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夫·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但是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该作存在着对非理性现象的大量描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物变化莫测的心理现象和对人物本能欲望等的揭示;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发生、发展,甚至胜负都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作者的这一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逾越"之举,非但没有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反倒使得《战争与和平》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非理性视角出发对作品加以研究,将会得出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奥斯丁对于18世纪“日趋流行”的书信体小说传统的承传,既是出于她本人对这种形式的着迷,也是她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更是书信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本文以文本细读、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叙述的替代物、人物描写的媒介、故事发展的催化剂三方面论述书信作为对话的书面形式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为透视主题所起的作用,从新的角度领略经典之魅力。  相似文献   

3.
恰科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围困》是一部典型的全景战争小说,在战争小说的叙事方面,具体表现为:场面宏大,视角变换,多层次展现全景;人物众多,虚实结合,多角度反映历史;纵横结合,前后呼应,严谨而真实地描写战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小说《华盛顿广场》,揭示其在写作技巧上的特色,并以此来管窥詹姆斯在写作艺术上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白卫军》作为苏联国内战争小说的名篇,其独特之处是东正教背景下史诗式现代战争叙事。东正教背景体现为圣母—索菲亚崇拜、“末日审判”思想及众生平等的人道主义观念。史诗式体现为时间高度浓缩,而且对战争的重点描写都集中于几天;对交战双方一视同仁地描写;史诗式的场景。现代性体现为梦或梦幻的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较多运用象征和诗意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田汉的《名优之死》刘振声这一形象一直被一个固定的模式阐释着,那就是老艺术家痛恨自己悉心培养的徒弟被旧社会恶势力引诱而堕落,为了维护艺术坚决地与之斗争,最后悲愤而死。然而,刘振声的斗争不单单是为了艺术,剧作中其实存在两条线索,即刘振声为爱情和为艺术而与社会恶势力、压迫者的斗争。田汉《名优之死》以爱情和艺术的幻灭,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这两个冲突折射出田汉剧作的深深的感伤情绪,而当我们撩开感伤情绪的面纱,这种感伤也是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7.
《边城》中,翠翠是个自然之子,她有了自己爱的对象,但因之她的单纯素朴,她不可能对自己的爱情采取主动,相反,她甚至逃离。爱她的人也怕伤了她的单纯,沟通出现了问题,于是,不幸终于发生。这正是沈从文先生对于理想人性的必然表达。  相似文献   

8.
以《一地鸡毛》为例,通过刘震云小说的描写视角,论述"新写实主义"作家在还原生活、展现物质权欲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探索性的艺术表现风格,尤其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命运悲剧、人性的反常与扭曲的审美观照,体现出日常生活中诗意消解的多样化艺术情趣;揭示了在世界风云、社会思潮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的主体性被丧失以及知识分子主体价值失落的隐忧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说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艺术劳作过程,最能体现其艰难程度的莫过于写好开头与结尾。古人在谈到诗文的结构艺术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开头、结尾的艺术特征。《金瓶梅》的开头和结尾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具,其开头在平淡中求奇、求巧,在限制中实现创新。结尾却气象万千,既完成了结构上的呼应,又营造出意蕴深远的艺术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远古到汉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学观:以《尚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观,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人文文学观,和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文学观.刘勰继承了前人把文学理解为一个和谐过程的基本模式,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性质、起源、思想和语言的形成及其功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批评体系.这驳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批评没有一个连贯体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1.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唐·德里罗小说《地下世界》中的垃圾景观、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地景艺术,研究指出垃圾理论家的垃圾填埋场设计和艺术家们的垃圾地景艺术对无用之物的再造蕴含了救赎启示思想,他们的垃圾再造是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德里罗的垃圾书写,渗透着对历史的重构与艺术救赎的美学思想,暗合了本雅明对垃圾的历史和艺术的哲思,揭示出艺术家和思想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美学审视和批判之维。  相似文献   

13.
以短篇小说《宝贝》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文中主人公所处的境地以及造成其"被体制化"精神状态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揭示了该主人公与现代社会人们的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大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相声在晚清时代的北京城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地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欢喜虫儿》作为一部厚重的相声艺术发生、发展的文学性历史演义,体现出某种文化发生学的特质,并让我们对具体艺术的起源、发展、兴盛与出新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沃克在创作中强调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把西方经典文学传统和黑人族裔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黑人作家创作的历史语境,在作品主题上通过展现黑人民间故事、黑人传统宗教、黑人神话、创伤与疗愈等黑人民俗文化承担起黑人族裔身份构建和文化身份探求的政治使命,传承黑人文化的政治隐喻,展现出非洲族裔作品的美学魅力和文学的政治再现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斯坦贝克在短篇小说《菊》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情况。认为作者在描写主人公艾丽莎活动的四个主要场景中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从而揭示了艾丽莎摆脱封闭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但她就像自己精心栽培的菊花一样,只能在封闭的山谷中寂寞地绽放。  相似文献   

18.
苏伟贞的《日历日历挂在墙壁》选择了一个旧式家族的老太太以编写日记作为故事的主线,通过多个叙述文本交错拼接,在现实与日记的真实与虚构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太太自我生命感受历程。多维度的叙事架构以及小说空间上的真实与虚构的交融,让人感到既生涩又新奇。但是,透过小说的纷繁头绪,你会发现,苏伟贞事实上在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自我生命历程的书写,而是作为一个女人在有了家庭以后,因爱之名而衍生出来的"家"情结。  相似文献   

19.
刘晓达 《饰》2014,(2):8-15
本文从东周至秦汉中期政治与社会转型的视角出发,在细致回顾与评析学界对"天下"观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美术史视角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衍生的带有皇权建构与空间表现特征的美术材料,从而提出对该课题进行重新研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体性的哲学思想对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半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中《白虎堂》篇章进行主体性意义解析。首先论述笔者意欲表现的自我是具有现代典型意义的,即独立自含的主体性。其次基于互文性关于主体性的阐释来讨论自我的另一面:无法逃脱与他者的关联。在逃避关联而不得的挣扎中才构建出第二代美籍华人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