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每周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MELD评分及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PTA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肝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MELD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能够显著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改善肝功能,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健脾行气"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中期64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2组中医辨证均为湿热发黄证。对照组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茵陈蒿汤加平胃散化裁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且治疗组在TBi L及PTA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利湿健脾行气"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湿热发黄证疗效满意,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健脾方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HBV-ACLF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内科综合用药(保肝、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健脾方,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情况;于治疗前随机取6例患者(治疗组、对照组各3例)晨起空腹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样本,随机分为益气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样本数为3,分别使用浓度为0.1、0.2、0.4 mg/mL的益气健脾方药液和生理盐水培养24 h后,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中Histone H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7.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TBIL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  相似文献   

4.
茵陈四逆汤加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茵陈四逆汤辨证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入组前组间基线特征,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imary trait analysis,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8周治疗效果及短期(12周)的预后差异。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90%,对照组为60.83%,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LB,PTA,MELD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54%,优于对照组53.85%(P0.01),两组随访12周,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提高存活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8周,并于第1周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及大黄乌梅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开始后0、4、8、12、24周时观察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治疗开始后4周,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试验组TBil、IL-4、IL-6低于对照组(P0.05,P0.01)。8周时,试验组AST、TBil、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TBil、PTA、IL-5、IL-6、IFN-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周时,试验组ALT、NH3+、CD4+、CD8+、NK、IL-2、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和提高PTA,对部分炎症细胞因子降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肝性脑病改善率为87.9%,对照组为71.8%.治疗组治疗后TBil、NH3下降,PTA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治疗组为84.8%,对照组为69.2%,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9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湿解毒方口服、通腑逐瘀方灌肠。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2周、4周、8周及疗程结束12周,观察生存率,比较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定量(HBV-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总生存率及治疗2周、4周的生存率分别为65.3%、86.1%、95.2%,对照组分别为43.3%、67.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HBV-DNA水平降低(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HBV-ACLF疗效满意,较常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V-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李培武 《新中医》2014,46(4):64-66
目的:初步评估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慢肝六味饮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护肝的慢肝六味饮加减口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降钙素原(PC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氨(NH3)。结果:2组治疗后PCT、TBil、PT、NH3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PCT、TBil、NH3下降更为明显(P0.05),P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乙肝肝硬化对患者血PCT、TBil、NH3有明显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探讨。方法 5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内科治疗,疗程4周,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治疗,而30例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结果 30例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86.6%;而28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试验组肝功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均下降,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可以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肖志鸿  吴丽  林立  陈国良 《光明中医》2016,(10):1403-1406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64例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4例。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以病情脱离肝衰竭早期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HBVDNA载量、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氨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PTA、血浆内毒素、TNF-α及血氨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并且中西医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西医治疗组(P0.05),而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而西医治疗组为52.9%(P≈0.048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4.1%(P≈0.040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人工肝治疗结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疫毒炽盛型重症肝炎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并分析其对疫毒炽盛型重症肝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及内科住院部就诊的疫毒炽盛型重症肝炎患者,共70例。所有患者均进过随机抽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其中观察组加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及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加以人工肝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8周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血液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 L),白蛋白(Alb)、Na+,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检测,观察其治疗的有效率及改善程度。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2组患者除Alb、Na+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ALT、AST、TBi L、Alb、K+、PT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肝脏支持系统结合中药治疗疫毒炽盛型重症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上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2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存活率和病死率,并观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存活率72.1%,疗效优于对照组的55.9%,且治疗组ALT、TBil、Alb、PTA等实验室指标的定量检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 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其肝功能、凝血功能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仅运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细菌内毒素(ET)、血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能显著降低血内毒素,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中药未出现不良反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单红利 《光明中医》2016,(20):2962-2963
目的对六君子汤联合左金丸治疗60例脾虚肝郁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20例脾虚肝郁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平均分成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应用西医疗法治疗,主要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药物;治疗组应用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结果治疗组胃痛、胃胀、纳呆少食、肢体乏力以及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治疗脾虚肝郁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用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并增强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及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干预研究。方法:收集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常规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治疗组3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的中药汤剂,观察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HBV-M、HBV-DNA、肝功能等。结果: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可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主要表现在改善肝功能,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降低病毒载量水平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有关。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与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共同病理阶段,属于中医的"症积""胁痛"等疾病范畴。在慢性肝病的早期及中期阶段,由于正气不足,无力抵邪外出;病程日久,正虚加剧,脾气虚证为其常见证型,并贯穿疾病始终。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肝纤维化有效方药中多含有"健脾""益气""扶正"等作用的药物。因此在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时应重视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7.
温廷秀 《光明中医》2016,(16):2367-2369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经中医临床诊断为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辅助调理,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χ~2=-13.61)。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研究组1例,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χ~2=-15.32)。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内科脾胃气虚证有对症效果,复发率低,价格低廉,可作为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住入院的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120例,所有病例冠状动脉狭窄50%~70%,未行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心电图、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比较2组4周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在总有效率(84.21%vs73.33%)及心电图改善(77.19%vs 66.6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评分、hs-CRP、HCY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气虚血瘀证候评分、hs-CRP、HCY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气虚血瘀证UA有效且安全,可提高患者的心绞痛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及晶晶 《光明中医》2016,(19):2812-2814
目的客观评价温肺纳气法治疗正虚邪恋型小儿肺炎喘嗽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正虚邪恋型小儿肺炎喘嗽病为研究对象,收集60例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细菌感染者或者细菌病毒合并感染者,予静滴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口服自拟中药温肺纳气方,一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7天。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主症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症积分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温肺纳气法治疗正虚邪恋型小儿肺炎喘嗽病的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诠释止嗽散合四君子汤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方法通过跟师侍诊,收集病例,从临床中总结止嗽散合四君子汤在治疗慢性咳嗽中的思维与方法进行初步诠释。结果慢性咳嗽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邪实,益气祛邪可以作为基本治法,止嗽散合四君子汤可以作为基本方药。结论基于祛邪益气治法,以止嗽散合四君子汤为基本方药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