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及其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的交界处。最典型的X线表现为狭窄、移行、扩张段并24小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钡潴留。婴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30例经病理确诊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重点讨论新生儿巨结肠X线钡灌肠检查方法及对特殊类型结肠的X线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并与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X线表现多样.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其中2例呈跳跃性狭窄,1例直肠及整个结肠细小,近段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3例未见移行段;24 h复查13例结肠内有大量钡剂残留;12例结肠有较多痉挛切迹;3例整个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征象与巨结肠比较移行段、痉挛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P值<0.05,24 h钡剂残留情况及痉挛狭窄段P值>0.05.结论 钡剂灌肠有下列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长且有较多痉挛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和"全结肠型"痉挛狭窄.  相似文献   

4.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 分析58例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改变。结果 58例先天性巨结肠均表现为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结论 钡剂灌肠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有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X线表现。方法 对6例患者作了钡灌肠检查,全部经手术证实。结果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主要的X线表现为直肠部可见3~7cm的局限性狭窄,其近端的结肠壁增厚、肠腔明显扩张,最宽达22cm,狭窄段和扩张段之间可见长2~6cm、呈圆锥或漏斗状逐渐扩张的移行段。2例合并有粪石形成。结论 钡灌肠是术前诊断本病的最可靠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良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先福  吴印爱 《人民军医》1998,41(8):447-448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方法颇多,均有一定的并发症。1990年以来,我们在结肠切除、盆腔内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Rehbin)的基础上,同时行后位内括约肌纵向切断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8岁。出生后均不能自己大便,须扩肛或灌肠排便。1.2 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 通过钡充盈和排泄过程,可以动态观察各段肠管的形态及蠕动功能。主要表现为:扩张段口径与狭窄段口经呈明显差异,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细狭,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明显扩张;有时移行段也能清晰显影,呈漏斗状。扩张…  相似文献   

7.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钡剂灌肠在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乙状结肠兀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X线钡剂灌肠显示12例患者的乙状结肠平均长为54cm(45cm-67cm)。X线钡灌肠可显示乙状结肠冗长、迂曲、旋转。活动度大并形成环袢,24小时复查常见钡剂存留。结论:乙状结肠兀长症的诊断首选X线钡剂灌肠,但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慢性便秘、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Hirschsprung disease.简称HD)是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病变为结肠末端肠壁肌问神经结缺如或发育不全,致该部肠管呈顽固性痉挛,从而引起慢性肠梗阻,近侧结肠因长期受阻,肠壁肥厚而扩张。新生儿有胎粪排出延迟、反复便秘、腹胀、进行性营养不良,X线钡灌肠有典型征象:病变痉挛段、移行区、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为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钡灌肠检查大部能明确诊断。但新生儿巨结肠却漏诊较多,现将我院近年钡灌肠初检漏诊而复检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漏诊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4例具有不典型X线征的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胀(23例,占67.6%),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9例,占26.5%)。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13例),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8例),24h随访钡剂潴留(18例).结肠炎表现(11例).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结论: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和直肠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以及24h随访钡剂潴留、结肠炎表现征象对于新生儿不典型先天巨结肠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典型的及不典型的X线表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地研究.结果 本组33例新生儿中,钡剂灌肠发现为先天性巨结肠短段型1例,常见型16例,长段型2例,全结肠型5例;24 h随访钡剂潴留于整个结肠5例,部分结肠21例;直肠、乙状结肠不规则锯齿状改变2例.腹部平片表现为结肠低位不完全性梗阻及肠淤张20例;肠气偏少5例.结论 运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等方法,检查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新生儿,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刘玉奇  周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83-228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析其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立位片示低位结肠不全性梗阻35例,肠淤张17例,小肠低住梗阻1例.结肠钡剂造影显示常见型39例,短段型5例,超短段型2例,长段型1例,征象可见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3例新生儿及超短段型狭窄段显示不明显,3例移行段显示不明显,24 h复查38例有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凡临床怀疑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幼儿应尽早行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检查,并随访观察24 h钡剂排空情况,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或称Hirschsprtmg,HD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结肠先天性畸型,X线检查对本病确诊是不可缺少的直观的方法,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2002年2月-2008年6月在我科经X线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23例新生儿的X线资料,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无神经节细胞症又称巨结肠系肠壁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所致肠道发育畸形,该病共分六型即超短段型、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全结肠型及全肠型。全结肠型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末端回肠,全肠型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和空回肠,由于此二者病变广泛,其临床及X线表现均不同于常见巨结肠。我院小儿外科自1987--2006年共收治10例,约占同期先天性巨结肠之16%,为提高对该病的了解,现将其中资料较完整的7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6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 ,设为病例组 ;对照组为同期亦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7例非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张 (2 3例 ,占 70 % ) ,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 (9例 ,占2 7%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阴性表现者 1例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 (13例 )、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 (8例 )、2 4h随访钡剂潴留 (18例 )、结肠炎表现 (11例 )、结肠空肠化 (4例 )、钡粪相混征 (18例 )和胎儿型结肠 (6例 )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前 3者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后 3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2 4h随访钡剂潴留 3个钡剂灌肠征象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 38%、2 4 %、5 3% ;特异度分别为 95 %、10 0 %、78% ;正确指数 (Youden指数 )分别为 0 33、0 2 4、0 31。结论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  相似文献   

16.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在临床上并非太少见。现将我院2000—2002年经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先天性巨结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 alied disease,HAD)和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X线影像表现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二者的影像鉴别要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HAD病例19例,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经证实的HD病例1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的出现率及直肠/结肠比值(正位片上测量直肠与结肠的最宽径的比值),观察排钡1 h后残存钡剂的位置.对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出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直肠/结肠比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AD组痉挛段出现率为9/19,HD组为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4,P<0.01).HAD组截断征出现率为4/19,HD组为1/19;HAD组痉挛切迹出现率为3/19,HD组为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AD组和HD组的直肠/结肠比值分别为0.42±0.15和0.2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2,P<0.01).HAD组中,患儿排钡1 h后钡剂存留于乙状结肠远端者1例,降结肠远端者7例,横结肠远端者1例,全结肠内充满钡剂者6例,4例无残留;HD组中,存留于直肠远端者3例,乙状结肠远端者13例,存留于降结肠远端者3例.结论 HAD组患儿出现痉挛段较HD组少,前者直肠/结肠比值较后者大,有助于二者鉴别;HAD组患儿排钡后1h钡剂残留部位大多数位于降结肠远端,而HD组患儿大多数则位于乙状结肠远端,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X线表现,及其X线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3例,均作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普遍性小肠胀气13例,出现液平9例,无1例结肠或直肠充气,钡灌肠(13例)显示结肠细小10例,3例结肠近似正常,有1例表现结肠缩短,1例合并多处穿孔,6例排钡延。结论:钡肠检查仍是目前X线诊断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回顾经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结合文献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1.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便秘,在出生后几天及几个月内出现,伴腹胀,可扪及充满粪便肠拌。肛诊或清洁灌肠有大量气体及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2例经病理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方法和巨结肠的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