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整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个性化,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来了不同的角度和内涵。本文通过具体的对川端康成作品《千只鹤》中女性形象之美的剖析,进一步阐释了《千只鹤》的独特魅力与女性角度的审美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深层上看,川端康成的作品完全是东方式的、日本式的虚无,在以东方和日本为基础进行自我创造方面,川端可谓达到了化境.可见愈是民族性强的作品愈具有世界性.借鉴、融合他国文化固然重要,而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文学创作的根基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三次去雪国的岛村,先后遇到了驹子、叶子、行男之后,四个人的命运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代表着作者审美观念。驹子代表的是一种现实的美,叶子代表的是一种虚幻的美。对这两位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冀读者能更直观地领略到川端笔下女性的不同美。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在女性形象的创作方面具有超群的才能。他在《伊豆的舞女》中塑造了经典的少女形象薰。薰拥有纯情善良的内心,像花儿一样美丽,却有悲惨的境遇和无果的感情结局。这种女性观的形成与川端的孤儿情结和不幸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还受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和佛禅的影响。本文试对薰的女性美和川端女性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都以虚幻、哀愁和颓废为基调,折射出空虚的审美心理,创造出空灵的艺术境界,展示出纯真的感伤美,悲哀的虚无美,颓废的终极美,使作品充溢着悲伤与优美的意境,冷艳与凄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6.
"川端文学"透射出明显的死亡意识,原因在于作者心路历程中太多的死亡体验、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体悟以及佛禅生死观念的影响.但"川端文学"中的死亡不单是一种世俗的悲惧感情,还是一种主动悲苦的生命态度,更是一种不灭的宇宙精神,所以,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是恐惧悲哀的,又是美奂美仑的.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资产阶级文学家中具有世界名望的作家。他多次获得过日本、西德、法国等国家的文学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与伦理的文化意识;以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雪国》是其主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雪国》、《千羽鹤》在人物设置、叙述视点上,属于同一模式。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抒写“心灵的感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并能使结构安排自由灵活。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通过万物有灵论、自然价值论、自然本体论三种自然观类型,分析川端文学代表作《雪国》的自然观表现.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佛教和禅宗观念的推崇和研读,在其文学作品和日本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例,受到佛教中转世轮回思想、生来即苦和修行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众的同情开始向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描写手法过渡,《雪国》作为其著作风格转化的分水岭,从内容到构思无一不体现着佛性和禅宗意识形态的痕迹。本文从《雪国》的内容设置、意蕴、思想等角度,逐步解析日本人尤其是文学作家思想价值观念中的佛性,以此来增加对日本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12.
严歌苓的作品以反映人性之美而见长。《小姨多鹤》作为其代表作以竹内多鹤、朱小环、张俭为主人公构建了他们三人复杂的感情脉络网,充分挖掘了主人公跨越阶级与民族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性光辉,阐述了其在艰难岁月中独特的生命哲学,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许多诗篇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古朴而又鲜明的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二是和睦相处的宗国情感;三是扬善嫉恶的正义立场;四是热爱和平的反战思想和同仇敌忾的卫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诗经>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摇篮,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金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51-152,15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品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写成,因此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自传性的小说。而《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以边城小镇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本文从文章本身入手,通过论述两部作品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比较中日文学的异同,最后究其根源,在于两国传统文学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范仲英先生在其专著《实用翻译教程》提出作为翻译标准的感受说指导翻译实践的有效性问题,一部分教程中用来论证感受说的译例是值得商榷的。通过对理论及实例的分析,感受说不适合作为翻译标准。同时笔者也表明了自己对学习翻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哲思,存在主义给予了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以丰富的创作灵感。在麦氏的西部小说《血色子午线》中,不懈叩问生之意义的"那小子"和"判官"不仅分别体现了麦氏对克尔凯郭尔"孤独"和尼采"超人"学说的认识与理解,更反映了麦氏对当今社会个体生存之路的反思和探寻。  相似文献   

17.
在托妮·莫里森于2012年出版的《家》中,弗兰克的抗争之路亦是其成长之路的映射.借助成长小说理论,从抗争意识的觉醒、自我身份的找寻以及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三个阶段,分析弗兰克同命运与种族进行抗争的历程,将有助于探析弗兰克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作家群"对黄河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表达,是我们深入挖掘、 阐释黄河文化价值所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黄河是李准生活与创作的情感地理,作家对黄河浓重的"恋地情结",表明黄河流域是哺育文学艺术家的一个重要摇篮.《黄河东流去》以郑州花园口决堤事件为叙事起点,其"黄河"意象饱含着中原大地的沉重苦难,是...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的《名人》塑造了一位视围棋艺术为生命的卓越棋手形象。这一形象具有著名棋手吴清源的精神底色,体现了围棋世界技与道的纠葛。追求与生命融合的道之境界,应是每一棋手毕生奋斗的目标。今天普及围棋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对《中国体育报》六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民族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体育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