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上臂PICC置入和传统盲穿PICC置入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于我院行PICC穿刺置入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方式分成采用超声导引结合MST行上臂PICC置入的观察组(35例)与传统盲穿置管的对照组(35例),在置管第7d对两组包括置管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穿刺点异常、手指肿胀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置管成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均为100%,置管第7d,观察组包括穿刺部位渗血、穿刺点异常、手指肿胀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1]。结论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能够有效改善PICC穿刺患者的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盲穿置入PICC导管,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置管;B组采用传统盲穿在肘下置管,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行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传统盲穿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致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结果。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86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采用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8.60%,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较传统盲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10-113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含醇洗必泰碘消毒剂联合半导体激光外照射与单用含醇洗必泰碘消毒剂外消毒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CVC)局部导管相关感染(CRI)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方法对70例留置深静脉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含醇洗必泰碘消毒剂联合半导体激光外照射(试验组,n=35)和单用含醇洗必泰碘消毒剂外消毒(对照组,n=35),两组均按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常规导管护理,观察记录患者置管部位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硬结、脓液或渗液,导管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有无定植、感染。所测数据值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试验组中有效34例,一般1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中有效30例,一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感染:试验组2.8%(1/35)分泌物送检样本发现细菌定植,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10/35),试验组的分泌物培养发现2株定植菌,定植率为5.7%,无一例发生局部感染,均无造成导管相关性感染。对照组的分泌物培养中发现15株定植菌,定植率为42.8%,发生局部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醇洗必泰碘消毒剂联合半导体激光外照射是预防中心静脉相关性局部感染的优良方法,有效降低中心静脉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标分析高龄危重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相关事件的关系。方法观察本院南楼2007年9月-2012年3月间311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高龄重症患者,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两组,上腔静脉组和右房水平组,观察两组导管主要事件、预后及导管应用时间等指标。结果除置入较浅导管的脱出比例(4.7%)高于更深组(0.5%,P=0.019)外,两组在其他导管相关事件、临床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当今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成熟的时代,导管尖端位置深浅对于导管相关并发症和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钟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07-108
目的探讨定量抽吸方法减少静脉血液在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的血液残留。方法将12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方法判断留置针是否在静脉内;观察组通过计算主管腔的容量进行定量抽吸。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为3.47%,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为21.92%。结论定量抽吸方法可使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明显减少,可有效防范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的血液残留。  相似文献   

16.
钟红元  钟丽霞 《吉林医学》2014,(24):5325-532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与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以提高CPR后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方法:选择实施心肺脑复苏抢救的猝死患者共124例,其中进给予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观察组共71例,给予常规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对照组共53例。急救前后对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抢救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45.1%(32/71),存活入院率为28.2%(20/71);对照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32.1%(17/53),存活入院率为22.6%(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选择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值得在急救过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创伤性血胸患者采用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54例早期创伤性血胸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胸管引流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疼痛程度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1%,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创伤性血胸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具有较小痛苦、较好治疗效果、较小创伤等优势,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敬碧珍  杨晓玲  李洁 《西部医学》2010,22(8):1534-1535
目的优化浅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方法将28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观察组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固定,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结果观察组透明敷贴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留置针脱出、渗漏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可延长透明敷贴使用时间,减少留置针的脱出和局部渗漏肿胀,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伟贤 《华夏医学》2013,(6):1134-1137
目的:分析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比较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比较两组之间的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患儿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ICC的留置时间(P<0.05),但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所耗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替代PICC置管安全可行,医疗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