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具有放电比容量大、热稳定性好、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优点,但其倍率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K+掺杂LiNi1/3Co1/3Mn1/3O2材料LNCM-xK。通过X射线衍射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LNCM-xK的形貌和结构,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和蓝电测试系统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K+掺杂能有效降低阳离子混排程度,改善LiNi1/3Co1/3Mn1/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其中当x=0.125时K+掺杂LiNi1/3Co1/3Mn1/3O2样品(LNCM-0.125K)阳离子混排程度最低;LNCM-0.125K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佳,0.2 C下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15%;在不同电流密度(0.2 C,0.5 C,1 C,2 C,5 C)下进行倍率性能测试,连续充放电30次后LNCM-0.125K样品容量保持率为97.00%。  相似文献   

2.
以Zr(NO34·5H2O和CH3COOLi·2H2O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将Li2ZrO3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研究Li2ZrO3不同包覆比例对LiNi0.8Co0.1Mn0.1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SEM、TEM、EDS谱图分析表明,Li2ZrO3层均匀地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表面,其厚度约为8 nm。与纯相相比,1%(质量分数) Li2ZrO3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复合材料在1.0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4.7 mA·h·g-1、100次循环之后放电比容量为169.5 mA·h·g-1,其容量保持率达到91.77%,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Li2ZrO3包覆层抑制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减小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电荷转移阻抗,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La掺杂和固态电解质Li1.3Al0.3Ti1.7(PO4)3包覆对LiNi0.9Co0.05Mn0.05O2进行改性,研究掺杂和包覆对LiNi0.9Co0.05Mn0.05O2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La掺杂可以降低LiNi0.9Co0.05Mn0.05O2材料的离子迁移阻抗,提高Li+扩散系数,稳定材料的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及循环性能,当La掺杂量为0.1 wt%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0.1 mAh·g-1,经过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3.34%,远高于未掺杂样品的86.20%。Li1.3Al0.3Ti1....  相似文献   

4.
宋刘斌  唐福利  肖忠良 《化工学报》2018,69(12):5332-5338
采用湿法融合技术及高温固相法合成Li3VO4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研究材料的结晶相、形貌、微观结构。研究表明,Li3VO4均匀地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表面,未改变原材料的材料结构和形貌,包覆层厚度为1~2 nm。不同含量的Li3VO4对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进行修饰研究表明,3%(质量)Li3VO4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在1 C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4.13%,具有最佳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此外,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分析表明,Li3VO4能提高Li+电导率,抑制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睿  吴元欣  何云蔚  艾常春 《化工学报》2015,66(8):3177-3182
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Ni0.5Co0.2Mn0.3)(OH)2,并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恒电流充放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具有标准的层状α-NaFeO2结构,样品为1 μm左右的片状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类球形二次颗粒。掺杂1%(质量分数)Li3PO4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在0.1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88.6 mA·h·g-1(2.2~4.6 V vs Li+/Li),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2.9%。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测试表明Li3PO4的掺杂可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和电极之间的电荷传递电阻和锂离子扩散电阻,减小极化作用,从而提升了Li(Ni0.5Co0.2Mn0.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热/溶剂热法制备LiNi0.8Co0.1Mn0.1O2电极材料,以镍、钴、锰乙酸盐为原料,以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水或乙醇为溶剂,通过调节溶剂组分控制Ni0.8Co0.1Mn0.1(OH)2(NCM)的成核与生长速率,从而合成两种形貌不同的Ni0.8Co0.1Mn0.1(OH)2前驱体,再经过混锂煅烧获得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研究比较了其电化学性能。以水为溶剂通过水热法合成的前驱体样品呈现出由一次片状颗粒紧密堆积组成的长方体状二次颗粒形貌,经混锂煅烧得到的产物表现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89.70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69.72%。以乙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得到球形二次颗粒前驱体,最终得到的产物具有多孔球形结构,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0.5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65 mA·h/g,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4.55%。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更为简单、高效制备氧化铝改性正极材料的方法,提升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倍率和循环性能,以聚丙烯酸铵(PAANH4)为分散剂制备纳米氧化铝浆料,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表面包覆纳米氧化铝。通过实验发现,PAANH4添加量为4%(PAANH4占氧化铝的质量分数)、球磨时间为8 h,所得纳米氧化铝粒径较小且均匀。将此纳米氧化铝浆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氧化铝的加入不改变正极材料的表面形貌、颗粒尺寸和晶体结构。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发现在氧化铝包覆量为0.3%(质量分数,下同)时,获得较优倍率性能,在氧化铝包覆量为0.5%时,获得较优的循环稳定性能。1C倍率下,未包覆和氧化铝包覆量为0.5%的正极材料循环100次,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5.61%和84.93%。  相似文献   

8.
高键能异质原子的高效掺杂是稳定高电压LiNi0.5Co0.2Mn0.3O2(NCM)三元正极材料并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借助含硼前体在二次颗粒表面富集及随后高温煅烧强化B3+体相扩散的策略,构建了硼离子高效掺杂NCM正极材料(NCM-B)。引入B—O键(键能:809 kJ·mol-1)抑制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晶格氧析出,进而稳定材料的氧离子框架;此外,表面残余的高锂离子导体Li2O-B2O3包覆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与改性前NCM相比,改性后的NCM-B正极材料在3.0~4.5 V电压区间的可逆比电容量可以达到193.7 mA·h·g-1,在10 C大功率下,比电容量仍保持120 mA·h·g-1(NCM仅为78.2 mA·h·g-1)。1 C下连续循环100圈后,比电容量保持率从73%提升到90%。表面富集和扩散强化的思想也有望实现其他正极材料的高效掺杂。  相似文献   

9.
冯准 《无机盐工业》2023,(8):59-64+70
近年来,为了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单晶高镍Li Ni0.89Co0.06Mn0.05O2(NCM89)正极材料因其比容量高、成本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NCM89表面锂残留过多、高温循环性能不理想及热稳定性差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商业化应用。为了解决NCM89正极在长循环过程中材料结构坍塌和电池容量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B/Al/Zr协同策略来改善NCM89电化学性能的方法,即将锂源、铝源、硼源和锆源充分混合后同前驱体Ni0.89Co0.06Mn0.05(OH)2煅烧,合成B/Al/Zr掺杂的NCM89正极材料。结果表明,B/Al/Zr协同的NCM89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其中0.4%B/Al/Zr@NCM89正极在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31.6 m A·h/g,远高于原始NCM89(99.1 m A·h/g,容量保持率为45%)。体相中均匀掺杂的B/Al/Zr能有效减少锂...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0.8Co0.1Mn0.1(OH)2前驱体,利用固相法研磨混合碳酸锰和碳酸锂,在氧气氛围下煅烧制备得到了Li2MnO3-LiNi0.8Co0.1Mn0.1O2复合材料,通过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所制备材料的结构、成分和形貌等。通过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材料进行对比,3%(质量分数)Li2MnO3复合改性材料0.5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83 mA·h/g,经过120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3.9%;同时,在高倍率下复合改性材料放电容量也得到提高。因此,采用固相法煅烧复合Li2MnO3-LiNi0.8Co0.1Mn0.1O2材料,可以制备出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发高电压正极材料及其适配性电解液,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镍锰酸锂(LiNi0.5Mn1.5O4)材料以其高电压(4.7 V,vs.Li/Li +)、高能量密度(达650 W·h/kg)、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镍锰酸锂材料在长期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锰从电极材料中溶解,破坏了电极材料的结构,导致电池性能恶化。介绍了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适配性电解液研究最新进展。指出离子掺杂、表面包覆、复合方法是改善镍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引入成膜添加剂、改变锂盐的种类及浓度、调整主溶剂的种类及比例等方法,可以提高电解液的耐高压性能,提高镍锰酸锂电极与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也是提升镍锰酸锂电池性能的重要方法。最后提出,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5 V高电压电解液的研发相对滞后,其是制约高电压电池体系应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富镍三元材料LiNi0.8Co0.1Mn0.1O2,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氧气气氛下,锂与金属元素摩尔比为1.05:1、烧结时间15 h、烧结温度750℃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按最佳工艺合成的样品在1C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74.9 mA·h·g-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158.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90.62%,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XRD和SEM表征表明,在氧气气氛下烧结的样品有良好的层状结构,阳离子混排程度小,具有较好的类球形,粒径均匀分布在10~20 μm。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结果表明,工艺条件的优化有助于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夏青  赵俊豪  王凯  李昇  郭冰  田院  杨则恒  张卫新 《化工学报》2017,68(3):1239-1246
通过分级共沉淀(分级进料)方法,结合高温热处理合成了金属元素(Ni,Mn)浓度从中心到表面呈梯度分布(中心富Ni,表面富Mn)的球形三元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仪(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表征了所制备材料的成分、形貌和元素分布。通过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一级共沉淀方法相比,分级共沉淀所制备材料展现出更高的倍率性能(20 C放电比容量为104.1 mAh·g-1)、循环保持率(0.5 C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95.8%)和快速充放电性能(20 C/20 C放电比容量为85.4 mAh·g-1)。这种分级进料制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周兰  李旺  廖文俊 《无机盐工业》2021,53(11):17-24
尖晶石LiNi0.5Mn1.5O4正极材料因理论比容量和理论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该材料因为高电压下电解液的分解及界面副反应导致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不佳,制约着材料的推广应用。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报道,介绍了LiNi0.5Mn1.5O4正极材料的结构及脱嵌机制、表/界面化学、改性方法,着重介绍了LiNi0.5Mn1.5O4材料的表面性质及不同组分之间的界面反应机制及对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指出LiNi0.5Mn1.5O4材料的晶面取向、颗粒形貌、表面元素分布、包覆及离子掺杂是改善镍锰酸锂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溶剂替代、成膜添加剂的添加、改变锂盐的种类及浓度等方式,开发与之匹配的耐高压电解液也是提升镍锰酸锂电池性能的重要方法。最后,对LiNi0.5Mn1.5O4正极材料表面改性和电解液界面构筑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提升该材料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功能化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MTFSI)作为高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用于抑制有机溶剂的氧化,以提高碳酸酯类电解液的耐高压性。分别采用充放电测试、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循环伏安法(CV)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LiNi0.5Mn1.5O4/Li电池的电化学行为和LiNi0.5Mn1.5O4材料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在电解液中添加20% (体积分数)BMIMTFSI时,LiNi0.5Mn1.5O4/Li电池在室温、0.2C下的最高放电比容量是126.81 mA·h·g-1,5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09.36 mA·h·g-1,比在1 mol·L-1 LiPF6-EC/DMC电解液中的放电比容量提高了91.7%;且该电池在0.2C下循环5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在95%左右,比用碳酸酯类电解液提高了近10%。SEM结果表明,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加入BMIMTFSI后,LiNi0.5Mn1.5O4电极表面附着了一层均匀且致密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