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会议于1979年3月21日至27日在长沙召开。到会代表180多人,煤炭系统有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陈旭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我系统甘肃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化验室李祖望同志当选为理事。会议交流了有孔虫、介形类、(竹蜓)类、轮藻、牙形石等微体古生物门类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有研究微体古生物化石指导找矿、利用微体古生物群解决地层划分方面的研究报告,也有微体古生物分类、演化的研究,微体古生物化石新种属的鉴定命名,现代有孔虫、介形虫生态环境的研究,微体化石分析研究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2.
一、樹枝石(Dendrite)——不必注意的一种假化石 樹枝石这样的“化石”,对於一个有經驗的地質工作者來說,会一望而知其为不值一顧的假化石;但是,因它的外形很像樹枝狀的蕨葉、藻類或樹形筆石,所以当化石知識較差的人碰上時,它却是極其引入注目和迷惑的。後一种情形,从古生物研究所近年來所接  相似文献   

3.
牙形石是已经灭绝的海生动物残留的微体化石,它于1856年由俄国人潘得尔首次发现,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地层和古生物工作者的重视.牙形石研究已成为寒武纪至三叠纪七个地质时代海相地层研究中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4.
微化石又称微体化石,是指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化石。包括微小生物的遗体或大生物的幼年部分或某些部分。超微化石是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鉴别的微小生物化石的总称。我国微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功,解放前仅有少数学者从事过(竹蜓)、非(竹蜓)有孔虫、苔藓虫、轮藻化石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区调  相似文献   

5.
孫以諫 《地质论评》1957,17(4):441-450
地質學報1956年第1期內,發表了莊前鼎先生的“煤的新分類法及成分特性的圖解研究”一文,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近來,在地質學報和其他類似的雜誌上,很少看到關於討論煤分類和煤質研究這類問題的文章。在這種情況下,莊先生提出這方面的問  相似文献   

6.
江苏武进漕桥地区第四纪更新世海侵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松梅 《江苏地质》1998,22(4):207-212
根据漕桥地区更新世沉积物不同层位中产出的微体古生物,对该地区的更新世海侵问题作了初步研究。从有孔虫复合分异度的变化,介形虫与有孔虫化石群比值的变化等,阐明了太湖海侵旋回、湖海侵旋回的海侵与海退过程,结合微体古生物的生态类型及丰度,论述了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介形类简况:1.介形类有现代还活着的,叫介形虫。还有保存为化石的。介形类生活的时代很长,从寒武纪到现代。介形类个体小,除古生代有大到几厘米的以外,一般只有零点几~几毫米。肉眼看来,介形类化石一般有半个芝麻粒大小,有少数大一点的,象绿豆粒大小。介形类有左右两壳,肉体位于其间。介形虫肉体分节,因此,在分类学上,介形类属韦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目(亚纲)。介形虫虽小,其肉体构造复杂,分化清楚,头部和躯干部分开,眼、脑、触角、大腭、小腭、足肢、心脏、口、食道、胃肠、肛门齐全。2.介形虫是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现代海洋、湖 泊、沼泽、海 湾、水 塘、河流、溪水、泉水、污水坑中都有,甚至少数可以生活在地下水或硫磺泉中。其生活方式是游泳或底栖(爬行或钻穴),喜群生。介形虫的食料是腐烂的动植物、藻类、水草等。同时又是鱼类等的食料。介形虫脱壳生长,一个个体的生长发育史中脱壳7一9次,因此保存化石数量多。介形类化石与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鱼鳞、有孔虫、轮藻等共生。3.保存为化石的部分是介形类的壳。壳质为几丁质、钙质所组成。内、外几丁质层甚薄,不易保存,只有钙质层能够保存成为化石。壳体构造比较复杂,分表层、内层,包括壳面装饰、饺合构造、肌痕、边缘毛细管带等。4.介形类属微体古生物范畴。是生物地层工作的手段之一。微体古生物学是一个人为的名称,因个体微小而得名。一般需要凭借显微镜进行观察。微体古生物包括内容很多,如有孔虫、介形虫、苔藓虫、牙形虫、抱粉、轮藻以及大化石的碎片等。介形类只是微体古生物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
钻孔XJ01位于废黄河三角洲滨淮镇附近,钻孔中上更新统顶部与全新统有4个14C测年数据控制,该孔全新统岩性特征自下而上为潮间带含贝壳砾质砂层、浅海相淤泥质黏土层、三角洲前缘相深灰色粉砂、三角洲平原相黏土质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全新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详细地反映了废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各时期的沉积环境,其中,全新统下部见大量的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中部微体古生物略少,上部地层中海相介形虫增多。整个全新世微体生物组合揭示了一个河口变化的水动力控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是一门重要的微体化石.它和孢粉、介形虫和藻类等微古生物一起,在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牙形剌的地质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最准确的"地质计时器".南京古生物所展出的牙形刺化石标本,一般只有0.2~0.3毫米那么大,最大的不过2~3毫米,肉眼勉强可见(见图).  相似文献   

11.
钙质微型化石(Calcareous Nannofossils)是近十几年来,在国际古生物界中引起广泛兴趣的微体古生物,其研究工作进展之快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古生物门类.钙质微型化石受到这样重视的原因在于它们在中、新生代海相沉积中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形态结构演变迅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加之在深海沉积中十分富集,因而,在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划分与远距离对比、海盆地质历史及海洋地质的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钙质微型化石的现代后裔证明,它们曾是古海洋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浮游生活者.所以查明它们的分布和演变规律,又是研究古海洋中微体浮游生物分布与演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研究区志丹群作了详细划分,并与盆地内志丹群的划分和命名进行了统一。根据岩性、岩相和微体古生物组合上的显著差异,将原泾川组的上部红层单独划出建立一新的地层单位,称峰山组。此外,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单位中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和时代研究结论。根据介形类、轮藻的研究,确定峰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这在志丹群的时代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研究区志丹群作了详细划分,并与盆地内志丹群的划分和命名进行了统一。根据岩性、岩相和微体古生物组合上的显著差异,将原泾川组的上部红层单独划出建立一新的地层单位,称峰山组。此外,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单位中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和时代研究结论。根据介形类、轮藻的研究,确定峰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这在志丹群的时代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这本专辑是郝诒纯院士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为纪念恩师100周年诞辰而撰写的。郝诒纯老师在中国开创了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这一研究随后在古海洋学、能源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形成了突出贡献。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中、新生代微体古生物方向外,早年还向古老时代扩展,致力于微体古生物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寒武纪高肌介(介形类)的研究,并培养舒德干博士进行精深的探索。在随后的研究中,舒德干教授带领团队将这一领域从寒武纪微体化石研究扩展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地質與勘探”第五期發表了黎彤同志「关于用量的概念來理解金属矿床勘探類型的问题」一文,在該文中强調了確定礦床勘探類型的主要標誌為矿床的規模大小,形狀的複雜或穩定程度、矿化的连续性、金屬組份分佈的均匀程度,還着重强調用數學分析方法的一些數據作為划分類型的「尺度」,作者并根據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年起,笔者对江苏省平原区100多个水文地质钻孔中的5000多块第四系岩芯样品做了微体古生物分析,获得了大量的介形虫、有孔虫、轮藻、硅藻、有壳变形虫、苔藓虫等化石,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目的是通过对介形虫为主的古生态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组合,进而阐明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朱晓东  施丙文 《沉积学报》1997,15(3):145-149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明这种沉积物粒径指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超微化石(Nannofossil)是个体极小的钙质化石,其直径一般为1~20余微米.正是如此微小的化石在近二十多年来,引起国际古生物界、石油托拉斯和海洋开发业的广泛兴趣和应用,其研究工作进展之快超过了其他古生物门类,形成古生物学一新分支一  相似文献   

19.
地質部孢子花粉分析实驗室培养出來的第一批年青的孢子花粉分析人員,最近在河南省平頂山區煤田勘探中,開始应用孢子花粉分析方法鑑别地下煤層層位劃分,为廣泛应用这一方法創造经验。用孢子花粉分析法鑑別和对比煤層,是苏联的先進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把保存在煤層中的植物孢子花粉用科学的方法取出來,在顯微鏡下观察它們的形狀和數量,根据它們的類型和組合確定哪些煤層是同屬於一層,可以联在一起開採。以前,我国多是根据煤的質量、地質情况等來鑑別煤層,往往不够準確。应用孢子花粉分析的方法,能够更可靠地鑑别  相似文献   

20.
在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的研究中,需要对海岸平原沉积物中所含的微体古生物(如硅藻、有孔虫等)和贝壳进行鉴定,统计出各个层位不同种属的百分含量。再根据各层位不同的微体古生物或贝壳的组合,区分海陆相沉积及恢复海岸平原的古环境。由于微体古生物或贝壳的鉴定较为复杂并受分析鉴定者熟练程度的制约,或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或贝壳还常因保存不好,往往难以得到连续系统的鉴定结果。因此,近年来,在国外一种操作简便的判断海岸平原沉积环境的方法———沉积物的粘土混浊水导电率的测定方法被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对样品的要求不高,无论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