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的生态综合体,对维系乡村人地关系与地域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三生”功能理论,运用ArcGIS技术对顺德杏坛北七乡1988—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三生空间”功能转换与乡村景观时空演变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乡村“三生”景观时空演变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乡村景观经历了从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到平缓变化三个阶段,景观结构呈现从“乡村聚落斑块—江河水道通廊—基塘基质”到“乡村聚落和工业区斑块—江河水道和道路通廊—基塘基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从城乡区域时空全过程、景观过程全要素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晓晴  陈飞 《城市建筑》2023,(14):12-15
城市规模扩张背景下,多种复合风险频发,城市韧性提升应从动态角度关注生态、生产与生活用地间的匹配关系。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栅格数据,采用“源—汇”景观距离指数方法分析上海市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韧性水平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市生态—生活空间韧性与生产—生活空间韧性均存在明显等级分化特征,且后者呈明显下降趋势,该特征与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高度相关,建议采取生态融合式建设和新城人口导入政策,同时加强耕地保护以实现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摩天大楼是现代城市崛起的重要标志,过去百余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国家,探索全球摩天大楼的演化过程、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与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基于此,文章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全球200m及以上摩天大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摩天大楼的演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空间上表现出“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态势,其时空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研究指出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杜也  雷钧钧  卢幸芷 《城市建筑》2022,(1):90-94,1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区域内"三生"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态空间则有明显缩减;②三类空间景观破碎程度均不...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影响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分化以身份、地位为基础,同时受制度与宗教的制约,形成皇族、贵族集聚于中心地带,底层阶级集中于城墙附近与外城(南城)的格局;近代北京城市在半殖民地化的社会过程中,经济地位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城市空间呈现"中上层居住在中心,贫民迁居在外围"的圈层结构;现代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等多因子交互作用,城市空间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质化发展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空间贫富分异态势演化。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辽西走廊便是联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及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交通与经济价值。为了进一步发挥“三生”空间的协同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解译数据,构建辽西走廊“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对其“三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为指导区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李方正  解爽  李雄 《风景园林》2018,25(8):46-51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心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绿色空间发展,理清绿色空间的演变机制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对象,选择1992年、2000年、2008年和2016年4个重要节点,对其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探究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转变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北京市中心城耕地、林地和湿地及水域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总绿色空间大面积减少;中心城用地间的转换主要集中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的转换,林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上;社会经济发展对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面积演变影响显著,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政策因素对于结构性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三江片区正处于工业用地调整和"退二进三"的转型期,深入认识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过程,把握工业用地调整的规律,是未来指导宁波工业用地调整的前提。本文利用1999-2009年宁波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工业用地资料,借助GIS空间分析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扇区分析和统计分析,得出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未来布局的趋势。同时,结合宁波实际,分析了三江片区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主要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为工业用地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研究结果对于宁波城市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分析与把握路基整体形变规律,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SURFER软件绘制了某公路多期路基沉降累计变化量及月沉降速率等值线图,实现了路基沉降时空演变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11.
杨洁  高素萍  陈晨 《山西建筑》2007,33(9):14-15
从分析城市居住区演变历程入手,以同济新村和同济绿园为例,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院落组合形式的各自特点,并通过总结院落组合形式在时空中的演变,以求对今后居住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许缘  高朱方  李健 《四川建筑》2021,41(1):28-31
文章对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传统村落时间演变特征、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特征和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概括.研究发现学者们根据传统村落时间演变特征一般将村落历史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形成期、发展期、衰退期、转型期;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特征的研究主要从空间分布、空间形态、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从“三生空间”视角,以昆明市为例,从国土空间数量变化、重心迁移、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昆明市国土“三生空间”的结构特征,探寻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市的优势功能空间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所占面积超过区域总面积的70%;各功能空间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除农业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减少外,其余类型空间转入面积均大于转出面积;国土空间景观类型的异质性程度、土地利用均衡度和破碎化水平均降低,而集聚度和景观间的连通性在提高。该研究为今后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格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桂芹 《安徽建筑》2010,17(3):14-15,73
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以城市空间的拓展作为切入点,分别对湘潭市城市用地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湘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
城镇化背景下发挥农业多功能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哈尔滨市的农业各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其各区农业功能水平及农业多功能性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本研究旨在认识农业和乡村的功能价值与动态变化特征,为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庄慎 《建筑学报》2022,(9):33-37
分析了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社会生产系统内持续、不同的演变状态及两者之间的同步关联,指出追求生产价值的增量是其背后的动力,空间从物质走向虚拟幻境与虚实混合,使用者的知觉同步不断被分解组合是大趋势。同时认为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发展过程中各自面临危机,其中人的感知整体性与生物耐受性将是未来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同步困境中最危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经济学和规划学领域中,针对城市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工业用地的划分等,对于具体企业空间特征研究的案例较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地图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其空间演变特征:企业规模、基地面积持续扩大;企业基地由郊区型过渡到老厂区基地内城型、新厂区基地郊区型,且靠近主要交通干线;从企业基地发展到以基地为依托向城市西南拓展形成汽车产业开发区;从企业办社会过渡到政府办社会、企业生活区变成城市社区等。空间演变特征的影响机制包括政策制度、市场与产业集聚效应、规划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历史城区是地方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演变发展是连续性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变迁特征与驱动机制对于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入分析西安明城区2000—2020年间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政策引领更新地块呈现沿历史要素“轴线集聚、环线围绕”分布规律;更新地块为政府或政资合作主导,实施其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功能置换、肌理整合和符号表征等空间实践;更新后社会空间得到再构,外部多元主体介入情景化空间生产;更新驱动因素由城市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融合生产、各利益主体不平衡的博弈关系共同构成,是具有强作用力量的城市增长联盟有意识操纵的更新结果。研究可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