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窗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的溶栓效果,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溶栓效果比较。方法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不同时间大鼠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按随机原则将60只大鼠分成三组:①对照组:再分为PTE2h对照组和PTE3d对照组;②PTE2h溶栓组:再分为ru-PA2h组和rt-PA2h组;③PTE3d溶栓组:再分为ru-PA3d组和rt-PA3d组。PTE2h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2h处死大鼠,PTE3d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48h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取血、肺脏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cpm)。结果(1)rt-PA2h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u-PA2h组,ru-PA2h组又明显高于PTE2h对照组(P均=0.000);其血浆FIB、α2-AP水平明显低于ru-PA2h组(P=0.002,P=0.001)及PTE2h对照组(P=0.003,P=0.002),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及0.700)。(2)ru-PA3d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t-PA3d组,rt-PA3d组又明显高于PTE3d对照组(P均=0.000);三组间血浆FIB及α2-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P=0.751)。结论(1)ru-PA1mg/kg溶栓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影响,而rt-PA1mg/kg溶栓早期影响全身纤溶系统;(2)体内血栓存在的时间影响ru-PA的溶栓效果,ru-PA对新鲜血栓栓塞的即刻溶栓作用不及rt-PA,但对较陈旧血栓栓塞的溶栓效果强于rt-P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又称外源性u-PA)不同用药方案对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内源性纤溶的影响。方法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碘(^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按随机原则将70只大鼠分成三大组:①假手术组;②PTE溶栓治疗对照组,含4个亚组:PTE 2 h组,PTE 1 d组,PTE 3 d组和PTE 5 d组;③PTE后3 d溶栓组,含2个亚组:多次用药组和单次用药组。用药后2 h处死大鼠,取血、肺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以10%甲醛固定肺组织,制成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PTE 2 h、1 d、3 d及5 d组血管栓塞部位内皮细胞u-PA、u-PAR、PAI-1 mRNA及t-PAmRNA的表达均阳性,假手术组均为阴性。定量分析示:①PTE 2 hu-PA及u-PAR mRNA表达最低,3 d最高(P均=0.000),5 d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及0.642)。②PTE 2 h PAI-1的mRNA表达最低(P均=0.000),PTE 1 d与3 d、5 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及0.757)。③各组间t-PA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P=0.127)。④经相关分析,PTE 2 h、1 d、3 d及5 d组u-PAR mRNA与u-PA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00,P=0.024;r=0.658,P=0.039;r=0.666,P=0.035;r=0.774,P=0.009)。多次用药组血管栓塞部位u-PA mRNA表达及溶栓率明显高于单次用药组及对照组(P均〈0.001),单次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多次用药组u-PAR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单次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外源性u-PA的溶栓效果及对PTE内源性纤溶的影响与不同的用药方案有关。外源性u-PA可作用于u-PA系统,促进内源性u-PA及u-PAR的合成,加强纤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不同用药方案对栓塞处肥大细胞(MC)分布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碘(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随机将30只大鼠分成两大组:对照组(n=10);溶栓组:再分为多次用药组及单次用药组(n=10).定时处死大鼠,取血、肺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cpm).以10%甲醛固定肺组织,制成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血栓的形态,Masson染色观察栓塞血管的胶原纤维分布,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血管栓塞处肥大细胞分布.结果 栓塞血管断面可见MC聚集现象,ru-PA多次用药组栓塞处MC计数及溶栓率明显高于单次用药组及对照组,单次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相似文献   

4.
蒋春焕 《中原医刊》2011,(6):117-118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水平,并探讨其与胃癌分类及分级的关系.方法 收集32例胃癌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u-PA和u-PAR,并对胃癌患者血浆u-PA和u-PAR与胃癌分类及分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u-PA水平为(1291±484)ng/L,高于正常对照组(1035±268)ng/L(t=2.618,P=0.012) 血浆u-PAR水平为(1240±443)ng/L,高于正常对照组(870±266)ng/L(t=4.053,P=0.000).经Pearson相关分析胃癌患者血u-PA与胃癌分类及分级相关.结论 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水平在胃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其中血浆u-PA水平与胃癌分类及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Song SJ  Hu JB  Wang HX  Wen SQ  Ding MP  Huang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83-1585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受体 (uPAR)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 30名健康对照组血浆中uPA和uPAR含量 ,并按病情分轻、中、重 3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6 6 4± 384 )ng/L及 ( 1375± 30 3)ng/L ,其他疾病对照组为 ( 10 33± 12 3)ng/L及 ( 978± 12 0 )ng/L ,正常对照组为 ( 10 0 5±12 9)ng/L及 ( 90 5± 15 9)ng/L。脑梗死组与后两组比较P <0 0 5或P <0 0 1。脑梗死患者恢复期uPA含量为 ( 1186± 385 )ng/L ,与两对照组比较P >0 0 5 ,uPAR含量为 ( 115 9± 2 6 1)ng/L ,明显高于两对照组 (均P <0 0 1)。重度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939± 2 5 7)ng/L及 ( 15 11± 379)ng/L ,中度患者分别为 ( 15 94± 2 0 5 )ng/L及 ( 12 97± 15 1)ng/L ,轻度患者分别为 ( 135 9± 176 )ng/L及 ( 12 2 7± 98)ng/L ,重度患者组与后两组比较P <0 0 1;恢复期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15 3± 170 )ng/L及( 1186± 15 8)ng/L ,轻度患者分别为 ( 10 4 2± 187)ng/L及 ( 10 5 4± 10 9)ng/L ,两者比较P <0 0 5和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是近年特别关注的两个纤溶因子,它们除了纤溶效应外,还参与胞外基质降解、细胞修复和组织重塑等病理生理过程,现发现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肿瘤,而对非肿瘤疾病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CD_(8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薛重重 《医学综述》2005,11(10):881-883
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uPA:它的表面受体及uPA的抑制剂(PAI-1、PAI-2)共同形成蛋白水解系统,在炎症及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CD87的信号转导、在炎症及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简要综述如下。1 CD87的结构及功能1.1 CD87的结构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uPA、u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及其受体 (u PAreceptor,u 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ic Ture 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0例肾盂输尿管癌、4 0例膀胱癌组织中 u PA和 u PAR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 ,u PA和 u PA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均 <0 .0 5 )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癌组织中 u PA、u PA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 (P<0 .0 5 ) ,且 u PA阳性表达与 u PAR阳性表达有高度正相关性 (r=0 .979,P<0 .0 1)。结论  u PA、u PAR的共同表达是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特征之一 ,与其浸润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后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肺血栓栓塞血浆TXA2,PGI2浓度和TXA2,PGI2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栓塞前组,栓塞1h,3h,5h,7h组,每组12只,栓塞组自颈外静脉注入自体血栓混悬液2ml建立肺血栓栓塞模型,栓塞前和注栓后1h,3h,5h,7h各时点收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用放免法检测TXB2,6-Keto~PGF,n及TXA2,PGI2比值。结果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注栓后PO2较栓塞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浆TX&3h达高峰值,6-Keto—PGF1a从基线逐渐上升至7h时点达高峰值,二者各时点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XA2,PGI2比值失衡,1h时点达高峰值。结论建立大鼠自体肺栓塞模型成功;缩血管因子TXA2和TXA2,PGI2比值失衡在PTE的初始和早期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GI2对PTE后期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I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COPD with PTE)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及D-二聚体(D-D)变化,了解其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AECOPD患者,40例COPD合并PTE患者,40例对照者来自2009年9月~201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果 COPD合并PTE组LDH、D-D、纤维蛋白原(Fb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3.0±105.0) U/L、(618.0±198.0) μg/L、(5.1±1.5) g/L、(69.0±49.0) U/L ]明显高于COPD[(294.0±12.0) U/L、(500.0±271.0) μg/L、(4.2±1.4) g/L、(55.0±37.0) U/L ]和正常对照组[(135.0±49.0) U/L、(241.0±113.0) μg/L、(3.0±0.9) g/L、(35.0±20.0) U/L](P<0.05).当LDH诊断临界值为295.0 U/L时,COPD合并PTE诊断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80.0%.当D-D诊断临界值为550.0 μg/L时,COPD合并PTE诊断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76.7%.结论 COPD合并PTE患者血清D-D、Fbg、LDH水平明显升高,检测患者血清D-D、Fbg、LDH可为诊断COPD合并PTE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啉烷(PDTC)对大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后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血栓栓塞(PTE)组、溶栓组、溶栓+PDTC组(简称PDTC组).按组再分为栓塞术后或溶栓术后1、2、4 h观测组,每组6只.建立大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模型即PTE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PDTC能有效减轻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后肺组织细胞凋亡和再灌注损伤,尤以溶栓后2 h明显.溶栓后2 h,PDTC组Caspase-3蛋白吸光度比值为(0.166±0.005),显著低于溶栓组同时间的吸光度比值(0.228±0.005)(P<0.01);PDTC组肺组织的细胞凋亡率为(24.67±1.21)%,显著低于溶栓组同时间的细胞凋亡率(41.17±2.32)%;PDTC组血浆SOD活性为(69.25±1.64)U/ml,显著高于溶栓组同时间的SOD活性(49.19±1.19)U/ml,PDTC组血浆MDA含量为(3.68±0.13)nmol/ml,显著低于溶栓组同时间血浆MDA含量(5.20±0.14)nmol/ml(均P<0.01).结论 PDTC可能通过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溶栓后肺组织细胞异常凋亡,减轻急性肺栓塞溶栓后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仅有3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正常,其余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其中有19例患者(63.3%)存在大于等于3项的异常现象。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中窦性心动过速、SI QIIITIII、QIIITIII、TV1-V3的发生情况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溶栓治疗后患者的肺型P波、电轴右偏、SI、右束支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的发生情况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心电图变化具有多样性,通过对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动态的观察可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栓演变过程.材料与方法:利用猪自体血栓制备选择性急性PTE模型,观察PTE后不同时间血栓性状、肺动脉内膜和周围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PTE后2 h血栓已部分溶解,3 d继发混合血栓形成,7d血栓部分机化,14d血栓进一步机化并局部钙化;栓塞后即出现肺出血和肺水肿,以2h最为明显;栓塞后1d开始出现内膜增厚,持续到14d.结论:血栓自溶、机化及肺动脉内血栓形成共同决定栓子的结局,影响PTE的病理和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