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珍稀特有植物华顶杜鹃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种子采集与贮藏、圃地选择与做床、播种、苗期管理、苗木移植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一套种子繁育技术,以期为华顶杜鹃的种群保护与群落恢复提供种苗保障和科学依据,也为其它高山杜鹃的种子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及北城新区的观赏花卉剑兰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利用常规方法对叶部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1株纯培养物lyxjj012。利用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合柯赫氏法则和叶部解剖特征观察,确认该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葡萄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 vitivorum Miura)。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喀什叶城和莎车两个县的8个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核桃叶斑病标本,经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喀什地区核桃生产园叶斑病的病原.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观察和测定,并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定引起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主要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商业化种植区发生了一种蓝莓新病害,典型症状为茎干和枝条枯萎死亡,发病早期部分枝条和叶片枯萎但不脱落,韧皮或木质部横切面呈轻棕黄色或灰黑色变色。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及分子鉴定等方法对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种植区采集病样 15 份,分离获得来自蓝莓病株茎干、枝等器官的15个生长较一致的真菌分离物;致病性试验证实,均为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利用ITSI-5.8S-ITS4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序列分析结果与B.dothidea的同源性为 99%~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病原菌在蓝莓果树上的危害在云南省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草果叶斑病和枫香干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姜叶点霉(Phyllostictazingiberi)引起的草果叶斑病和由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引起的枫香树干腐病。姜叶点霉寄生在草果上和茶子葡萄座腔菌寄生在枫香树上都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两种病害均有症状和病原物的描述和形态图。  相似文献   

7.
越橘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辽东地区越橘叶斑病发生严重的种苗繁育圃场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用涂抹法回接健康植株的叶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根据该病原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其ITS和-βtubulin的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确认辽东地区发生的越橘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  相似文献   

8.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宽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瘫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9.
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产孢、致病力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引起广州地区金心也门铁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病原菌在金心也门铁植株上接种后表现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为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分隔,呈纺锤形至镰刀形,基部有脚胞;供试菌株的r DNA-ITS与Gen Bank中已有的Fusarium oxysporum,登录号为LN828176.1、LN8-28174.1、KM282627.1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在武汉市再力花叶片上发现一种病害,该病发病初期为红褐色针尖状圆点,后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至灰褐色,斑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病健交界明显;发病后期病斑进一步扩展联合成大病斑,发病严重的植株,多数叶片布满病斑且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观赏价值。从叶片上分离得到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rssler]。该病菌为害再力花引起叶斑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对芒萁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28℃菌丝生长最好,分生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适宜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和萌发的p H值范围均较广,适宜菌丝生长的p H值为4.0,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p H值为6.0;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的萌发。供试杀菌剂中以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查并鉴定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的致病菌,旨在为后续研发生物防治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集成都金堂、十陵和西昌等种植基地患有藜麦叶斑病的植株.经组织分离、平板纯化分离菌株,并采用科赫法则确定致病菌;扩大培养致病菌菌株,提取其DNA,用rDNA-ITS(rDNA-内转录间隔区)、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并用MEGA 4.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的2株细菌菌株SCCDP-2、SCCDP-4能够导致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的发生,经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相似文献   

13.
中华常春藤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2009年秋,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发现该植物发生黑腐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9月至11月,植物感病后,首先在叶片边缘、叶柄基部和匍匐幼茎处发病,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黑色病斑,叶柄感病后缢缩黑色坏死,在受侵害的叶片上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最后整根藤蔓枯死。田间发病中心明显,蔓延迅速,连片发病严重。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健交界处分离病原菌株,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壁薄、无隔、纺锤形到窄椭圆形,大小为(18~25)μm×(4~5)μm,平均为19.3μm×4.7μm;子囊双层壁,每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壁光滑,大小为(19~28)μm×(7~9)μm,平均为22.3μm×7.5μm。病原菌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57 bp。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中华常春藤的菌株被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de Not,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 Corda。致病性试验表明,中华常春藤是葡萄座腔菌的寄主。  相似文献   

14.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从吉林省敦化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发病的万寿菊上分离出有致病性的4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及生态学的测定,并根据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万寿菊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getis (Hellmers 1955) Young et al 1978)。  相似文献   

15.
由姜叶点霉(Phyllostictazingiberi)引起的草果叶斑病和由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引起的枫香树干腐病。姜叶点霉寄生在草果上和茶子葡萄座腔菌寄生在枫香树上都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两种病害均有症状和病原物的描述和形态图。  相似文献   

16.
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又名早花地丁,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美丽的早春观赏植物。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现一种早开堇菜叶斑病,为了明确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再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起哈尔滨地区早开堇菜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楸子茎点霉(Didymella pomorum),它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为4.60~8.06μm×2.38~3.81μm,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浓密,呈绒毛状。本研究报道的关于楸子茎点霉引起的早开堇菜叶斑病为首次报道,今后要加强对早开堇菜叶斑病发生规律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引起人面子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纯化方法对罹病的人面子树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疑似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然后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菌RM-1、RM-2和RM-3等3个菌株依次鉴定为庞多顶多毛孢(Bartalinia 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rva),且上述3种菌均可侵染人面子树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确认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庞多顶多毛孢(B.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parva).该研究可为制定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为71.42%,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分离频率分别为14.28%。经致病性测定,上述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健康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枝条发病,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在山核桃上发现的B.obtusa和B.fabicercianum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黄精叶斑病影响了黄精的品质。为明确泰山黄精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采集患病黄精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分析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基以及病原菌的致死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而研究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共从患病黄精叶片中分离获得33株真菌,具有致病能力的菌株两株,分别鉴定为Fusarium fujikuroi HJ-B-20和F. proliferatum HJ-B-32。生物研究学特性研究表明,HJ-B-2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HJ-B-32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