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数量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田间小麦(wheat,W)与绿豆(mung bean,MB)不同行比间作:10∶10(10W∶10MB),12∶6(12W∶6MB),12∶4(12W∶4MB),16∶4(16W∶4MB),小麦单作为对照;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测定麦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并调查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降低了蚜虫种群数量,并且12W∶4MB和16W∶4MB处理蚜量最低。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51),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32),而风速与温、湿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平均温度与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07)。因此,麦豆间作改变了麦田微环境,使其通透性增强,蚜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12W∶4MB和16W∶4MB处理的麦田蚜量更低,因此为较理想的麦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叶色草蛉对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了叶色革蛉成虫捕食绣线菊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组建了其捕食功能模式:1/Na=0.0037+2.1137 1/N,处理时间(Th)为0.0037d,瞬时攻击率为0.4731,从中可看出叶色草蛉成虫的日最大理论捕食蚜量为270.3头(即N为无限大时),此模式表明这种天敌昆虫对绣线菊圩有明显地控制作用,并有保护利用价值,其寻找效应随着蚜虫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本文究了烟蚜茧蜂对绿色型或红色型桃蚜与萝卜蚜共存系统中各种蚜虫的寄生选择性,分析了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喜好性、选择性和转换行为等.实验中蚜虫总密度设置为60头,两种蚜虫的密度比例变化分别为1∶5,2∶4,3∶3,4∶2,5∶1.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系统中烟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作用明显强于对萝卜蚜的寄生作用,烟蚜茧蜂选择寄生的蚜虫桃蚜,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比例随各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烟蚜茧蜂对红色型桃蚜与萝卜蚜组合的寄生作用高于对绿色型桃蚜与萝卜蚜组合的寄生作用.烟蚜茧蜂对桃蚜具有正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对萝卜蚜具有负喜好性和正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4.
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月中下旬第1代苹果绵蚜若蚜开始活动,2月下旬~3月田间种群数量开始缓慢上升,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快速增长期,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上旬,之后逐渐下降.全年呈现1个明显高峰期.全年各龄蚜均有发生,第1龄若蚜、第2龄若蚜、第3龄若蚜、第4龄若蚜和成蚜各自占全年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6.92%,40.12%,22.9%,19.01%和11.05%.其中第2龄若蚜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第1龄若蚜较低.苹果绵蚜(X)对红富士(Y1)与金帅品种(Y2)的产量损失模型:Y1=80.3472-0.0488X,Y2=77.9892-0.073X.初步制定防治指标:7蚜群/株(红富士品种),11蚜群/株(金帅品种).  相似文献   

5.
吴家美 《安徽科技》2005,(11):23-24
斜纹夜蛾原为一种间隙暴发为害的杂食性害虫,近年来在安徽省沿江等地发生频率和发生程度明显加大,全省每年发生面积均在30万公顷以上,在为害高峰期,大豆、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上平均百株幼虫虫口数有几百甚至上千头,高的田块百株幼虫虫口数量超万头,尤其是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BT棉)地区,棉田斜纹夜蛾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其发生为害水平远超过棉铃虫,已成为棉田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里县辛兴大队是一个集中产棉大队,每年防治蚜虫都使用大量农药,开支甚大,效果不佳。为了有效地控制棉蚜的为害,他们学习外地经验,大面积释放瓢虫。在去年释放成功的基础上,今年释放2400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80%),取得了蚜虫虫口减退率达89~98%的良好效果。他们在试验中发现,当麦田蚜株率分别达11.2%、80%、100%时,亩瓢虫数相应达20.8头、270.4头、4160头。在棉田,当蚜株率为20%和40%时,亩瓢虫数达5.6头和56头;当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桃蚜传播黄瓜花叶病毒新疆株(CMV-XJ)的规律,结果表明:无毒蚜虫能够获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30 s,获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取食时间为70 s以上时,获毒率达100%;带毒蚜虫传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0.25 h,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传毒时间时,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取食时间达2 h以上时,传毒率达100%;带毒蚜虫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传毒率随单株植物带毒蚜虫数目的增加而升高,单株虫量达15头以上时,传毒率达100%.说明桃蚜可以高效率地传播黄瓜花叶病毒新疆株.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拌种对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药剂拌种对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其天敌的影响,以吡虫啉和京东八号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A(拌种药量为1.2 g·kg-1,有效成份,以下同)﹑处理B(拌种药量为0.8 g·kg-1)和ck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麦长管蚜总数分别为4 204,4 128,9 911头·百株-1,且处理A,处理B与ck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处理A和处理B从4月24日到5月25日对小麦长管蚜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在5月17日防效达最佳,分别为82.13%,78.11%;经小麦产量分析表明,处理A,处理B,ck的产量分别为0.701 3,0.598 8,0.564 4kg·m-2,且处理A与处理B,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吡虫啉拌种对小麦长管蚜天敌的影响分析表明,处理A和处理B对小麦僵蚜﹑瓢虫田间数量影响与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9.
黑背小瓢虫是蚜虫的捕食性天敌之一,在湖北一年发生5-6代,第一代主要在槐,榆,桃树等植物上捕食,第2-4代主要在棉田捕食,有世代重叠现象,从卵发育到成虫羽化约需16天,成虫寿命一般为18天,幼虫和成虫都扔食,每头日平均捕食量为27头左右,在棉田的虫口密度一般为12-14头/百株,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口数量达到高峰,1990年在实验室内,对黑背小瓢虫进行了捕食功能反应试验,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棉蚜发生的原因1、与温湿度的关系.棉蚜发生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气温16—22℃,空气湿度70%以下时,有利于棉蚜繁殖.高温(日平均气温25℃以上),高湿(空气湿度75%以上)都对蚜虫不利.春季的气温比棉蚜的某些天敌繁殖所需的气温低,到7、8月是伏蚜繁殖最快阶段.1994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时晴时雨的天气,十分有利伏蚜繁殖,蚜量剧增,蚜群拥挤,营养条件恶化,产生有翅蚜迁飞,扩散再繁殖,始而往复,这是棉蚜猖獗发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根箱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空间变异。结果表明:间作有利于玉米、大豆根系的生长,与单作相比,间作在不同土层中作物根干质量相应增加,根冠比增大,比根长明显增加。因此,玉米、大豆间作的根系系统优越于各自的单作,可通过两种作物根系的互补作用,利用作物自身的潜力,提高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苹果园植被多样化在果树害虫持续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于1997年至1999年对4个不同类型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多样化的生草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平均虫口密度为0.38头/枝,分别是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清耕密植园的3.4倍、2.7倍和1.8倍;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达63.5%,分别是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清耕密植园的1.4倍、16.7倍和18.1倍;生草园在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的情况下,树冠上害虫的平均虫口密度均低于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清耕密植园,其比值,蚜虫为1:1.1:18:1.62:1.99,叶螨为1:4.27:2.78:7.22,金纹细蛾为1:1.70:50:4.10。同时,果园植被多样化后地面植被上和树冠上天敌逐年增加,益害比大大提高,从而,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果树次生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cotton aphids (Aphis gossypii Glover) invading the cotton field, large numbers of insects have accumulated in the marginal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zone surrounding it. They are 6.94 times (excluded natural enemies) as many as the aphids in cotton field. Most of these insects areTherioaphid maculata (Buckton), and occur in fields 10–15 d earlier than cotton aphids. Consequently, abundant natural enemies have bred in alfalfa zone when cotton aphids increase rapidly in cotton fields in the middle of June in Xinhe County,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major natural enemies, including Coccinellids, Chrysopids and Syphid flies in alfalfa zone, is 13.65 times that in cotton field within the same acreage of fields. At this period, it is very effective to force the natural enemies from the alfalfa zone into the nearby cotton field to control the rapid increase of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by cutting the alfalfa stands.  相似文献   

14.
不同间作模式对丘北辣椒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间作模式对丘北辣椒主要病虫害的影响,于2007~2008年在云南省丘北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花生、大豆、向日葵,辣椒主要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净作(CK)减少了14.6%,5.2%,10.1%,12.3%,主要虫害危害率比净作(CK)减少了6.8%,1.4%,4.4%,3.3%;间作作物主要病害发病率最高为大豆的61.1%,最低为玉米的15.0%,向日葵的45.5%和花生的20.8%介于其间.在各种间作模式中,辣椒主要病害发病率和主要虫害危害率最低为2行玉米间8行辣椒(M2C8)和2行玉米间10行辣椒(M2C10)2种模式,其中M2C8比CK减少了15.6%,6.0%,M2C10比CK减少16.6%,4.0%;间作作物主要病害发病率最低仍为M2C8和M2C10中的玉米,分别为13.4%,12.8%.说明M2C8和M2C102种间作模式,能有效减少辣椒主要病虫的危害,适宜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吐鲁番棉区自然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棉花苗期至吐絮期施药棉田和不施药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天发生动态,结合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结果评价棉田中自然天敌 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施药棉田中草蛉和瓢虫对棉蚜有着良好的自然控制能力,施药棉田中常用的化学杀虫剂虽能短期控制棉蚜种群数量,但同时也严重杀伤了其天敌,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蚜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宁夏玉米产量和氮肥肥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玉米超高产,在宁夏引黄灌区,以先玉335为材料,选择种植密度(x1)和施氮量(x2)为调控因子,采用二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玉米产量和氮素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获穗、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空杆率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秃尖长达到5%的显著水平.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施氮量二因素的回归模型Y=14 431.2+1 109.2 X1+2 104.3 X2-36.1 X1X2-1 334.0 X12-1 022.6 X22(R=0.967 8),回归项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失拟项检验不显著,即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很好.先玉335最佳种植密度X1=9.10万株/hm2、最佳施氮量X2=398.0kg/hm2,玉米最高产量Ymax=15 729.24kg/hm2.对当地玉米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杏李园间种紫花苜蓿和间作红豆草对天敌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地调查了单作与间种紫花苜蓿和间种红豆草杏李园树上天敌的群落动态,评价了间断使用化学农药对天敌功能团的干扰与天敌种群的恢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美国杏李树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间种紫花苜蓿园中、间种红豆草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杏李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参数存在差异.种植红豆草果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种植紫花苜蓿的果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美国杏李园间种紫花苜蓿和间种红豆草对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杏李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群落参数随物候而改变.杏李园间种紫花苜蓿园中和间种红豆草对于受到化学农药干扰的天敌功能团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受害的植物或作物上随机抽取若干受害叶片,统计蚜虫数量,一部分接入天敌,另一部分做对照,几天后观察蚜虫死亡情况。室内试验与大棚试验的结果均表明蒲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效果很好。由于大棚或室外试验中蒲螨繁育体丢失使蒲螨数量大幅减少,蚜虫数量会重新上升。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是蒲螨繁育体不被丢失以及提高蒲螨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种群生态学原理,对转BADH基因稻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稻田与对照稻田(中花8号)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发生量有一定差异;转基因稻不同株系中害虫及天敌的种群数量有升有降,但与对照稻田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监测表明:各供试稻田中二点叶蝉、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高峰期均为7月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三突花蛛、三色长蝽、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高峰期与主要害虫的高发期基本一致,天敌-害虫跟随现象明显。综合分析表明:转BADH基因稻对稻田害虫及天敌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用2个饲用春玉米品种,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和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株高增大,单株绿叶片数和次生根数减少。春玉米叶面积系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快。春玉米群体鲜重因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同时密度的增产效应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春玉米群体干重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75000株/hm^2时,群体干重出现下降现象。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空秆率增大,穆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籽粒产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