评估CAL临床危险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提示Livinα和Livinβ可作为观察CAL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型氨基甾体对小鼠粒单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同剂量的新型氨基甾体处理小鼠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动物模型,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骨髓未分化细胞百分率先生是的变化。结果表明:新型氨基甾体能明显降低小鼠粒单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上述指标,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加大,后者明显降低。提示新型氨基甾体对小鼠粒单白血病动物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加大剂量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齐墩果酸(OA)对白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脾脏浸润白血病细胞凋亡数量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OA对白血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取浓度为2×107mL-1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系白血病HL-60细胞0.5 mL,腹腔注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构建SCID小鼠的HL-60细胞移植瘤模型;模型成功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相关促炎症因子对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 stem cells,BMSC)移植的转归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2015年11月3日-2017年5月3日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82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 (常规支持治疗)、B (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组,各41例,采用ELISA实验分析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的变化以及B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增生活力变化。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治疗后2项指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52,P<0.001);B组患者经治疗后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显著降低,且除IL-6外,均显著低于A组治疗后血清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47,P<0.001);B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vs.治疗前:43.9% vs.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6,P=0.022);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极度减低的百分比显著降低(治疗后vs.治疗前:19.5% vs.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32)。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增强骨髓增生活力,改善造血环境,可以作为白血病备选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