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价强化母乳对住院早产儿短期生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 g的24例早产儿分为强化母乳组(试验组,11例)和早产配方奶组(对照组,13例).试验组早产儿的母乳喂养量均超过总奶量的50%,当喂养量达到100 ml/(kg·d)时开始添加FM85母乳强化剂,不够的奶量用早产配方奶补足;对照组全部用早产配方奶喂养.对两组的生长速度、血生化指标、肠内外营养情况、合并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出生胎龄(30.6±2.9)周,平均出生体重(1 80±286)g;对照组出生胎龄(31.6±1.9)周,平均出生体重(1 436±201)g.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平均母乳量占总喂养量81.6%,母乳强化剂在平均胎龄34.1周、生后24.6 d时开始添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体重[18.9 vs 7.1 g/(kg·d),P=0.364]、身长(1.16 vs .00 cm/周,P=0.308)、头围(0.79 vs .61 cm/周,P=0.057)的增长速度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血尿素氮水平相似,试验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磷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钙值较对照组高,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母乳喂养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相似.  相似文献   

2.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早产儿3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喂养早产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的69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EHF组(n=327)和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65),收集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资料,包括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排尽时间,以及大便是否有潜血、是否存在肠道感染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入院后3周血清白蛋白水平、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开奶时间、首次胎粪排出时间、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入院第1、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肠道感染率、大便潜血阳性率及NEC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PF组(P0.05);EHF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SPF组(P0.05);入院第3周EHF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SPF组(P0.05)。结论 EHF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促进排便,使早产儿更早达到全肠道喂养,较SPF存在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功的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病例374例,其中107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8.6%。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1.23%)明显高于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18.27%),差异有显著性(P0.01)。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8.82%)高于34周的早产儿(17.98%),差异有显著性(P0.05)。3天开奶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0.59%)高于≤3天开奶的早产儿(18.63%),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窒息史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4.76%)高于无窒息史早产儿(22.30%),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呼吸暂停史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开奶延迟、有窒息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选择合适的乳类、合理选择开奶时间、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刺激排便、应用微生态制剂等治疗策略,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奶方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对生长发育和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开奶奶方,86例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 < 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1)、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组(eHF组,n=27)和母乳喂养组(对照组,n=28),比较各组早产儿生长指标、喂养情况、血生化、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 SPF组、eHF组和对照组三组间院内体重、头围及身长增长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F组和eHF组胎便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SPF组的足量喂养时间明显短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而后二者无显著差别;SPF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SPF组和eHF组的出院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eHF组出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SPF组(P < 0.01);各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HF和SPF均可用于 < 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且不增加EUGR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产儿7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16例早产儿中197例(27.5%)发生喂养不耐受,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率高达77.6%。临床表现中以单纯胃潴留所占比例最高(47.2%)。②喂养不耐受出现时间集中在开始喂养后3 d内。③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耐受组、开奶时间晚于耐受组、早产儿合并窒息及呼吸性疾病比例高于耐受组(P<0.05);而民族、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有无宫内窘迫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重增加、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降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的体格生长、血液生化和喂养安全性。方法按照不同喂养方式将出生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58例早产儿分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婴儿液态配方奶组(早产奶组,58例)、纯母乳喂养组(母乳组,47例)、液态配方奶及纯母乳混合喂养组(混合组,53例),比较各组的体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喂养不耐受、感染事件发生率,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等项目。结果早产奶组、母乳组、混合组婴儿的体质量增长速率分别为(16.46±5.14)g/(kg.d)、(11.56±4.11)g/(kg.d)、(15.19±4.53)g/(kg.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围增长速率分别为(0.72±0.34)cm/周、(0.49±0.34)cm/周、(0.71±0.29)cm/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长增长速率分别为(0.89±0.41)cm/周、(0.69±0.38)cm/周、(0.89±0.39)cm/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奶组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也短于其余两组,住院时间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3d和2周后各组早产儿组间比较表明血尿素氮、白蛋白水平相似,但组内比较显示入院2周后各组均有尿素氮下降和白蛋白上升;喂养不耐受、感染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早产奶组婴儿头围、EUGR发生率低于母乳组(P<0.05)。结论早产儿院内喂养采用早产奶安全,并且在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方面优于单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胎龄≤32周、且存活28天以上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发生BPD的早产儿为BPD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结果共纳入197例早产儿,BPD组28例,BPD发生率14.2%,早产儿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BPD发生率明显增加,各胎龄段和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69,30.244,P=0.000)。通过对23个单因素的分析发现,BPD组和对照组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最高吸入氧浓度、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贫血、使用美罗培南、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氧合指数<300和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值12个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低(OR=0.996)、吸氧浓度高(OR=0.898)、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小(OR=1.069)为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均<0.05)。中重度BPD组与轻度BPD组相比,窒息和使用利尿剂比例高、吸氧时间长、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生体重低、吸入高浓度氧、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低为小胎龄早产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氏酵母菌100mg/(kg·d)口服,对照组予以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肠道喂养、黄疸、医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选47例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良好,均未发生真菌血症。与对照组(43例)比较,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最低值的日龄小[(4.9±1.7)天比(5.7±1.4)天],恢复出生体重快[(11.6±3.8)天比(13.3±3.9)天],接受光疗时间短[(6.1±1.9)天比(7.2±2.9)天],较早达全胃肠道喂养[(18.3±9.2)天比(23.0±12.4)天],住院时间短[(34.2±16.7)天比(42.2±18.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比率、黄疸高峰时间和黄疸最高值、开奶时间以及NEC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好,布拉氏酵母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全量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和黄疸光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早产儿超声骨密度的基础数据,探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儿科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早产儿,生后1周内和校正年龄3个月时利用高频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检测左侧胫骨中1/3段内侧面骨密度,测定身长、体重等发育指标;校正年龄3个月时同时查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骨密度的影响。结果校正年龄3个月时,混合喂养组早产儿(55例)平均骨密度高于人工喂养组和纯母乳喂养组[(2 768±231)m/s比(2 609±93)m/s、(2 507±90)m/s],人工喂养组高于纯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身长、体重、血钙、血磷高于人工喂养组和纯母乳喂养组,碱性磷酸酶低于人工喂养组和纯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身长、体重、血钙、血磷高于纯母乳喂养组,碱性磷酸酶低于纯母乳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何种喂养方式,添加维生素D的早产儿骨密度值较未添加维生素D的早产儿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骨密度存在影响,混合喂养并添加维生素D相对于其他喂养方式可能更能促进骨密度的增长,较低胎龄早产儿母乳喂养需使用母乳强化剂。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0分析软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 不存在异质性,以固定效应模型描述,存在异质性时,以随机效应模型表达,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1)表示.结果 共7篇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累计病例471例,对照910例.Meta分析结果 表明,出生体重<1500 g较出生体重≥15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4.65,95%CI3.13~6.91);胎龄<34周较胎龄≥34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2.56,95%CO1.92~3.40);出生后≥3 d开奶较出生后<3 d开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6.12,95% CI4.03~9.29);出生后使用氨茶碱(OR 7.66,95% CI 3.72~15.75)、机械通气(OR2.00,95%CI 1.17~3.41)、出生时窒息(OR3.23,95%CI2.12~4.92)、胎儿宫内窘迫(OR 3.13,95%CI1.87~5.26)均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结论 目前影响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出生体重、胎龄、使用氨茶碱、开奶时间、出生窒息、机械通气、胎儿宫内窘迫,尽早干预、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及早期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1 000~ < 2 000 g的适于胎龄早产儿。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干预组和对照组。康复干预组患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和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和手足的压力抚触。主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达到独立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EUGR发生率等。次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疾病如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败血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97例早产儿符合入组标准且资料完整。其中对照组48例,干预组49例。干预组达到独立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纠正胎龄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和败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NICU中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可减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早地完成独立经口喂养,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AIM: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e odour of mother's milk on breastfeeding behaviour of premature neonates. METHODS: Thirteen preterm infants born at 30-33 weeks gestational age were tested. Seven inf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milk-odour condition, 6 to the water-control condition. During week 35 post-conceptual age, each baby was exposed to the appropriate odour stimulus for 120 sec. on 5 consecutive days immediately prior to a breastfeeding attempt. The breastfeeding bout following the final odour exposure session, and a second breastfeeding session shortly before the baby left the hospital, were analysed. Babies were weighed before and after each feeding session. RESULTS: During each breastfeeding session, babies in the milk-odour condition displayed longer sucking bouts and more bursts composed of >7 sucking movements, and also consumed more milk than the Control infants. The time spent in the hospital was significantly less for the milk-odour condition (median = 43 days vs. 55.5 days for Controls). CONCLUSION: Brief exposure to the odour of mother's milk prior to early breastfeeding trial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ucking behaviour and milk ingestion of preterm babies,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a shortened stay in the hospit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VLBW/ELBW)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3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多中心61 786例新生儿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早产儿504例,其中诊断MBDP 108例,纳入MBDP组,其余396例纳入非MBDP组。收集两组孕母及早产儿基本资料、住院期间主要疾病、营养支持策略和其他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V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19.5%(88/452),ELBW早产儿MBDP发生率为38.5%(20/52)。极早产儿、超早产儿MBDP发生率分别为21.7%和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DP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MBDP组,住院时间更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更高(P < 0.05);MBDP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贫血、低钙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非MBDP组高(P < 0.05);MBDP组较非MBDP组平均加奶速度更慢、达全肠内喂养日龄更大、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更长(P < 0.05);MBDP组患儿枸橼酸咖啡因使用比例高于非MBDP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比例低于非MBDP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 < 32周、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败血症是MBDP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低胎龄、低钙血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增加VLBW/ELBW早产儿MBDP发生的风险,应加强围生期孕期保健,避免早产,提高新生儿科医师对MBDP的防治意识,对早产儿采取积极合理的营养策略和综合管理措施,以改善VLBW/ELBW早产儿的近远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ICU 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 年7 月至2015 年7 月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5 年8 月至2016 年6 月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率、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 亲母母乳喂养率,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纠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出院并按时完成随访的VLBW/ELBW早产儿109例进行纠正年龄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监测。采用Z评分法评价体格指标,并分析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组:母乳+母乳强化剂;混合喂养组:母乳+早产儿配方奶;人工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年龄别体重Z积分、年龄别身长Z积分、身长别体重Z积分、体重指数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3个月内;年龄别头围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5个月。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在纠正年龄3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母乳喂养组头围、身长的生长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结论 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提示应加强早期个体化随访及营养指导以减少生长偏离的发生。亲母母乳喂养并添加母乳强化剂是VLBW/ELBW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