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给予冠脉内或静脉内注射负荷剂量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术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更高,住院期间及30d、3个月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李莺  贺铿  石刚 《临床荟萃》2013,28(8):866-867,871
目的观察临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在急诊介入术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而对照组只采取急诊介入术,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研究组术后90分钟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峰值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 657.52±326.14)U/L vs(2 519.83±459.76)U/L(P<0.01),血管终末段显影祯数少于对照组,(18.12±4.34)祯vs(23.33±5.45)祯(P<0.01),ST段下移程度比显示末端血管灌注优于对照组(68.14±12.57)%vs(53.20±11.14)%(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心肌的灌注,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诊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术中未予替罗非班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推注及静脉内泵入替罗非班。术前及术后30 d测血清hs-CRP水平。术后随访30 d,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30 d血清hs-CRP均较术前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后治疗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心肌损伤,是否能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上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患者8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未应用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7例)及急诊室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8.1%比2.2%,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降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缺血事件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患者116例,以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行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行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回落变化、血小板聚集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MP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峰值、NT-Pro BNP、cTnI、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回落变化情况为完全回归、部分回归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调节患者血液状态,促进心电图回落,改善心肌缺血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56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18例)及双联抗血小板组(38例).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出血及消化道不良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56%(1/18)和7.89% (1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总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组高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分别为22.22%(4/18)和2.63%(1/38)(x2=5.765,P<0.05);两组消化道不良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8.89%(7/18)和42.11%(16/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需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60例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均给予常规抗血栓治疗及系统化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术前予以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术后T IM I血流分级情况、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ST段回落程度。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流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术后30 m in研究组S T段下降≥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及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微循环灌注状态,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1年本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选择应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及对照组各25例,行介入治疗者,腺苷140μg/(kg.min)静脉推入,于术前6 min内推完。股动脉穿刺完毕后,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tirofiban)10μg/kg,3 min推完,后以0.15μg/(kg.min)于24 h匀速静脉泵入。结果行PCI术的患者中用替罗非班、腺苷组冠脉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比例更高。术后半年复查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SVI(每搏指数)增加,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和腺苷有助于改善无复流,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心电图的影响并对其近期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45例12 h内发生的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组)和非替罗非班治疗组(对照组),疗程24~48 h。观察围手术期心电图缺血性J波、ST-T的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出现的J波在术后2 h内全部消失,抬高的J点与ST段较对照组在术后早期即明显回落,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心电图上出现的缺血性J波,显著降低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替巴肽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依替巴肽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2h、24h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脱落2例,常规组脱落3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替巴肽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