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天地震灾害中创伤性截肢平面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地震灾害中外伤性截肢平面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医疗队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行外伤性截肢的10例(10个肢体)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中2例肢体残端残留创面Ⅱ期植皮后愈合;2例术后残端局部皮肤表皮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余6例肢体残端切口Ⅰ期愈合.[结论] 在地震灾害中截肢平面的选择不强求尽量保留肢体长度,可根据术中肌肉坏死情况酌情升高截肢平面,同时对于肢体残端切口皮肤高张力者不强求Ⅰ期闭合肢体残端切口,可延期或Ⅱ期闭合切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期整形修复超12小时面部软组织创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急诊面部软组织创伤超过12h病例17例,采用积极扩创和整形外科技术I期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伤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无功能障碍,不需要Ⅱ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结论:超12h面部软组织创伤,采用积极扩创和整形缝合,可获I期修复和满意的美容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12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下肢严重开放性创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早期彻底清创、重建肢体血运、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和选择不同组织瓣Ⅰ期或者Ⅱ期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或者骨与关节缺损共125例。结果125例中截肢3肢,移植的组织瓣有3例远端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4年,皮瓣质地、外观良好。肢体外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下肢严重创伤进行修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多发伤救治措施、程序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救治172例严重胸腹多发伤的临床资料。172例中手术治疗158例。术前经积极严密观察,抗休克治疗,就近在最短时间内开胸或开腹手术救治,有血气胸者引流动态观察。结果:治愈154例,死亡18例,死亡率10.4%。结论:诊断处理是否及时往往比伤情更影响生存率,心脏大血管或支气管伤应早手术,首先开腹者如合并血气胸应先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强调围手术期的处理,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创伤愈合过程中神经再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取伤区组织及瘢痕组织标本,改良三色法染色观察胶原;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神经丝蛋白作为标记物,免疫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下观察神经纤维的二、三维结构。[结果]伤后胶原比例逐渐增大,到增生期胶原容积分数达到最高,成熟期趋于正常。伤后神经持续再生,瘢痕增生期神经纤维容积分数达到最高,到成熟期神经纤维容积分数则低于正常。三维重建发现增生期神经纤维存在扭曲变形,崩解断裂现象,成熟期则趋于正常。[结论]烧(创)伤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经历数目逐渐增多,形态出现扭曲粗大,然后经历崩解断裂、数目减少、形态规则的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及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并观察溶栓或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肺栓塞发生时间为创伤性骨折后4~22 d。胸闷、呼吸困难为临床主要症状。12例中2例猝死。血气分析显示12例均为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40~60 mm Hg;3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0.5~1.0 mg/L,9例>1.0 mg/L;心电图显示异常。6例行CT肺动脉造影,阳性率为100%。12例中6例行溶栓治疗痊愈,4例行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症状缓解,2例因大面积肺栓塞死亡。结论:肺栓塞是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及心电图检查有鉴别意义,及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围手术期输血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机制可能系输血导致免疫抑制所致。建议尽量减少围手术期不必要的输血,提倡成份输血。  相似文献   

8.
手术、创伤后炎性因子的释放与术后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就老年髋部手术围术期炎性因子的表达、失控性炎性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炎性控制理论的应用等方面阐述目前老年髋部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研究现状,总结目前在实验研究或临床实践中证实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改善组织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害的药物、技术和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对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探讨螺旋CT在肾损伤定位诊断与临床分级关系,明确治疗准绳。方法 对61例闭合性肾损伤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同时结合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比较CT与B超对临床分级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肾肿大13例,肾包膜下血肿14例,肾挫裂伤21例,肾撕裂伤和尿外渗9例,肾粉碎伤3例,肾蒂伤1例。CT分期,Ⅰ期11例;Ⅱ期13例;Ⅲ期25例;Ⅳ期8例;Ⅴ期4例。手术探查15例,其中肾切除4例。CT与B超对临床分级诊断参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P〈0.01。结论 螺旋CT增强延时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对Ⅳ、Ⅴ级肾损伤诊断,正确指导临床减少Ⅰ、Ⅱ、Ⅲ级肾损伤不必要探查,避免对Ⅳ、Ⅴ型肾损伤盲目的保守,使保留肾单位的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结肠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创伤性结肠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提高早期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1998年期间32例结肠操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确诊24例(75%),误诊8例(25%)。32例结肠损伤中行单纯结肠一期缝合修补24例,一期结肠切肠吻合5例,共29例,一期手术率90.6%。损伤肠段修补或切除加近端造瘘3例,造瘘率9.4%。并发症4例,占13.8%;全组病例无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病人围手术期潜在的法律问题。方法通过对创伤病人围手术期过程中患者的潜在的法律问题的分析,制定防范措施。结果通过探讨与防范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须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保证急救药品、正确处理病人知情权和隐私权,加强护患沟通,以保证护患双方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面部软组织外伤急症的整形外科修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利用整形外科技术对面部软组织外伤急症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微创为原则,修整伤口,精细缝合,并根据软组织的缺损情况,采用皮瓣移植进行Ⅰ、Ⅱ期修复.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对786例面部软组织外伤的急症患者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创口无感染、血肿、皮瓣坏死出现.Ⅰ期修复者692例,Ⅱ期修复者94例.随访其中的461患者3~6个月,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效果良好.结论 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外伤急症,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畸形发生较少,是修复面部软组织外伤急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胰腺炎(traumatic pancreatitis,TP)是继发于胰腺外伤,主要表现为胰腺急性炎症反应、难以控制的腹腔感染和其他复杂并发症。近年来,因交通及建筑事故等造成的闭合性腹部外伤病人显著增加,胰腺损伤及TP发病率明显升高。TP早期误诊率高、治疗棘手、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TP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创伤期、感染期和并发症期三个阶段。其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创伤期,控制病人多器官功能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感染期,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控制感染;并发症期,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并发症。目前,对于TP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MRI表现,评价MRI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探讨MRI对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后的临床随访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治疗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79例,以踝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研究MRI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Hepple分期。其中15例行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1年后行踝关节MRI随访,进行软骨修复评分(MOCART),分析术后MRI随访的价值。结果:79例Hepple分期诊断: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24例,Ⅳ期16例,Ⅴ期20例。踝关节镜分级(剔除Ⅴ期20例,共59例):A级2例,B级2例,C级4例,D级14例,E级22例,F级15例。将MRI对HeppleⅤ期的准确率定为100%,HeppleⅠ期对应于关节镜A、B、C期,Ⅱ-Ⅳ期分别对应D-F级。MRI对HeppleⅠ、Ⅱ、Ⅲ、Ⅳ期软骨损伤的准确率分别为87.5%、85.7%、95.4%、93.3%。15例术后MRI检查显示移植区域的软骨面较平滑,骨质愈合良好,周围水肿消失。MOCART评分30~80分,平均(59.0±15.6)分,其中9例得分高于60分。结论:MRI对踝关节距骨软骨损伤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及分期价值,MRI作为术后远期随访手段,可较好地评估术后骨软骨修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实用手外科杂志》2008,(4):207-207
为共同提高创伤救治及显微外科水平,交流和推广显微外科技术,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将于2009年4月上旬如期举办第23期全国创伤显微外科学习班,为期30天,理论课9天,动物实验21天.  相似文献   

16.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按DCS原则进行救治和58例未按DCS原则进行救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DCS救治分为简单快速手术、复苏治疗和再次确定性手术3个步骤实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7/46)和34.5%(2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954,P=0.026);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率分别为37.0%(17/46)和67.2%(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468,P=0.002)。结论按照DCS理念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救治,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创伤后成长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创伤后成长状况,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230例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期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和创伤后成长状况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期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均分为67.33±14.17,欣赏生活维度条目均分最高,其次是精神改变、人际关系、个人增强,新的可能性均分最低。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月收入、病情、病程等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期患者呈中等程度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病情等为其影响因素。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看到患者心理的积极改变,并针对患者的不同,护理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早期整形外科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应用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处理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体表皮肤软组织急性创伤进行严格清创,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当的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进行处理。不伴组织缺损的普通裂伤应用整形外科精细缝合法关闭伤口,伴有组织器官缺损的创面应用组织移植方法进行修复,包括皮片、皮瓣移植等常用的整形外科技术。结果本组共治疗2000例患者,1988例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1年,无明显瘢痕增生,无功能障碍,不需要Ⅱ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结论应用整形外科基本原则和技术处理各种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面部创伤患者采取美容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于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部创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面部创伤面进行仔细观察,给予相应的皮肤磨削、无张力缝合、植皮等美容外科处理,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本组60例患者在采取上述美容外科疗法治疗,其中Ⅰ期愈合、Ⅱ期整形愈合患者人数依次为44例和16例,所占比例依次为73.33%和26.67%;随访结果显示上述患者手术操作区均未生长出明显的瘢痕,面部各个器官均无变形、移位等不良反应,恢复良好。结论:对于面部创伤患者,采取外科美容手术进行治疗,不仅能促进患者创面修复,同时也能有效减少瘢痕增生,降低面部器官移位或变形及生长畸形等症状发生率,这对于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维护患者容貌美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48-1050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髓炎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创伤性骨髓炎患者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18~65岁。依据病变部位、骨的完整性、骨屏障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分型,综合多种治疗方法,分类治疗。[结果]60例获随访,时间10~38个月,1例因累及多关节,患者放弃治疗。其中58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术后复发,出现红肿及分泌物及坏死骨质,再次清创后Ⅱ期愈合。[结论]本院的创伤性骨髓炎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