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提高科研、医疗和疾病控制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特别是加强和提高生物恐怖可能对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防范意识,经中华医学会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2008年10月19日-10月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实验室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研讨及学习内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实验室活动的风险评估;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实验室安全标识;实验动物使用的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原;生物安全柜,灭 菌器;化学消毒灭菌法,物理消毒灭菌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个体防护;实验室中样品的 安全操作,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等的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概述,内容;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应 急处理;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保藏与管理;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 理,安全防护和操作规范;基因工程实验室防护原理,安全操作防护设施;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布局与安全管 理,操作规程,辐射安全与防护;实验室危险化学试剂概述,实验室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 征文内容:(1)全球化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台州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况,为进一步加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7—8月抽取台州市47家已在网上备案且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工作的二级生物实验室进行调查,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条例,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组织专家组现场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查内容共涉及生物安全组织机构、生物安全体系文件、实验室应急预案、人员培训、个体防护、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及设备设施、菌(毒)种和样本储存与运输及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等9项,符合率分别为72.34%、 89.36%、 92.02%、 92.77%、 92.91%、 93.11%、 93.15%、 93.59%和94.68%。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25.53%)、实验室入口处生物危险标志张贴不规范(25.53%)和未制订年度生物安全工作方案或方案缺乏实质性内容(23.40%)等。结论台州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总体情况良好,但部分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有待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管理与使用规范性尚欠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开封县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涉及到艾滋病病人血液标本及其他检测的3家乡镇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情况,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装备艾滋病实验室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流行病学原理,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调查。结果经过艾滋病实验室验收的生物安全防护环境基本符合要求,乡镇实验室条件较差,为生物安全防护的薄弱点,亟需防护设备。结论希望各级领导增加艾滋病实验室经费,用于生物安全防护,另外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对实验室要进行专业设计,同时各级要加强生物安全培训,有效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造成的实验室传播。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西城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辖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西城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表》,统一培训调查员,现场填写,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各医疗机构均有医院主管领导或职能部门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均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消毒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等制度,但其他相关安全防护制度及工作记录的制定例如医疗机构实验室有职业暴露紧急救护程序等仅占6%~47%;各医疗机构均制定了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94%的医疗机构能够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法律法规培训,但涉及实验室管理安全防护技术培训普遍欠缺;65%医疗机构实验室具有独立工作区,实验室常用部分安全防护设施配备占医疗机构0~65%,安全设置配备在12%~82%;65%实验室出入口处有文字标识、实验废弃物包装袋、容器贴有警告标识,其他实验室及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贴有相关标识的分别占18%、59%。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安全防护设施设备配备方面,存在不同差距,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鑫  周安寿  陈永青 《卫生研究》2007,36(2):252-254
近年来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标准规范和生物安全水平分级的情况,随后从建立规章、人员培训、体检免疫、安全防护设备这4个方面介绍了实验室安全防护的相关内容,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生物实验室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开展疾病控制、临床诊断、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场所,其生物安 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本研究介绍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概念,研究了国内外实验室生物 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 系、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等改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3 0238 04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保生物安全柜正确使用,规避感染风险。[方法]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柜的性能、结构、防护级别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实验室选择和安装生物安全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生物安全柜,并加强生物安全柜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严格规章制度,对使用过的器材、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结果]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减少或避免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结论]只有掌握生物安全柜的性能、结构、原理及防护级别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才能保护实验环境不受污染,有效地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或有害气体扩散所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规避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郑州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依据调查表对郑州市20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了监督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不够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没有做到制度化;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方面不够科学和规范.[结论]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基础条件建设,加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防护意识,进一步规范痛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点。方法生物安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检测人员、样本及公众等的安全。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关键点包括准入制度、人员培训、健康监护、废弃物处理和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等。结果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重点要加强人员培训;废弃物需要专用容器盛放及时高压灭菌;当有刺破或溢撒等事件发生时,按要求处理伤口,溢撒事件发生应立刻喷消毒剂,将纸巾盖在上面,作用30 min后,进行污物处理,处理过程使用的抹布、扫帚等物品要放入废弃物处理容器中,高压灭菌,同时所有事件均应上报,并做好记录。结论要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按所制订的规章制度操作执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医学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方法:对来自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血站、防疫站的116名在职学习的医学检验专业专升本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职医学检验人员对医院感染概念、消毒与灭菌技术、职业暴露的处理、实验室废物处理等认知率较高(85.3%~94.8%)。但对检验人员感染的危险因素、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检验科属几级生物安全防护、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认知率较低(64.6%~82.7%)。结论:在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认识有待加强,应加大检验人员培训力度,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强化职业防护能力、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为卫生部门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于2007年5-8月对合肥、安庆、宿州等3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开展调查。结果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薄弱,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普遍达不到二级防护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要求。仅有16.13%的机构建立了生物安全操作规程,31.26%的机构配备生物安全柜,12.90%的机构配备非手动式水龙头开关。结论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加大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投入,制定完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宜昌市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为今后依法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定统一表格,现场调查该市81家机构共129个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结果有79个实验室(61.24%)取得了BSL-2备案凭证,其余实验室(38.76%)均未取得备案凭证。81家单位共有实验室工作人员596人,平均每单位7.36人。各机构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菌毒种及样本管理、感染控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不符合相关规定或安全隐患的情况,且不同机构间部分检查项目和指标合格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该市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安全隐患。急需从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严格准入,规范管理;依法监管,查堵隐患等4个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方法 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进行分析,找到生物安全的隐患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接触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及免疫学检验实验内容均在第二学年,该阶段学生的医学知识甚少,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结论 建立健全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芜湖市市级医疗机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现状,为提高检测质量和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室盲样考核,对实验室进行现况调查。结果2009年我市从事艾滋病检测的人员培训或复训率为58.33%,实验室仪器定期校准率为33.33%,开展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只占44.44%,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不到位。但总体较2008年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结论加强网络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完善的艾滋病网络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提高检验人员的检测水平和专业素质,促进青岛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方法]发放一套考评血清,对检测结果进行血清学检测评价;对实验室建设,职能与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现场考核评价。[结果]34家HIV筛查实验室参加考评,考评血清检测结果:优秀20家,良好11家,合格3家。现场考核优秀14家,良好14家,合格5家,1家限期整改后合格。[结论]青岛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总体水平较好,能够满足本市艾滋病筛查工作的需要。部分实验室仍缺乏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人员检测技术水平,质量控制观念和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层医院住院医师培训模式与患者就诊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住院医师规范培养是医院临床素质教育的核心,患者就诊安全是医院生存之根本;如何把握好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患者就诊安全的辩证关系,正是目前应重视与探索的问题。绍兴市人民医院构建住院医师培训“二位合一”目标的管理,使培训工作与患者就诊安全始终处在严密管理之中,促动两者均向健康方向发展。既培养了基层医院新时期急需的人才,又为广大患者营造安全就诊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介入诊疗护士长时间、高频率接触放射(电离辐射)以及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若防护不当, 身体健康将受损害。虽然我国有许多对职业人群进行保护的相关法律或规章制度, 但对介入诊疗护士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职业卫生监督仍很薄弱。涉及介入诊疗护士职业健康更为明确的法规和保护措施应依法颁布。作为雇主医院, 必须履行职业病防治的职责, 确保这些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预防血站实验室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血站实验室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 实验室存在设计不符合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防护措施缺乏、检验人员缺乏感染知识、消毒灭菌观念淡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结论 预防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实验室改造、建立血站感染规章制度、添置防护用品、加强血站感染知识培训、严格实验室消毒管理、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制度和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为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49家医院,23个艾滋病病毒检测实验室,26家中心血站或血液中心和5家医院的临床实验室进行填表调查。调查内容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制度的制定情况和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结合对部分医院访谈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缺乏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和采购、发放和使用标准。建议加快制定医疗卫生防护用品配置标准,及其采购、发放和使用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医院ICU病人安全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及个人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目标调查的两级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配置不足,医护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关键流程病人辨识有待加强;影响ICU病人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人力配备及人员素质、人员准入、布局流程、监督管理、财力物力投入、规章制度、沟通与协作和工作强度。结论ICU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强管理以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