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刺激,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完成。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结果:应用PICC导管2例,插管成功率为100%。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实验组置管时将5mg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用该溶液完全浸泡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对照组置管时采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后再插管.观察两组患者PICC置入术后7天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发生程度亦明显减轻(P<0.001).结论: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泡导管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越性。方法采用PICC对104例化疗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分析PICC置管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应用PICC置管的104例肿瘤患者,顺利完成了化疗,留置时间38d~324d,平均87.2。d结论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的4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其中包括PICC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多项护理措施.结果 410例中共发生静脉炎34例,其中I级19例,占4.63%;Ⅱ级14例,占3.41%;Ⅲ1例,占0.24%;Ⅳ级0例.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患者PICC术后的机械性静脉炎安全、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护理人员能够独立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1].在临床广泛应用过程中发现PICC存在相关性并发症,其中血栓静脉炎为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47%~38%[2].血栓性静脉炎不仅给肿瘤患者带来痛苦,更加重心理压力,严重时危及生命,为此同行们对近年来PICC致肿瘤患者血栓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PICC的置管方法、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以及对病人的健康宣教等方面的体会。PICC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特点,且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所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树液外敷治疗肿瘤患者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术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患者67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4例,采用红树液外敷,其中I级静脉炎18例,Ⅱ、Ⅲ级静脉炎16例,对照组33例,采用33%硫酸镁湿敷,其中I级静脉炎18例,Ⅱ、Ⅲ级静脉炎15例,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愈24例,好转9例,无效l例,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ll例,无效lO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52,P〈O.01);对Ⅱ、Ⅲ级静脉炎试验组16例中治愈11例,好转4例,无效l例,对照组15例中治愈l例,好转4例,无效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6,P〈O.01)。结论红树液外敷治疗肿瘤患者PICC术后的机械性静脉炎优于硫酸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以减轻肿瘤患者因化疗和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方法对28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外周中心置管,并对其观察和护理。结果28例患者置管成功,并且27人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结论PICC能保护血管、减轻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40例成功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得到发生原因和有效护理干预,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方法根据140例PICC置管的患者用回顾性分析进行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穿刺时静脉的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更换敷料贴膜的时间和PICC导管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ICC置管穿刺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应尽量采取正确的护理方式,及时更换敷料贴膜,适当缩短留置时间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股静脉置管和四肢静脉留置针3种不同的静脉给药途径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0例分成3组,分别采取PICC化疗(P组)72例,股静脉置管化疗(G组)74例,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S组)64例,比较3组化疗后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G、S组的静脉炎发生例数分别为5、9、17例,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94%、12.16%、26.56%。P组和G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S组(P<0.05)。结论:PICC能够有效地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白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38-1739
目的: 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置管完毕后按传统方法使用透明贴膜固定;观察组在置管完毕后使用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并在穿刺点上方3~5 cm处沿血管走向使用水胶体敷料.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4.0%,对照组为2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水胶体敷料在PICC后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静脉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化疗药物种类与方法的拓展,以及化疗药物本身对血管及组织的强烈刺激,传统的静脉输液血管选择原则(从外周小血管开始注射)已不适应现代的化疗输液。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末端开口于上腔静脉,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后迅速稀释,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外渗损伤,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谢玉环 《安徽医学》2011,32(12):2047-2048
目的观察赛肤润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的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方法护理的基础上于置管后即给予赛肤润喷涂,对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6%,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赛肤润喷涂能有效辅助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5.
刘春雨 《西部医学》2012,24(4):810-81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的置管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化疗。静脉炎是PICC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其发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导管留置失败。分析、确定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应用PICC使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其护理方法。方法62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在X线监视下接受PICC。结果60例均穿刺成功,2例穿刺失败。导管留置时间最长162d,最短16d,平均123.2d。其中5例为停止化疗主动拔管,2例为病人不小心导致自动脱管,3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2例,穿刺点出血3例,无1例出现皮下硬肿。较传统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长时间接受化疗时PICC是较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潘玉燕  周霞  洪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3,(33):4392-4393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32例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应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术行PICC置管。结果132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9%(120/132),留置时间65d-267d(平均101.2d)。发生静脉炎7例,穿刺点红肿6例,肢体肿胀3例,导管不完全脱出2例,导管堵塞1例,经适当处理后,无1例患者因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终止治疗。结论PICC置管操作简单,留置时间较长,并发症少,值得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避免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方法采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1CC)对21例肿瘤病人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21例病人中置管成功20例,插管成功率为95%.结论①置管成功率高;②与普通留置针相比置管留置时间长,最长达365天,最短的30天,平均置管时间113±33d,长期置管可不必换管.③本组实验末发生1例血、气胸和误伤动脉等严重并发症.PICC较传统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低.因此,提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PICC置管在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霞  英秀梅  王志辉  孙娟 《吉林医学》2009,30(18):2108-2109
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90年代初期国外已普遍使用,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逐渐用于化疗,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吕娅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1):147-147,152
血液肿瘤患者需要接受静脉化疗药物治疗,但药物容易破坏血管,造成外渗引起局部坏死.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