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全国尚未实现消灭丝虫病,监测工作仍需继续进行。为此我们于1998年6月选择原班氏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的贵州省德江及沿河两县的纵向监测点,丝虫病消灭已8~15年。采用ICT对3~14岁儿童进行丝虫抗原血症流行病学监测。一、试验分组:1.班氏丝虫病纵向监测点:德江县青龙镇南客村、煎茶镇龙盘村及沿河县沙子镇中界村1971年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29.8%、13.35%及24.9%,经3次查治加全民服药或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1976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降至0.35%、0.80%及0.48%,此后每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其他寄生虫病患等进行检测;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7-1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阳性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螺;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ICT为阳性;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3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和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ICT均为阴性,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776人,阳性1例;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进行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58人血检,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该阳性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195人,全部阴性。结论: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ICT为阳性 ;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者、4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者和 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ICT均为阴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 776人 ,阳性 1例 ;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者进行 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 58人血检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该阳性者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后 ,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 1 95人 ,全部阴性。结论 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特异性IgG4在丝虫病后期监测的应用陆厚祥王俊范厚菊(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目前,我国丝虫病已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做好后期监测、巩固防治成果已成为现阶段丝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监测的方法学是影响监测水平的关键内容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在...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我市在省寄研所指导下,对不同人群中是否还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开展了对流动人口丝虫病监测。1 监测内容和方法1.1 人群监测1.1.1 血检对象:对江苏、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等高发区来我市人员以及在高发区居住1年以上返回人口全部进行调查,并列为血检对象。  相似文献   

6.
沭阳县属斑氏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 ,1 980年调查平均感染率为 1 0 .5 %。1 985年开始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 ,1 987年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审评 ,2 0 0 1年通过了卫生部的审评。为了评估防治效果 ,探索丝虫病消长规律 ,并为消灭本病提供依据 ,从 1 988年起对该县人群和蚊媒进行了丝虫病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横向病原学监测 每年以不同方位、不同流行程度以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为选点原则 ,以总人口大于 1 0 0 0人的行政村为单位 ,5周岁以上人群为监测对象 ,进行整群抽样作病原学监测。监…  相似文献   

7.
丝虫病流行于80多个国家,感染者近1.5亿人。我国的丝虫病虽已基本被消灭,但传染源仍未能完全被控制,而且传播媒介广泛存在。因此,应加大丝虫病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8.
参与式监测评估(PME)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使用各种参与式监测与评估 (PME)工具和方法 ,组织各级妇幼卫生人员和社区相关群体共同参与 ,对妇幼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与评估 ,共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社区利用自身资源解决本地存在的妇幼卫生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促进社区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概述 PME在妇幼卫生工作应用中的一些经验 ,向广大妇幼卫生同行介绍这种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丝虫病防治效果,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 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 技术方案》,开展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晚期丝虫病人调查。结果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年外(2001年)的病原学监测,共 监测3个县(市)中10个流行乡中35个村,血检人数47618人,占流行乡镇的50%,流行区人口覆盖率为9.62%,均未发现微 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解剖中华按蚊270只,库蚊8425只,均未发现蚊体蚴丝虫阳性感染;对基本消灭前的历史晚期丝虫病 人进行个案调查,共查2例,均健在,男性1例,女性1例。结论 郑州市于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2001年按卫生部要 求,进行10年外达标监测。我市已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于2003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下文公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龙游县丝虫病流行历史、防治过程,总结经验,做好后期血测工作,力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 按照浙江省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技术方案》进行,开展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晚期丝虫病人调查,以流行乡、村为单位确定监测点。在监测点内以5周岁以上居民为监测对象,血检采用双片法。采血时间晚上21时至次日凌晨2时之间进行。血片干后溶血,美蓝染色,镜检。结果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10年内(1992年)和10年后(1999年)的病原学监测,共监测5个流行乡中的10个流行村,血检人数4494人,占流行乡镇数的50%。流行区人口覆盖率为3.97%,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解剖中华按蚊873只,库蚊149只,均未发现人体蚴丝虫阳性(感染),对基本消灭前的历史晚期丝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共查78例,其中已死亡38例,健在40例,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38岁,病程最长的64年,最短23年。流动人口病原学监测108人,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结论龙游县自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及蚊媒和流动人口等方法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此结果表明丝虫病传染源已被消灭,传播途径已被阻断,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2000年浙江省卫生厅下文公布龙游县成为衢州市消灭丝虫病达标县。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有68个县 (市 )479个乡 (镇 )流行丝虫病。经40余年防治 ,于1995年经省级审评全区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1]。为了掌握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及流行动态 ,我们于1996~2000年对我区消灭丝虫病后部分原班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继续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抗原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由本实验室按国标GB15985 -1995B1方法制作。1.2诊断血清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  相似文献   

12.
13.
<正> 丝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广州市属5个区、县有丝虫病流行,微丝蚴血症者51802人。经过30多年的防治,1985年全广州所属5个区、县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微丝蚴率降至0.02%~0.00%。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丝虫病流行动态,选定原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化县太平镇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观察点要求 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在0.5%以上,总人  相似文献   

14.
三种血清学方法对马来丝虫病监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监测马来丝虫病的效果。方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吸附试验(Dot-ELISA)。结果:检测1990、1991、1994年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的流行区人群血清,IFAT阳性率分别为2485%、2032%和830%;ELISA阳性率分别为2166%、3032%和1584%;Dot-ELISA阳性率分别为3250%、1096%和1886%;总阳性率分别为4666%、3580%和3207%。结论:以IFAT法较为稳定,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试行)》和《河南省消灭丝虫病方案》,为迎接卫生部对我省的消灭丝虫病考核工作提供依据。1998年在我区7县2市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原学及蚊媒方面的监测达标考核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111 常规镜检监测 对辖区(太康、淮阳、鹿邑、西华、沈邱、商水、郸城、周口市、项城市)9个县、市55个监测点范围内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全民血检。于7、8、9月份晚9时后采耳垂血120μg,涂制2张厚血片,常规方法染色镜检,记录微丝蚴条数。112 采用进口试剂盒(ICT卡)进行班氏丝虫循环抗原监…  相似文献   

16.
四、实验性丝虫病自上届会议以来,取得了班氏丝虫成功地感染猴和一些丝虫的幼虫体外培养两个有价值的重要成果。以班氏丝虫中国株和印尼株感染台湾猴,泰国乡村株感染两种叶猴(Presbytismelalophos和P.cristata)印尼城市株感  相似文献   

17.
三、病理变化,免疫致病机制,免疫诊断和保护性免疫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只有在第四期幼虫和童虫(1—3月后)蜕皮后才开始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除生殖器和肾的淋巴管病变只发生于班氏丝虫外,通常这三种丝虫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受犯的淋巴结增  相似文献   

18.
七、评价丝虫病防制效果的方法寄生虫学方法 (一)微丝蚴检查:至今,厚血片法仍然被认为优于计数池法和薄膜过滤法。其优点是观察定量取血制作的厚血片可以看出防制前后的微丝蚴率及其密度的变化;在同一地区流行几种丝虫病时,在染色的厚血片上可以鉴定虫种;节省人力和财力。计数池法虽易检出微丝蚴、操作简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应用IFAT诊断丝虫病的研究进展:IFAT早在七十年代国外已开始试用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在八十年代开始对IFAT诊断丝虫病方面进行了研究。1977年贵州寄研所用木瓜蛋白酶处理的微丝蚴抗原进行了丝虫病患者的血清学诊断的初步观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河南医学院(1983年)、广西寄研所(1984)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进行丝虫病血清学诊断调查,其阳性符合率均在90%以上.多年来广西、贵州、河南等省已将IFAT广泛用于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丝虫病在山东省流行严重,威胁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为此,从50年代初即开展了大力防治。方法:采取普查普治、人民服药、海群生药盐防治、晚期病人治疗、消灭传播媒介等措施。结果:丝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从1984年起又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了横向、纵向10余年的监测,证实丝虫病在山东省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的标准。结论:丝防工作必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坚持反复斗争,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方能达到消灭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