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症状、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到2018年4月经贵州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确诊为GEP-N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25:1),平均年龄61.6岁。23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胃78例(33.3%),其他依次为直肠46例(19.7%)、胰腺35例(15.0%)、结肠27例(11.5%)、肝脏23例(9.8%)、空回肠10例(4.3%)、食管6例(2.6%)、十二指肠5例(2.1%)、阑尾3例(1.3%)、胆囊1例(0.4%),其中只有3例(1.3%)表现出类癌综合征。138例(59.0%)为局部病变,区域性转移的76例(32.5%)和20例(8.5%)发生远处转移,大部分转移至肝,其他转移部位包括盆腔、肺、脑等,胃和结肠NETs常见的是区域转移,胰腺和肝脏NETs大多发生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不罕见。近几年来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和部位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胃是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直肠和胰腺。  相似文献   

2.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是一类罕见的有内分泌作用的肿瘤,临床表现特异,发病率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据肿瘤来源,GEP—NETs分为类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以类癌最常见,其发病率约2.5/10万。类癌可在全身各个脏器发生,以腹腔为主,WHO将胰腺内分泌肿瘤分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高分化内分泌癌、低分化内分泌癌等;  相似文献   

3.
郑佳彬  李勇 《循证医学》2015,15(2):113-118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尽管治疗手段多样化,外科手术仍是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方式。近年来其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手术时机、方式、范围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复习国内外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总结各部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方式,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一组少见的异质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过去的40年中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对该类肿瘤的不断认识以及内镜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导致检出率增高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类肿瘤具有特定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从过去的"类癌"到现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其命名及分类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目前WHO根据其分化程度、形态学和增殖活性将其分为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但不同解剖部位的肿瘤具有各异的表型和生物学行为, 因此具有不同的分期系统, 用于提示预后和指导治疗。此外, 近年的研究显示不同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表达一些特定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这对于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和转移性病变原发部位的判定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 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表观遗传学和肿瘤微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上述的研究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分类、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且能够产生和分泌生物活性胺及多肽激素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以胃肠胰NENs(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最多见。目前,GEP-NEN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种命名及分类方式并存,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方案。再加上GEP-NENs自身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瘤体生长缓慢等特点,导致术前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导致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延误病情。因此近年来,该病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GEP-NENs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徐国宏  钟晓刚 《四川医学》2011,32(12):1891-1893
目的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临床治疗预后及病理特征,探讨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再认识及临床合理抉择。方法根据2010年WHO病理新分类,回顾性总结42例经内镜检查或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并通过内镜或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因素等。结果42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13进行了内镜切除手术,其中4例补行外科手术,直接行外科手术27例,2例起源不明的腹膜后神经内分泌肿瘤放弃手术。按2010年wH0病理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NET)30例,其中16例为直肠NET,1例为结肠NET,4例为阑尾NET,6例为胃部NET,2例为十二指肠NET,1例为胰腺NET;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其中大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5例;混合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1例;胰岛细胞瘤2例。增殖活性分级,低级别(G1)30例,中级别(G2)2例,高级别(G3)10例。术后随访:低级别类癌预后良好,内镜治疗后复发1例;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复发转移率高。结论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1-2级)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可选择性内镜治疗,但术前需内镜超声或CT影像充分评估。神经内分泌癌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需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是机体内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可以产生多种激素的一大类细胞。其可以分泌出很多种类激素。GEP-NETs可以分为两类:即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激素引发的相关症状,非功能性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肿瘤,并没有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近年来,GEP-NETs发病率逐年升高,是胃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并没有完善的发病机制,在分类、命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很难统一规范的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人们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药物治疗进展越来越关注。  相似文献   

8.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是临床上少见的消化道肿瘤,主要起源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发病率较低,但随着近年来对此类肿瘤认识不断深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研究得知对于此类肿瘤的诊疗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里已不断提高,据国内外研究依据实验室检查,如:嗜铬素A(Cg A)、CD24、Ki-67等,影像学检查如: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内镜超声技术、CT、MRI等技术来提高对GEP-NET的诊断。对于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方法有多种,如手术治疗、生物医学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本文就GEP-NE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是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产生多肽激素的一类生物学行为各异且难以预测的肿瘤。本文简要介绍CT、MRI、超声和内镜对GEP-NET的诊断价值, 重点介绍针对GEP-NET高表达生长抑素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胰高血糖素相关肽受体等, 放射性核素 68镓与其他放射性核素标记核素分子显像剂的最新进展及分子成像在GEP-NET中的诊断价值、检查前注意事项和临床适应证。 68镓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已成为GEP-NET诊断的金标准, 对临床治疗决策起关键作用。G蛋白偶联受体和胰高血糖素相关肽等新的靶向分子探针的不断涌现, 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肿瘤显像在GEP-NET诊疗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肠胰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在临床、生化、病理等方面均具特色的肿瘤,过去认为是罕见病,近年来随着各种肽类激素的纯化、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半数以上的胃肠胰内分泌肿瘤为恶性,但较其他消化道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及进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诊断结果。结果 50例患者中,40例患者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8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为胃部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为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为结肠内分泌肿瘤,16例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结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病理复杂,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诊断,以此来降低诊断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自1902年Bayliss和Startling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的胃肠肽类激素——促胰液素(secretin)以来,胃肠激素的研究经历了生理—生化—基因,以及从基础到临床的不同时期.胃肠激素的概念也由传统的分布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所分泌的类激素样的生物活性多肽,扩展至广义的具有类生长因子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作为与胃肠激素密切相关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近年来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回顾近5年的相关研究,胃肠激素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胃肠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动力和消化系统肿瘤方面.  相似文献   

13.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该病的诊疗和管理中超声内镜(EUS)发挥着重要作用.EUS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优势,可以进入消化道对病灶进行检查,从而得到对肠腔及胰腺更细致的观察,提高NENs的检出率.同时EUS可进一步对GEP-NENs的病灶类型、大小做出判断,评估病变的起源层次和深度,并对肿瘤的良恶性做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而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胃肠胰。随着近年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临床对病理诊断的要求愈来愈高。正确的靶向治疗首先需要正确的靶向诊断, 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形成共识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规范。本文阐述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百年认识过程; 概要呈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名称和分级的演化过程; 从临床需求出发,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八个步骤; 本文还对目前病理诊断中尚无统一意见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包括病理诊断过程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选择和应用, 高增殖活性亚群神经内分泌肿瘤, 普通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靶向治疗。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杂志》2022,(14):995-995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G-GEP-NEN)是一种罕见但预后很差,且是一种未被充分研究的肿瘤类型。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 G3)以及分化差的神经内分癌(NEC)。NET G3的预后优于NEC,但对于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不如NEC。HG GEP-NEC的治疗参考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对于HG GEP...  相似文献   

16.
17.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s)占所有胰腺肿瘤的2%~4%,年发病率约为(0.2~2.0)/100万人。根据患者的激素分泌状态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功能性pNENs ( 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 F-pNENs )和无功能性pNENs ( 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 NF-pNENs )。其中, NF-pNENs占胰腺肿瘤的1%~2%,占pNENs的60%~90%。日本pNENs 的年发病率为2.23/10万人,占所有 NENs 的47%。胰腺神经内分泌癌(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NEC)只有2%~3%。 pNENs中除胰岛素瘤外,其他类型肿瘤均有侵袭性行为,约50%会发生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0%~40%。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40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等。结果:40例患者中,有11例选择了内镜切除、2例补行外科手术、25例直接外科手术、1例患者放弃手术。术后随访:低级别类癌症恢复良好,通过内镜治疗有1例复发;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预后不良,复发率和转移率都比较高。结论:针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应该以外科治疗为主要手段,可选择内镜治疗,但是手术前必须通过内镜超声或者CT影像做充分的评估。鉴于神经内分泌癌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高,而且预后差,应加强多学科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61例GEP-NEN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照WHO分类依据重新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学因素。结果 61例GEP-NEN中,发病部位位于胰腺41例(67.2%),直肠10例(16.4%),胃5例(8.2%),阑尾2例(3.3%),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各1例(各占1.6%);临床分级:G1级34例(55.7%),G2级16例(26.2%),G3级11例(18%)。胰腺NEN G1、G2和G3相应1年生存率为94.2%、66.7%和25.0%,相应2年生存率为82.4%、55.6%和0.0%;胃肠NEN G1、G2和G3相应1年生存率为100.0%、66.7%和50.0%,相应2年生存率为100.0%(G1级)和66.7%(G2级),G3级无法统计。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核分裂数、ki-67指数为影响GEP-NEN预后的病理因素(P1=0.039<0.05,P2=0.007<0.05)。该组病例中位生存期20个月,平均生存期24.3个月。结论 GEP-NEN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预后与病理学分类及临床分级有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