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伴慢阻肺病患者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慢阻肺病患者82例观察分析,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分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观察组联用伊伐布雷定,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管内皮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未经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症状、肺功能、血管内皮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及血管内皮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伴慢阻肺病患者采用伊伐布雷定药物联治方案治疗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硫酸氢伊伐布雷定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口服硫酸氢伊伐布雷定缓释片5mg,1次/d),对照组(30例,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mg,2次/d),两组均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辛伐他汀20mg 1次/天。12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组相比,硫酸氢伊伐布雷定缓释片组治疗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心率疗效均显著提高(P均0.05),不良反应显著减少(P0.05)。结论硫酸氢伊伐布雷定缓释片组能在不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基础上,明显提高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伊伐布雷定对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伊伐布雷定组,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或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NT-proBNP、hs-CRP、PCT、肺功能、COPD评估测试(CAT)、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心脏彩超(LVEF、SV、RVD)、24小时平均心率等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一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伊伐布雷定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CAT评分均改善,NT-proBNP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24小时平均心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s-CRP、PCT、肺功能指标(PEF、FEV1%pred、FEV1/FVC%)、LVEF、SV、RVD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OPD所致肺心病患者中应用伊伐布雷定3个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但对患者肺功能及心脏改变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伊伐布雷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对心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4例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将两组的静息心率、左室射血分数、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心功能及心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伊伐布雷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绞痛患者32例,随机分成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药物加伊伐布雷定治疗(5mg 2次/d)组(观察组)各16例。入组前测量患者心率、行Borg呼吸困难评分、6min步行试验并记录一周内发作心绞痛的次数。分别在第1、4、12周时复测上述指标。结果在对照组,第12周时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在观察组,第1、4、12周时患者心室率下降,第4、12周时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6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前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第1、4、12周时患者心室率下降、第4、12周时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及两组之间Borg呼吸困难评分无明显变化。结论伊伐布雷定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伊伐布雷定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S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门诊就诊(2013年4月-2014年1月)的24例SAP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盐酸伊伐布雷定组和阿替洛尔组。每组各12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静息及最大运动量时心率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1.盐酸伊伐布雷定组的静息心率治疗前后分别为75.4±2.5次/分和63.7±3.3次/分(P<0.05),最大运动量心率由治疗前122.8±4.6次/分降低至105.4±5.1次/分(P<0.05);阿替洛尔组治疗前后的静息心率由74.8±3.6次/分降低至64.5±4.1次/分(P<0.05),最大运动量心率由127.5±5.3次/分降低至114.8±6.4次/分(P<0.05)。静息心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盐酸伊伐布雷定降低最大运动量时心率优于阿替洛尔组(P<0.05)。2.盐酸伊伐布雷定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由3.45±1.24次/周减少至1.87±1.31次/周(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由7.55±3.88min缩短为2.13±4.11min(P<0.05);阿替洛尔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由 3.61±1.41次/周减少至2.11±1.53次/周(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由8.01±3.24min缩短为2.75±3.37min(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耐量方面,盐酸伊伐布雷定组从服药前的368.65±122.32s增加至服药12周后的501.39±131.63s(P<0.05);阿替洛尔组从服药前的371.35±113.45s增加至服药12周后的467.49±142.54s(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伐布雷定同阿替洛尔一样可显著降低SAP患者心率、减少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在传统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后,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影响。方法 入选85例ICM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伊伐布雷定组(n=43)。在常规缺血性心肌病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安慰剂和伊伐布雷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8周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SDNN、SDANN及RMSSD水平。结果 在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和伊伐布雷定组LVEF及NT-proBNP水平均较入组前水平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8周后伊伐布雷定组患者LVEF及NT-proBNP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患者SDNN、SDANN及RMSSD水平较入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8周后伊伐布雷定组患者SDNN、SDANN及RMSSD水平较入组前比较明显升高,且高于治疗8周后的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可进一步改善ICM患者心功能及HRV,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伊伐布雷定对慢性心衰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观察两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MMP-9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可显著改善NT-proBNP、MMP-9水平,提升LVEF,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伊伐布雷定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共入选2017年1-12月时间段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划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伊伐布雷定联合芪苈强心胶囊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显著小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血BNP显著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衰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心动过缓、房颤、室性期前收缩、眼内闪光、胆红素升高、头痛、低血压等方面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伊伐布雷定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衰发生率,改善活动耐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失代偿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4 h心率(24h HR)、脑钠肽(BNP)、6分钟步行距离(6MW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0例)及伊伐布雷定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的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伊伐布雷定组加服伊伐布雷定。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测定两组24 h HR、BNP、6MWD。结果治疗7 d后,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BNP水平以及6MW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7 d后比较,伊伐布雷定组24h HR、BNP水平以及6MWD均明显改善,[(82.54±10.33)次/min vs.(73.45±12.21)次/min]、[(4326±845)pg/m L vs.(3462±786)pg/m L]、[(162.01±57.36)m vs.(198.70±56.3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伊伐布雷定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失代偿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24 h HR和BNP水平,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伊伐布雷定治疗窄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7年7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窄QRS心动过速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QT间期(QTc)、QT离散度(QTcd)、心功能指标[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SBP、DBP、QTc、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SBP、DBP低于对照组,QTc、QTcd短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LVEF、CI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LVEF、CI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伐布雷定治疗窄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确切,降低患者心率及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使用伊伐布雷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8月~2017年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标准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伊伐布雷定,而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心衰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静息心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随访患者3个月时间内出现的临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静息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3±1.8 vs. 77.3±2.1)次/min,(P0.05),治疗组患者的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NT-proBNP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8.5±1.7 vs. 10.2±2.1)d,(P0.05),而两组患者3个月时间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伊伐布雷定可以有效控制静息心率,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伊伐布雷定控制心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西区心内科住院行急诊PCI且术后静息心率>80次/min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服用伊伐布雷定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住院及出院3个月门诊随访资料,包括心率、血压,血常规、肝肾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化验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指标,记录住院及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左心衰、心衰再住院、心绞痛再住院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伊伐布雷定组70例,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出院时伊伐布雷定的日剂量为6.6±2.7 mg,伊伐布雷定的服用疗程为28.0±7.7 d。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两组间心率、血压、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发现伊伐布雷定组患者的心率控制优于对照组(P<0.01),LVEDD、LVEF的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采取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对病人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共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伊伐布雷定对重度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扬中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休息、吸氧等处理,然后根据病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正性肌力药、利尿剂等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美托洛尔,观察组患者加用美托洛尔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静息心率、运动最大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0%、67.4%;χ~2=4.170,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3.475、2.056、2.174,P 0.05),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3.012、3.974,P 0.05),观察组静息心率、最大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t=3.011、2.584,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4,P 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重度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的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缓心率,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4名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2例保持原有的内科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ACEI、利尿剂及比索洛尔),伊伐布雷定组加用伊伐布雷定,为期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1月、12月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率控制情况,查C反应蛋白(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脑钠肽(BNP)。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伊伐布雷定组在长期治疗后平均心室率更低,CRP水平降低更加明显,LVEF改善,BNP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脑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应用伊伐布雷定,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水平及BNP水平,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伊伐布雷定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疗效及对血清N末端脑钠肽元(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CHD伴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CHD二级预防及HF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血清NT-proBNP水平、心室重构指标,同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个月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心室重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治疗CHD伴HF可取得良好疗效,逆转心室重构的同时减少心肌受损,疗法安全可靠,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伊伐布雷定对血压偏低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8月~2018年4月就诊于陆军总医院心内科门诊的患者52例,其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持续性或阵发性快速房颤19例,快速房扑1例,单纯窦性心动过速14例,所有患者平素基础血压120/80 mmH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原来基础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伊伐布雷定治疗,起始剂量5 mg/次,2/d,最大剂量7.5 mg/次;对照组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25 mg/次,2/d,能耐受情况下逐渐增加剂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情况。结果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血压没有明显影响,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血压偏低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伊伐布雷定降低静息心率,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明显好于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伊伐布雷定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情稳定的CHF患者。两组患者均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一组在标准抗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窦性心率仍70次/min的68例患者,予以伊伐布雷定治疗(伊伐布雷定组),并选取同期就诊的已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为基础的标准抗心衰治疗,但因各种原因未使用伊伐布雷定治疗的CHF患者66例(对照组)。伊伐布雷定初始剂量为2.5 mg/次,2/d,根据心率调整剂量,最大量7.5 mg/次,2/d。控制患者的静息心率60次/min左右,连续用药6个月,纪录两组用药前后心率(H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加用伊伐布雷定前两组比较,HR、NT-proBNP、6MWD、LVEF、LVEDD、LVESD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6个月后,伊伐布雷定组与对照组比较,HR、NT-proBNP、LVEDD、LVESD降低(P0.05),6MWD、LVEF增加(P0.05)。伊伐布雷定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HR显著下降(68.5±10.1 vs. 81.2±7.7次/min),NT-proBNP水平也显著下降(455±51 ng/L vs. 2510±506 ng/L),LVEDD有显著下降(51±4 mm vs. 61±6 mm),LVESD显著下降(33.2±0.9 mm vs. 42.1±1.3 mm),6MWD显著增加(198±55 m vs. 110±55 m),LVEF显著增加(40.0±6.0%vs. 31.0±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药物不良反应少。结论伊伐布雷定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CHF患者的心率,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该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16例,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显著优于对照组80.1%(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TC、LDL-C等指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显著的降脂,保护心功能作用,对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