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采用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 ,观察肝脏保存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并探讨丹参的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肝脏保存液及灌注液成分 :BelzerUW保存液购自美国Dupont pharma公司。自制KH平衡灌注液 :含氯化钠 118mmol/L、氯化钾 4.74mmol/L、氯化钙 1.2 4mmol/L、硫酸镁1.18mmol/L、硫酸钾 1.19mmol/L、碳酸氢钠 2 4.9mmol/L、葡萄糖 5mmol/L ,加蒸馏水至 10 0 0ml,pH调为 7.4。2 .动物模型及分组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 5 4只 ,体重 2 0 0~ 2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MU 1液保存大鼠肝脏的效果。方法 根据灌注液和保存液的种类将Wistar大鼠分为两组 :UW组和CMU 1组 ,每组分 6h、12h、2 4h 3个保存时限 ,每亚组 6只大鼠。采用离体循环灌注模型 ,研究CMU 1保存液对保存肝脏能量代谢、生化功能、胆汁分泌及形态学方面的影响。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延长 ,肝组织TAN含量及AEC逐渐降低 ,CMU 1组较UW组下降略缓慢 ,保存 2 4h后高于UW组 (P <0 0 5 )。再灌注 12 0min后CMU 1组的肝脏分泌胆汁量较UW组多 (P <0 0 5 )。相同时限相比 ,灌出液中ALT、LDH值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肝脏组织学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保存 6h后 ,保存液pH值无明显变化 ;保存 12h后pH值下降 ,两组无明显差异 ;保存2 4h后 ,UW组pH值下降较CMU 1组明显。结论 CMU 1保存液保存大鼠肝脏效果与UW液相似 ,在改善保存肝脏能量代谢、预防细胞内酸中毒、胆汁分泌方面略优于UW液。  相似文献   

3.
王淼  庞文帅  王洋  窦剑 《器官移植》2013,4(3):141-14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肝脏灌注方法对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差异,为后期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实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两种不同的单纯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为实验组(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10只);对照组(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10只),灌注后取出肝脏置于4℃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保存,12h后切取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NF)-κB(SABC法)的表达情况。结果经12h冷保存后,两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示:肝脏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肿胀及空泡形成,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淤血,部分肝窦内皮细胞坏死并脱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两组之间NF-κB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与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对离体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无差异,但前者操作相对简单,更容易在今后研究大鼠离体肝脏的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变化及丹参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Wistar雄性大鼠54只,用完全随机方法选6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切除肝脏后立即灌注;随机选24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切除肝脏后置入4℃UW液中分别保存8、16、24、32 h后再行肝脏循环再灌注;余下的24只作为实验组,切除肝脏后置入含丹参的4℃UW液中分别保存8、16、24、32 h后再行肝脏循环再灌注。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结果正常组肝脏中的ICAM-1 mRNA表达为3.61±1.56,对照组和实验组8、16、24、32 h时肝脏中ICAM-1 mRNA表达分别为15.71±1.78、33.70±3.35、45.83±4.37、66.98±5.89和11.69±1.25、16.55±1.37、24.73±2.74、32.65±3.39,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时相均分别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均随保存时间延长,ICAM-1 mRNA表达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16 h后ICAM-1 mRNA表达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结论丹参能够降低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 (UTI)对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中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 ,测定保存 12 h、2 4 h,再灌注 30 min流出液中内皮素 (ET)、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 (L DH)的活性、透明脂酸 (HA)的摄取量以及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 (MPO)水平 ,光镜下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比较分析 U TI(10 0 U/ m l)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肝脏保存再灌注流出液中 ET含量明显升高 (P<0 .0 5 ) ,HA摄取明显降低 (P<0 .0 5 ) ,并伴随 AL T、AST、L DH、MPO水平显著增高和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异常改变 ;保存液中加入 UTI后 ,上述指标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UTI对离体大鼠肝脏窦内皮细胞的保存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CP)对大鼠离体肝脏冷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对照组予单纯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W液)灌注肝脏,低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1 g/100 ml CP灌注肝脏,中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2 g/100 ml CP灌注肝脏;高剂量组以UW液为基液加入3 g/100 ml CP灌注肝脏。各组大鼠肝脏分别于4℃相应灌注液中冷保存后0、6、12、18、24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检测肝下下腔静脉内保存液的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肝脏组织肝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肝脏组织核因子-κB阳性表达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在冷保存12 h后,ALT及LD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冷保存18 h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的MDA、MP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在冷保存12 h及18 h时,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的肝细胞AI及核因子-κB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冷保存24 h后,高剂量组保存液的ALT、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中剂量组(均为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在UW液中加入CP对大鼠离体肝脏冷保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应用UW液保存。  相似文献   

7.
劈离式肝移植一供两受的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院于 2 0 0 2年 7月 1 9日行劈离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和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 )各一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供体手术  供体血型A型。按快速取肝法获取尸肝 ,采用双灌注方法 (即腹主动脉和门静脉 ) ,先以 0~ 4℃Collin液分别灌注含肝素 50 0 0 0IU的 2 50 0ml和 1 50 0ml,接着用 4℃的UW液经门静脉灌注 ,然后置肝脏于UW液中保存。热缺血时间为 6min ,手术历时 35min ,切取肝脏重量 1 0 80 g。   2 .肝的分离和修整  用CUSA沿肝脏镰状韧带的左侧劈离肝脏 ,一半为Ⅱ、Ⅲ段 ,重量 …  相似文献   

8.
我们改进了传统低温保存肝脏的方法,旨在探讨此改良方法对鼠肝低温保存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20g。以大鼠离体肝脏灌注(IPRL)为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分别分离胆管、门静脉后,插入导管并迅速固定,立即开始灌注0℃自制灌洗保存液(HYD液:组氨酸90mmol/L,蔗糖120mmol/L,甘露醇30mmol/L,KH2PO435mmo/L,H600mg/L,Y400mg/L,D40mp/L)20ml,切取肝脏后置于0℃HYD液中保存。24小时后,将肝脏经门静脉恒温对℃行再灌注30分钟。再灌注液为Kreb.Henseleit液。2实验分组切取肝脏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肝脏经门静脉和胆道分别插管后切取备用,以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和牛磺胆酸盐的克-亨(Krebs-Henseleit)液为离体再灌注液.长征-1(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的原型包括循环灌注系统和热交换系统2套子系统,改装后省略了热交换系统,循环灌注系统包括1个恒温水浴锅、1个数显恒流泵、1个四口烧瓶、1个液体流量计、1个自制水柱式压力计、1个由玻璃漏斗及玻璃培养皿组成的器官盛放皿、1套铁架台和包括过滤及除泡装置的1套循环管路.用改装后的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对6只大鼠的肝脏进行120 min的再灌注,灌注过程中检测肝脏胆汁的分泌量,灌注完成后取肝组织于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 离体再灌注肝脏的胆汁分泌量为(0.248±0.094)μl·min-1·g-1,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学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 ,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 ;IP组 ,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每组受体的一半 (n =8)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 (n =8)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的 1w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ALT、AST、LDH、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 IP能够提高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清TNF含量 ,对大鼠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扩大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减压术和FK5 0 6的有效性。方法将实验猪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0头。A组为切除 80 %肝脏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加术前FK5 0 6处理 ,B组为切除80 %肝脏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C组为切除 80 %肝脏加FK5 0 6 ,D组为对照组 (仅切除 80 %肝脏 )。观察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和剩余肝组织微循环变化。结果A组和B组的 5d生存率分别为 80 %和6 0 % ,C组和D组为 30 %和 2 0 % (P <0 0 5 )。术后PVP≤ 2 0 0mmH2 O时生存率为 90 % (17/19) ,PVP >2 0 0mmH2 O时生存率为 10 % (P <0 0 1)。肝切除后 12h时A组和B组ALT低于C组和D组 (P <0 0 1)。术后 1d时A组剩余肝组织的微循环最好 (P <0 0 5 )。结论猪 80 %肝切除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及FK5 0 6预处理能提高术后生存和促进剩余肝组织再生 ,PVP可作为判断扩大肝切除术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FK 5 0 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肝脏再灌注模型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TNF αmRNA的表达 ,观察FK 5 0 6对不同时间保存的肝脏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FK 5 0 6组保存 16,2 4和 3 2h再灌注 ,TNF αmRNA表达分别为0 .83± 0 .0 7,0 .91± 0 .0 6和 1.3 2± 0 .0 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0 .98± 0 .0 5 ,1.42± 0 .0 9和 1.86± 0 .16。结论 FK 5 0 6能抑制肝脏保存再灌注中TNF αmRNA的表达 ,对离体肝的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初始灌注液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肝脏低温缺血保存再灌注模型90例,分别选择UW液、HC-A液和乳酸林格液作为不同的初始灌注液,观察大鼠肝脏在低温保存0、3、6、12、24 h后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的水平,同时比较3组之间肝脏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结果 使用HC-A液作为初始灌注液的大鼠肝脏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肝脏形态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组差异无显著性。另外,上述指标均受低温保存时间的影响。结论 初始灌注液可影响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肝脏热缺血后经门静脉和肝动脉不同时序灌注对其损伤的影响,探索是否可由此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成6组,1组为假手术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假手术组(16只)只作开腹和肝门部解剖; 实验组(共5组,每组16只)根据再灌注时门静脉和肝动脉不同开放时序分组: 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先开放门静脉2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先开放肝动脉1 min后再开放门静脉组、先开放肝动脉2 min后再开放门静脉组及同时开放门静脉和肝动脉组.各组分别于术后2 h和4 h检测血清中ALT和AST值,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 采用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 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肝脏基本正常,各指标均好于各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实验组中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最轻,其ALT、AST、MDA和凋亡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且其SOD和GSH值均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组织HE染色也显示,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大鼠肝组织损伤较其他各实验组轻.结论 肝脏热缺血后,通过短暂开放门静脉再开放肝动脉的措施可以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肝脏抗氧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判断经受热缺血的肝脏活力的方法。方法 将 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 3组 :A组肝脏热缺血时间 (WI)为 0min ;B组WI为 30min ;C组WI为 6 0min。各组肝脏冷保存后 2~2 .5h ,采用31磷 磁共振频谱 (31P MRS)测定各组加氧低温灌流 30min时的离体肝脏频谱 ,同时测定保存液和灌流液中肝酶的变化。结果 β 三磷酸核酸 (β NTP)与亚甲基二磷酸 (MDP)的比值 ,B组与A组比较 ,P >0 .0 5 ;C组与A、B组比较 ,P <0 .0 1。肝酶测定结果 :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 ,保存液中的肝酶逐渐升高 ,每组之间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灌流液中的肝酶 ,A组与B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组与A、B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测定加氧低温灌流下大鼠离体肝脏的ATP再生能力能较好判断其活力 ,该方法在临床热缺血供肝活力的判断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同时测定保存液和灌流液中的肝酶含量 ,能配合31P MRS判断肝脏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E1对犬扩大肝切除时肝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切除和肝缺血性损伤时部分门静脉低温灌注及前列腺素E1(PGE1)门静脉灌注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在行30%肝血管阻断同时经阻断肝门静脉行室温林格液灌注,30分钟后行余肝(70%)切除。冷灌注组用4℃林格液,其他同对照组。PGE1组则在冷灌注组的基础上肝切除后即行PGE1经门静脉灌注。测定各组血浆ALT、LDH、TBA、吲哚氰绿排泄试验(ICG)及动脉血酮体比(AKBR),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7天冷灌注组存活2只,并用PGE1组存活3只,对照组犬均在术后18小时内死亡。对照组ALT、LDH及TBA进行性上升,AKBR则从249下降至031,KICG从0073/分降至0023/分;PGE1组ALT、LDH及TBA仅轻至中度上升,而AKBR仅降为063,KICG则仅降至0055/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冷灌注组结果则介于两者之间;对照组肝切除45分时的残肝病理学检查见肝组织严重受损,而PGE1组与冷灌注组病变程度较轻。结论犬肝扩大切除及肝缺血损伤时部分门静脉低温灌注尤其经门静脉PGE1灌注对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癌有不少位于第二、第三肝门附近 ,常规的肝切除方法很难施行 ,我们为此设计了一种新的肝切除方法———半离体无血肝切除术 ,以期提高肝癌的手术切除率。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狗 2 5条 ,体重 (13 9±1 31)kg。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2只 )为全肝血流阻断 1h ;B组 (13只 )为全肝血流阻断 2h。2 .手术步骤 :作上腹部肋缘下“人”字形切口入腹。再行如下手术 :(1)脾切除术 ;(2 )游离肝脏 ;(3)开胸游离肝上下腔静脉 ;(4 )全身小剂量肝素化。选用剂量为 1 5mg kg ,静脉注射 ;(5)门静脉、下腔静脉—上腔静脉转流。先将转…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高钾低钠HX液(HX液)和高钠低钾HX液(HXm渡)保存鼠肝的效果,实验采用60只Wisrar大鼠制成大鼠肝脏离体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HX组(HX液保存,n=30)和HXm组(HXm液保存.n=30).测定其肝窦内皮细胞死亡率、Krebs—Henseleit液酮体比、肝脏糖释放量及肝组织含水量。结果表明,保存鼠肝6小时,两者保存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保存时间延至12小时或更长时间,HX液保存效果则明显优于HXm液。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改进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方法对鼠肝的影响,即将切取后的鼠肝灌入一定量的自制保存液(HYD液)后结扎进出肝脏的各血管。应用大鼠离体肝灌注模型,对传统保存法(对照组)和改进保存法(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门静脉灌注压、流出液内皮素-1、台盼蓝分布时间及组织学改变)、流出液有关酶指标水平及分泌胆汁量进行了观察。结果 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及分泌胆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0%组肝脏有关酶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组的保存肝脏效果最佳。本实验结果提示 改进保存法保存鼠肝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保存法,故本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离体肝脏灌注实验中,观察人衰变加速因子(hDAF)转基因猪对肝脏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阻止作用.方法全麻下分别分离出门静脉、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用UW液对肝脏进行原位灌注,然后摘取肝脏置于4℃的冷容器中,冷缺血时间少于1 h;灌注中,血液经肝下下腔静脉流出,循经膜氧和器-热交换器,然后经门静脉返回肝脏,血流速度0.7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