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彩云  庞杰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78-2979,298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住ICU的46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制定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选择集束化干预前2011年3月-2012年8月同科室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采取集束化干预后导管的使用率从63.6%升到71.6%,导管的感染率从8.61‰降低到1.49‰,下降了82.7%,干预前、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的制订与实施。方法通过比较,执行CLB以前和以后的CLBSI发生率,确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的有效性。结果执行CLB后,CRBSI的发生率下降2.69/1000导管日(由4.24‰降至1.55‰),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并启动多学科的循证研究,可明显降低我院ICU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1. 47‰;对照组为6. 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67,P=0. 039)。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减少CRBSI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帆  王勤  李宇 《四川医学》2019,40(10):1070-1073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38例,作为基础资料设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实施集束化策略改进后置管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1.2‰,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28‰,采用集束化策略后,观察组CLABSI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集束化策略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整个操作简单、针对性强,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梁沣 《吉林医学》2014,(11):2488-2489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PICC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能充分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在肿瘤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他毕竟是一项有创技术,长时间的留置,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容忽视。有报道,国内吴红娟等报道PICC后CRBSI的发生率为2.65%~7.4%。近年来,临床上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来预防CRBSI的发生,使得PICC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更好地应用,现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生原因及集柬化干预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45例和集束化干预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组,χ2=4.50,1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择该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102例血液透析病患资料,抽签分两组,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为常规性的护理,研究组是集束化的护理方式,研究两组护理效果.结果:CRBSI出现率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导管置留的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置留时间短(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减少血液透析CRBSI出现情况,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陈燕春  王玺  陈倪  刘敏  田蓉 《四川医学》2013,(4):448-449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2011年8月行中心静脉置管(CVC)常规护理的患者和2011年9月~2012年2月行CVC集束化护理的患者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结果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前,CRBSI平均发生率为5.8‰,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后CRBSI平均发生率为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留置CVC的患者,严格执行集束化护理的每一项措施,可以降低CRBSI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重要的治疗与监测措施之一,可用于危重患者的长期输液、标本采集、经静脉治疗、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监测、血液透析和介入诊治等[1,2]。但随着各种中心静脉导管在ICU的广泛应用,由此引起的导管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153-156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PICU对CVC导管相关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均使用常规手段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组的患者则应用集束干预策略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护理结果情况,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IL-1β和IL-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CRBSI发生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对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极为有利,有效缩短了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可以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韩楠楠  李刚  蔡文伟  沈晔 《浙江医学》2015,37(19):1621-1623,1630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生素,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EICU近3年来中心静脉CRBSI患者的血培养、导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总结其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61例中心静脉CRBSI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66株,其中G-菌33株(50.0%),G+菌27株(40.9%),真菌6株(9.1%)。常见菌株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7%),鲍曼不动杆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6.1%)。G-菌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G-菌已成为EICUCRBSI患者的主要致病菌,CRBSI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普遍偏高。【关键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重症监护病房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置管模式与恶性血液病(HM)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耐药性评估 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5 例在四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HM 患者行静脉置管后发生 CRBSI 的病例资料。结果 股静脉置管模式的CRBSI 感染率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模式的CRBSI 感 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BSI 发生率高低与HM 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 规范换药与否、白细胞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否相关(P <0.05)。头孢哌酮/ 舒 巴坦、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革兰阴性菌耐药率<20.00%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50.00% ;铜绿假单 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均<50.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对3 种革兰阳性菌不耐药; 对利福平的耐药率<20.00% ;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 舒巴坦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率>50.00%。结 论 静脉置管模式与CRBSI 有关,CRBSI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分布最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郑洁  黄雯  姜立萍 《北京医学》2012,34(4):295-298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同仁医院使用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CRBSI患者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结果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RBSI的发生率为1.36次/1000导管日。CRBSI患者血培养阳性8例,分离出病原菌9株,包括表皮葡萄球菌3株(33.3%)、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22.2%)、人葡萄球菌1株(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1株(11.1%)、绿脓杆菌1株(11.1%)、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11.1%)。导管留置时间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1.09,P0.05)。低白蛋白水平与CRBSI的发生相关。CRBSI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使用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随留置导管时间的增加易发生CRBSI,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蓉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29-163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肾病科住院并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7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分为感染组38例和对照组33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管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2例血液透析置管患者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为10.22%,置管感染的时间为(25.46±8.72)d。检出病原微生物共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75.68%,革兰阴性菌7株占18.92%,真菌2株占5.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导管留置部位为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是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VCR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的差异,以及CVCRI的发生率、细菌谱和高危因素,为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60例ICU患者和62例非ICU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共收集132根导管,有41根培养阳性,阳性率31.1%;共培养出44株致病菌;每天每1 000根导管感染数16.4次。ICU的CVCRI发生率(ICU:24.6%,非ICU:37.3%)、高危因素、微生物学特点与非ICU相似(P均>0.05)。经CVC胃肠外营养(PN)者更易感染球菌和真菌(P值分别为0.021和0.013)。21株球菌均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棒酸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12株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9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率均为58.3%,对其他常用广谱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达1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置管及PN为CVCRI的危险因素。结论ICU与非ICU中CVCRI的发病情况和易患因素基本相同。CVCRI的球菌和杆菌耐药现象严重,真菌极少耐药。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置管及PN为CVC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相似文献   

18.
ICU中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中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的60岁以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5例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48例与对照组87例,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中感染48例(35.6%),其中导管定植42例(31.1%),血流感染6例(4.5%)。感染组APACHEII评分为(2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分;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PN)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45.8%高于对照组的26.4%(P<0.05)。共培养出52株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42.3%),真菌6株(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ICU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立平 《海南医学》2012,23(7):146-147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作用。方法将248例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组(对照组120例)和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组(抗感染组128例),观察两组CR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抗感染组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vs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两组患者CRI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降低ICU患者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