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静电可染丙纶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丙烯、抗静电组分、可染组分三元共混体系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及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抗静电组分和可染组分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当抗静电组分加入量在4%~6%;而可染组分加入量在8%~10%时为共混体系的最佳配合范围,共混纤维成品丝既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又表现出良好的可染性能,实现了常压沸染深色的效果。还发现,共混纤维拉伸丝的比电阻小于卷绕丝的比电阻。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融挤出-微纳叠层共挤制备了HDPE/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SEM分析了分散相PA6含量对其在基体中的形态及分布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下分散相PA6含量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中存在直径为2~5μm的纤维,当HDPE/PA6质量比为85/15时,微纤直径约为3μm,此时,与普通共混体系相比,原位成纤增强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9%,拉伸模量提高了14.8%,冲击强度提高10.03%;随PA6含量的增加,原位成纤增强复合体系维卡软化温度明显提高,PA6质量分数为25%时比普通共混体系提高8.8℃。  相似文献   

3.
PP/PET共混体系及其合金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增容剂PP-g-AA增容PP/PET共混体系。研究了增容剂含量、共混物组成、共混时间、共混温度以及螺杆转速对PP/PET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容剂的加入大大改善了PP/PET两相间的相容性,并且增容剂的添加量有一最佳值,为PET质量的50%。随着PET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的尺寸有所增加。共混温度和共混时间均有一最佳值。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分散相的尺寸减小,分布趋于均一,相容性也得到改善。另外,还制备了PP/PET合金纤维,对其表面处理后以及断面SEM观察均表明分散相PET原位成纤,这些微纤提高了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了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发现组分比为90/10/5时,合金纤维具有最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增容剂对PP/PET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的方法制备了原位微纤化共混物。采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增容剂PP-g-GMA含量对共混物微观形态、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容剂的加入可明显提高两相相容性,改善界面效果,明显降低拉伸前初始粒子的尺寸,但同时使拉伸后形成的微纤呈现一定的损坏,长径比有所降低。增容剂可以明显改善微纤化共混物力学性能,当其含量为2 %(质量分数,下同)时拉伸强度比未增容试样提高了11.0 %,弯曲强度都提高了11.3 %;当其含量为6 %时冲击强度也比未增容共混物提高了34.5 %。此外,PET微纤对PP有很好的异相成核作用,使其结晶温度提高了16.3 ℃,结晶时间为纯PP的32 %左右,而增容剂的加入使共混物中PP的结晶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纳叠层共挤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酰胺6(PA6)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普通共混挤出和微纳叠层挤出共混物中分散相PA6的形态及分布;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研究了复合体系中PA6对HDPE基体熔点和结晶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两种加工方式条件下PA6添加量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对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微纳叠层挤出共混物HDPE/PA6(质量比85/15)中存在直径约为3μm的纤维;随着PA6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结晶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用聚乙二醇与己二酸反应合成聚醚酯,再用聚醚酯与己内酰胺反应得到聚醚酯酰胺。将聚醚酯酰胺与聚丙烯共混并纺丝得到聚丙烯/聚醚酯酰胺共混纤维;研究了聚醚酯与聚醚酯酰胺的结构和热性质;考察了共混纤维性能。结果表明:聚醚酯含量增加,聚醚酯酰胺的熔点下降,结晶温度升高;共混纤维的抗静电性和回潮率随聚醚酯酰胺含量和聚醚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共混纤维有很好的可染性,但强度略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EVA/PP共混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纤维中EVA含量的增加,丝束强力显著下降,丝束间热粘接性增强。EVA和PP以各自的结晶结构结晶,未发现形成共晶。共混纤维属于多相基体微纤结构。EVA以较粗的微纤形态存在于共混纤维中。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聚丙烯与抗静电剂PSUE共混纤维的抗静电性能、耐水洗性能、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染色性能及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抗静电组分加入量在4.0%~5.0%(质量)时,共混纤维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能及耐水洗性能,纤维体积比电阻降至109Ω·cm;PSUE分散于体系的无定形态之中,呈相分离态,其分子不能砌入PP晶格,共混纤维的染色性能与纯聚丙烯纤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天然橡胶(NR)、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汽车用雨刮胶料的主体材料,研究了NR/EPDM共混比、硫化体系以及防老剂体系对胶料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共混比中,NR/EPDM的最佳共混比为80/20;采用有效硫化体系所得胶料的性能最好;防老剂4010与D、MB并用均能提高防护效果,当4010/D=1/1.5时,共混胶的耐老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罗卫  黄象安 《合成纤维》2010,39(12):18-21
采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PBT)原位复合纤维和原位增强材料,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BT微纤形态和复合纤维强度的影响以及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熔体拉伸速度的增加,PBT微纤的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复合纤维相对强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B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比普通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好。  相似文献   

11.
将PET/EVA共混物切片在微型柱塞式纺丝机上进行熔融纺丝、拉伸等试验,对其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EVA含量的增加,共混切片的纺丝性能下降;初生共混纤维的密度、机械性能、可拉伸性能下降;共混纤维的取向度、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速纺PET初生丝为起始材料,经多级拉伸,分段取样作为试验样品,研究了样品超分子结构、热松弛及力学性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尽量降低第一级冷拉温度,抑制结晶度生成,能使样品在第二级拉伸中取向和结晶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增加无定形相中的网结点,因而在强度提高的同时保证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流变性能、表面张力等的测试对 PHB/PET(60/40)共聚酯与 PET 共混体的可纺性及加工条件进行了讨论。用改制的熔融指数仪纺制了不同配比的共混纤维,并测定了初生纤维及拉伸丝的力学性能,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DSC 测定了纤维结构。共混体在300℃熔融,280℃纺丝,当共聚酯含量在6.6%以下时,共混体有较好的可纺性。共聚酯含量在3.3%时,纤维有较好的强度与模量,与同等条件下纺制的纯 PET 纤维相比,强度提高70%,模量可提高两倍多。  相似文献   

14.
以聚苯胺 ( PANI)为导电组分 ,聚酰胺 -11为基体 ,浓硫酸为溶剂制备纺丝浆液 ,采用湿法纺丝路线纺制导电纤维。当 PAN I在纤维中的质量分数为 5 %和 12 %时 ,纤维的电导率分别提高到10 -5S/ cm和 10 -2 S/ cm。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 SEM)研究了凝固浴中酸的含量以及纺丝浆液中 PANI的含量对初生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并探讨了初生纤维的微观结构对纤维的拉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抗静电母粒与PET切片进行共混纺丝制备抗静电PET纤维,讨论了共混纺丝中添加金属粉末、金属卤化物、碳纳米管以及采用金属卤化物溶液处理抗静电PET纤维表面等对纤维抗静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未能显著改善纤维的导电性能,其体积比电阻值变化不大,但镍粉对纤维的导电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用金属卤化物溶液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洗涤后纤维的体积比电阻值可达7.2×106Ω.cm;表面处理对导电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混纺交织制品染色存在的问题与染料商品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人成 《染料与染色》2003,40(1):17-22,50
将纤维按染色性能分成ABCD四类,A类纤维是指能用酸性染料染成坚牢的深浓色的纤维,B类纤维是指能用阳离子染料染成坚牢的深浓色的纤维,C类纤维是指纤维素纤维用染料染成坚牢的深浓色的纤维,D类纤维是指能用分散染料染成坚牢的深浓色的纤维。综述了同类不同种纤维或不同类纤维混纺交织制品染色存在了问题,以及用于混纺交织制品染色用染料的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多功能改性聚酯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将SIPE、PEG、纳米级无机微粒的EG溶胶作改性剂 ,采用PTA路线合成多功能改性聚酯 ,多功能改性聚酯可在半连续聚酯装置上生产 ,该聚酯切片在高速纺丝设备上具有良好的可纺性 ,纤维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透气性 ,体积比电阻比普通涤纶降低了 3个数量级 ,抗静电性能好 ,织物可用阳离子染料常压沸染  相似文献   

18.
聚酰亚胺初生纤维存放过程中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二步法合成部分成环的聚酰亚胺预聚体,经湿法纺丝得到聚酰亚胺初生纤维,探讨了纤维结构与性能随存放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室温下聚酰亚胺初生纤维的强度与模量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但在-15℃下,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初生纤维在室温下存放60d,其热分解温度从567.1℃降到了558.0℃。低温下放置可抑制初生纤维力学性能的衰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丙烯酸和丙烯腈的共聚物与聚丙烯腈共混纺丝的方法,纺制了丙烯酸改性的聚丙烯腈纤维,研究了纺丝工艺条件与改性腈纶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纺丝所采用的丙烯酸共聚物的共聚比的增加,改性腈纶的断裂强度有所下降,吸湿性和保水性则不断提高;采用低温干燥致密化和较低的总拉伸倍数,有利于提高改性纤维的吸湿和保水性能;随着纤度的增大,改性腈纶的回潮率和保水率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