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18-1120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于胫骨止点处的解剖形态以及测量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汇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对胫骨骨道定位的解剖学意义,为ACL重建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8例,仔细剔除关节周围肌肉、后关节囊等结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及两侧侧副韧带,保证膝关节正常屈伸范围。在屈伸膝关节时按照ACL纤维张力区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附着处将ACL切断制备ACL损伤模型。用测量工具和Phontoshop软件获取ACL基本解剖参数以及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分别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ACL平均体部直径为(11.21±0.76)mm,ACL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最大横径为(11.34±0.79)mm,平均最大前后径为(16.54±0.82)mm。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3.35±29.65)mm~2和(83.29±16.99)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以及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2.13±0.96)mm,(21.14±0.83)mm和(8.82±0.77)mm。[结论]利用胫骨平台骨道定位ACL在股骨的解剖止点现实可行,在ACL重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通路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20年3月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经ACL腋下通路定位胫骨骨道(腋下组),另外22例采用经ACL与PCL残端间通路定位(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腋下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推移,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屈伸ROM均显著增加(P<0.05),而VAS疼痛评分和后抽屉试验分级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腋下组VAS疼痛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后抽屉试验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腋下组胫骨骨道内口CT测量冠状位(a/b)比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及胫骨骨道,比较胫骨端单双束面积覆盖率以及自然印迹与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总结规律,为临床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14例双束重建及20例单束重建术后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模型,再现胫骨平台ACL自然印迹及骨道。圈画、测量自然印迹、骨道面积等,比较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及单、双束骨道中心点与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结果(1)术后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0.50±13.58)%,双束(61.07±11.53)%(t=2.370,P=0.024),双束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2)单束:矢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43.80±5.5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4.90±6.69)%,无显著性差异(t=0.631,P=0.536);冠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55.15±2.9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85±2.80)%,有显著性差异(t=5.592,P=0.001)。(3)双束:矢状面上,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37.00±6.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37.43±9.84)%,无显著性差异(t=0.120,P=0.908);冠状面上,AMB骨道中心点位置(53.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14±1.83)%,有显著性差异(t=4.192,P=0.001)。矢状面上,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5.00±7.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0.79±6.42)%,有显著性差异(t=9.121,P=0.001);冠状面上,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6.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64±2.12)%,有显著性差异(t=7.280,P=0.001)。结论(1)ACL胫骨骨道双束重建面积覆盖率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尽可能采用个体化双束重建技术。(2)双源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术后骨道与自然印迹相对位置关系,对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骨隧道定位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胫骨骨隧道内口采用外侧半月板游离缘的切线与前后髁间突连线的交点定位;观察组选择原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中间位置定位.术后矢状位MRI测量胫骨骨道位置、胫骨纵向位移、后交叉韧带指数、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67±4.23)%和(34.21±2.46)%.胫骨纵向位移为(11.14±2.64)mm和(14.34±2.23)mm,上倾角为(56.2±4.3)°和(44.6±5.2)°,后交叉韧带指数为(3.97±0.45)和(4.78±0.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观察组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分别为(79.63±4.67)分和(89.76±5.21)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5.61±4.92)分和(92.54±3.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能使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膝关节MRI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胫骨的骨道定位情况.理想的胫骨骨道在矢状位MRI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21±2.4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字位全前方高位双入路与常规三入路镜下胫骨隧道定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院PCL重建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双入路,54例采用三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双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均显著优于三入路组(P<0.05),但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Lysholm和IKD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膝伸屈ROM无显著改变(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屈膝90°位后抽屉试验稳定性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Lysholm、IKDC评分、膝伸屈ROM和后抽屉试验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PCL胫骨隧道关节内口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测量位置数据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骨道的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3例PCL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导航辅助关节镜下行PCL胫骨骨道重建(导航组),39例采用单纯关节镜下行PCL胫骨骨道重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后抽屉试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及导针钻孔次数);于术后1 d MRI上测量移植物与胫骨骨道间角度及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上胫骨骨道出口位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ROM、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导针钻孔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文献,并对其归纳和总结。结果 股骨骨道位置是决定ACL重建术预后的关键因素。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经历了等长重建、解剖重建、Ribbon-like理论、I.D.E.A.L.理论和类等长重建理论。股骨骨道定位技术也随着对ACL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变化,每种骨道定位技术各有优缺点。Over-The-Top(过顶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ACL的翻修;时钟面定位法由于误差较大、稳定性差、可复性低,基本已不使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股骨外侧髁的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外侧髁后软骨缘顶点)由于解剖标志较为恒定,临床上多采用此法;X线透视下象限法由于术中实施较为繁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术后骨道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骨道定位精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骨道定位的影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D打印辅助定位骨道技术定位精确,可复性高,学习曲线短。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历经多次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袖套状保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关节镜下ACL袖套状保残重建术治疗的30例病人,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17~43岁。术前及术后2、6、12个月分别采用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记录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时行患膝MRI检查评估重建的ACL。结果 病人随访(14.53±2.48)个月(12~18个月)。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人,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固定排异反应。术后门诊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为(95.5±6.6)分,显著高于术前的(37.9±7.3)分;Tegner功能评分为(6.4±0.8)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82,P<0.001;t=25.819,P<0.001)。术后12个月复查MRI显示ACL显影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ACL袖套状保残重建术安全、微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增宽程度、骨道形状、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胭绳肌腱重建ACL手术后骨道的变化,通过X线片测量ACL重建术后的骨道直径。对51例患者行ACL重建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主要研究及观察指标: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检查(KT2000)及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股骨和胫骨的骨道直径、骨道位置和角度等。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道增宽率股骨85%-94%,胫骨65%;增宽程度股骨51%-53%,胫骨40%~44%。胫骨骨道增宽的形态以O型(冠位片)及V型(矢位片)最常见。骨道增宽与年龄、身高及体重指数相关。股骨骨道位置偏前会引起股骨骨道的增宽,股骨骨道角或胫骨骨道角越小,则股骨骨道越容易增宽。结论以腘绳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与程度,股骨骨道较胫骨骨道明显。骨道增宽与患者年龄、身高以及骨道定位相关,其中股骨和胫骨骨道的位置及角度是引起术后骨道增宽的主要因素之一。骨道增宽与KT2000结果和术后肌力恢复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644-164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损伤患者,其中65例完全断裂,13例部分束支断裂,对ACL完全断裂的残端稍作清理后予以保留,部分束支断裂的残留束支予以保留,同时对断裂束支的残端予以保留,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术后行相同的功能康复训练,术后定期记录患膝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5~24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1周的VAS评分(6.34±0.521)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22±1.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ROM由术后1周(75.37±6.79)°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5.43±8.56)°,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由术前的(20.24±2.72)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62.68±2.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35.12±7.22)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89.42±5.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保留残端重建ACL可以降低患膝疼痛评分、增加患膝活动度、提高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缩短了患者康复疗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经胫骨横钉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7月,在关节镜下,经胫骨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对折,横钉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俊  刘俊才  李凌志  江浩  李忠 《骨科》2022,13(6):492-497
【摘要】 目的 观察取自体肌腱经骺板重建青少年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胫骨骨隧道变化情况,以及骨隧道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03月16例青少年患者取自体肌腱于关节镜下经骺板重建ACL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4~17岁,平均(15.1±0.9)岁。术后1、24、52、104周行MRI检查,测量胫骨隧道内口、中段、外口处宽度并与术后1周比较,计算绝对扩张量,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定义及分度。术前及术后采用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及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对胫骨骨隧道扩大不同分度间Lysholm、IKDC及Tegner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末次随访时评估有无双下肢不等长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24周及52周内胫骨骨隧道均发生扩大,不同胫骨隧道扩大程度患者术后同时间点Lysholm、IKDC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52、104周 Lysholm、IKDC及Tegner评分与术前比较,术后24、52、104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4周时胫骨骨隧道直径与术后1周比较差值均<2mm,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身高增长3.2~14.6cm,平均(8.0±3.1)cm,随访时辅助检查提示除1例患者骨骺未完全闭合外;余患者骨骺均闭合,所有患者无双下肢不等长及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发生。结论 取自体肌腱经骺板重建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术后胫骨骨隧道呈先扩大后变小的趋势,早期胫骨骨隧道扩大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下肢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四股移植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情况,采用Lysholm 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6.5 个月,Lysholm 关节评分由术前52分提高到术后91分,优良率89.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四股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创伤小,疗效优良,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早期系统训练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民  毕胜  刘玉杰  杨维  张丽丽 《中国骨伤》2015,28(7):609-614
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次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发生对侧ACL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8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16例接受初次ACL重建术治疗的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经4~10年(平均7.6年)随访,其中发生对侧ACL损伤65例(9.1%,损伤组),未发生对侧ACL损伤651例(90.9%,未损伤组)。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术前Lachman试验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损伤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高于未损伤组(P<0.05)。以是否发生对侧ACL损伤结局为因变量,先将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再将患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有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Mantel-Cox)检验,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对侧ACL损伤的发生时间;采用X-tile软件对PTS截断值分析,采用Log-Rank(M...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八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 .方法 回顾了自2003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例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病例,距首次手术时间6~15个月;首次手术用髌腱重建4例,腘绳肌肌腱重建4例.翻修时用同侧或对侧的胭绳肌肌腱重建.结果 除1例翻修失败外,其余患者术后关节稳定,HSS和Lysholrn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通过翻修手术及术后的功能锻炼,后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选择性后交叉韧带(PCL)部分重建治疗PCL部分损伤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对21例单纯PCL部分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PCL部分重建,其中前外侧束损伤13例,后内侧束损伤8例。11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1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5年(平均32.4个月)随访。后向Lachman试验:术前13例阳性患者术后12例阴性,1例阳性;后抽屉试验:术前8例阳性患者术后均为阴性;KT-1000(70°)试验:术前平均(7.3±2.5)mm,术后平均(1.8±0.6)mm。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8.2±6、4)分,术后平均(90.6±4.3)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级:术前D级16例,C级5例;术后A级9例,B级11例,C级1例,总优良率95.2%。结论 PCL部分韧带束损伤后行部分韧带重建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其受伤机制与膝关节结构如胫骨平台后倾角等相关.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主要基于X线片、MRI影像和CT影像,胫骨参考线的选择是测量要点之一,不同的参考线会使胫骨平台后倾角相差较大.过大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会使胫骨向后位移,使得前交叉韧带承受的应力增加,从而增加损伤风险.而过大的外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胫骨隧道无撞击重建区的定位。方法选用10具正常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膝关节完全伸直时,标记髁间窝顶延长线和ACL胫骨附着处的交点。膝关节屈曲90°时,测量ACL胫骨附着处上标记点与ACL前缘间的距离及标记点与胫骨棘间区后缘间的距离。然后,再测量标记点前部分的前后径、后部分的前后径和内外径,并计算后部分的面积。结果由ACL胫骨附着处前缘到胫骨棘间区后缘的前后径平均为(21.40±1.17)mm。ACL胫骨附着处标记点前部分的前后径平均为(8.90±0.74)mm(占总前后径的41.59%)。胫骨附着处标记点后部分的前后径平均为(12.50±0.85)mm(占总前后径的58.41%),内外径平均为(10.65±0.97)mm,面积平均为(133.80±21.01)mm2。结论ACL胫骨附着处上标记点的后部分是胫骨隧道无撞击区,位于胫骨棘间区的后缘中点与该点前12.50mm之间,在该区域行ACL重建可以避免移植物与髁间窝顶部的撞击。绝对撞击区位于ACL胫骨附着部前缘与其后8.90mm之间,应尽量避免在此区域内定位胫骨隧道。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下人工韧带移植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5~96min,平均65min。16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